一瓶普通的茅台酒,从投料到出厂,至少需要5年时间。
这期间,要经历制曲、制酒、贮存、勾兑和包装5个过程,历经30道工序、165个工艺环节。
正因为如此,茅台酒的生产工艺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白酒工艺的活化石”。
寻味“酱香”
独特的生产工艺,以及茅台镇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茅台酒的酿造创造了条件。
现代人将茅台酒酿造工艺总结成一串非常神秘的数字密码“12987”,即:一年一个生产周期,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堆积发酵,七次取酒。
一年一个生产周期
茅台酱香型白酒的生产周期为一年。在端午节期间开始制曲,制曲选用色泽金黄、颗粒坚实、饱满、均匀的优质小麦。到重阳节期间下沙(投粮),经历九次蒸煮,八次发酵,取酒七次,再经过精心的勾调,才能封坛入存,整个过程需要经历一年的时间。
下沙和造沙两次投粮
这是茅台镇酱酒生产打基础的环节。各一次,在以后的酿造环节中不再投入新的粮食,只将酒醅反复发酵和蒸煮。下沙指在重阳时,把高粱磨成二八成,润粮加母槽蒸透,摊凉,拌曲,经堆积发酵后又入窖发酵一个月。造沙,是将高粱磨成三七成,与下沙时发酵的酒醅(pēi)混合蒸熟又循环往复下沙的工艺。
九次蒸煮,周而复始
首次下沙(投料)后清蒸一次,造沙(第二次投料)混蒸一次,前两次蒸煮变成酿成而未过滤的酒,再进行第三次蒸煮,得到我们所说的熟糟。熟糟再经过摊凉、撒曲、堆积、下窖、封窖发酵、开窖取醅、蒸酒六个轮次的循环,每个环节中都有一次蒸煮,整个过程共有九次蒸煮。
八次反复发酵
茅台酱香型白酒在酿造期间,从第三轮开始不再投入新的粮食,但是由于原料粉碎或较粗,醅内淀粉含量较高,随着发酵轮次的增加,淀粉会被逐步消耗,直到第八次发酵结束后,醅内的淀粉含量仍在10%左右。
七次取酒,各不相同
茅台酱酒在酿造过程中真正取酒是在第三次蒸煮后,到了每年的十二月和次年的一月份,才开始第一次取酒,取酒完毕之后再对酒糟进行摊凉、加曲、堆积、下窖、封窖发酵等流程,如此周而复始,每月一次,共需要经历七次取酒。
探秘“不老”
“茅台不老酒(125ml)”是贵州茅台酒厂(集团)保健酒业有限公司打造的一款53°酱香型白酒,与飞天茅台同享得天独厚的水源、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
使用茅台镇当地高粱、小麦、赤水河水,采用千年传统酿酒工艺,最少三年以上窖藏才能出酒,再配合龙眼肉、枸杞、山楂、白芷这四味食材,根据独家秘方,通过渗滤法使食材中对人体有益的物质与酒有机结合。
文化“茅台”
酒从诞生开始,就摆脱了纯粹具体“物”的状态,从黄帝造酒说、上天造酒说到杜康造酒说,从仪狄献酒到杯酒释兵权,从1915年巴拿马夺金到茅台外交……,酒与人类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等紧密相连,逐渐积淀升华成一种精神范畴的“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而在中国数千年的酿酒史上,茅台酒的酿造工艺严谨复杂,凝聚了一代代茅台匠人的智慧。从最开始的“口传心授”,到如今实现茅台酒生产从原料进厂到产品出厂的全过程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从一瓶白酒到一种饮酒文化;从一个硬产品到一种软实力。历史使然,天降大任,建设“文化茅台”的使命应运而生。
文化的茅台,守正创新,统领着茅台的根魂。
从更高层次上讲,“文化茅台”是一种战略,也是茅台发展的一个新起点。是继品质茅台、品牌茅台之后的新时代,是茅台文化聚合与质变的崭新发展阶段。它在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基础之上,赋予茅台更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人文导向,以更高的文化聚合力引领中国民族品牌实现文化自信、品牌自信。
如今,茅台人正用文化在新时代给出一份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让“茅台”二字不仅仅代表一款酒、一个品牌、一家企业、一个地名,更代表着一种现代文化内容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