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起宋词热 翻开宋史篇

学院词人
创建于2023-02-07
阅读 30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激起宋词热   翻开宋史篇

                      电影《满江红》的剧里局外

     

                               张茂怡

       春节期间上演的电影《满江红》如一石激起千重浪,热映后全国网民掀起了广泛热议,尤其是视频号等新媒体更是一拨接过一拨,从各个角度、不同层面展开话题,纵观方方面面的声音,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一是对电影拍摄的艺术效果进行热评(褒贬不一);二是对《满江红》词作内容展开朗诵和探析(略有存疑);三是对宋史以及岳飞家史、秦桧家史以及相关历史进行考证和推介(刺激旅游)。林林总总,五花八门,占满视频空间,这个效应大概编剧和导演没有想到。

     

         别出心裁 用一串“小人物”演绎复仇故事

     

    《满江红》这部电影,如果没有亲历影院观看,很多人不会想到拍岳飞题材的片子里面没有岳飞的形象。当初,我也在网上反复寻找谁演岳飞?后来,进入影院观看后,才知道岳飞在这部片中无须出镜,剧中演的是岳飞遭奸人陷害后大约四、五年间,他的旧部士兵和崇拜他的小民精心谋划打入相府,试图杀死奸相秦桧,替岳飞报仇的故事,编剧在电影字幕上一开始就明确指出故事纯属虚构。但是仍然有些人不卖“虚构”的提前告示,认为编剧乱编历史题材,引起了一些对编导的不满评议。但笔者认为,这部片还是比较成功的,它的精辟之处在于没有像以往电影那样塑造一两个突显的主人公“大人物”,而是将张大、孙均、刘喜、丁三旺、瑶琴这些小人物串在一起,前赴后继,为替岳飞复仇而慷慨赴死。他们虽然都是小人物,但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怀有一腔凛然正气,他们与命运抗争、与邪恶拼命,用他们的行动鞭鞑了奸臣的丑恶、狡诈、残忍。最后在众目睽睽下逼迫秦桧引领朗诵《满江红》,感念岳飞的盖世英雄气概,让岳飞的精神豪气重回宋朝社会与军中。故事虽为虚构,但剧中的个别细节却是那个社会的真实存在,令人感动和叹息,如张大这个士兵,从开始被怀疑卷入金国使臣被杀、密信丢失案件那一刻起,他就经受了一次次折磨,他可以一个人赴死,但没想到自己心爱的女友瑶琴也是为了这个刺杀目标来到相府并卷入被怀疑、刑难之中,面对大管家、大恶人的严刑威逼,在大义与私爱选择中,他也曾经闪过妥协念头,这个细微表情,区别于以往英雄不为情所动的高大上形象,更写实了“小人物”内心坚定与脆弱之间的变幻,让人无可挑剔,不忍指责,最后小人物张大与他的情爱女子瑶琴双双都在奔赴目标前惨死,但他们未竟的使命却落在原来不在局中的孙副统领来完成,这个带领办案的孙副统领是因为在审讯张大时,在张大背上看到“精忠报国”四个刺在皮肤上的大字突然醒悟了良知,转换角色加入到这个悲壮的刺奸行列,并最后实现了惩罚大奸的壮举。这个故背后隐约有一种力量在关键时刻让良知回归,让灵魂升华,这就是岳飞精忠报国精神,可见编剧的匠心独运。孙副统领如此,秦桧的替身也如此。假秦桧被孙均逼着朗诵《满江红》时,他的那种激情却是真实的,让人无法想象不是发自内心,表面上充当假秦桧,成为被控制的木偶人,干尽他内心不愿意干的坏事,其实内心世界也是痛苦的,如果他平时没有内心无数次偷偷朗诵岳飞的《满江红》,如何在仓促威逼之下把《满江红》念得如此气势磅礴?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激情井喷,让孙均感觉到眼前的“秦桧”不是秦桧本人,果然,在孙均斥责下,真秦桧从幕后现出原形。遗憾的是孙均最后没有杀死秦桧,而是留下他的生命,让他背负天下大奸的骂名苟活世上,承受人间无尽的谴责。英雄壮士历尽万难艰险,付出众多生命,却换来这个结局,很多看客确实不可理解,但这个结局符合基本历史走向,因为秦桧在历史上并不是被刺而亡,而是自然病死,如果这个史实也虚构,那就离谱千里,不符合带有历史背景的影剧效果了。

        当然,细节的技术逻辑层面,存在个别瑕疵是可以批评的,比如,《满江红》这首词按照宋代词格律,总字数为九十三字,岳飞原著《满江红》也是这个字数,但电影里却交待是“一百零一字”的词,这个数字不知从何而来?假秦桧被亲兵统领孙均逼着引领城下众兵士背诵岳飞《满江红》时,“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里的“了”字,剧中读作le(平音),这是不对的,按照宋代格律词中的《满江红》词牌要求,应按仄音字念,这句中的“了”字应当念作liao(第三音)。因为电影中的错误,导致各类视频号中的朗诵者也跟风错念。再一个就是电影中把这首词认定是岳飞临死前的决笔词,这个交待极为牵强,从词意上看,这首词不可能是岳飞在狱中留笔,“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岳飞身陷囹圄,暗无天日,官帽早已被摘去,何来“怒发冲冠”?又如何有“凭栏处”?也许编剧对宋词《满江红》词意及创作背景缺乏了解,因此存在技术逻辑的误差。

      这部剧的正面意义在于宣扬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鞭鞑奸佞小人,但春节期间选择放映充满血腥残杀的惊恐场面,有些不合时宜。剧中过份打斗残杀,也对青少年的教育产生负面阴影。电影故事转换镜头下播放强烈的豫剧唱腔,与宋朝的文化元素有所不搭。

     

            溢出效果  宋词宋史重回社会民间

        作为宋词研究人员,笔者十分欣赏编导将《满江红》作为电影主题搬上银屏,从而牵引出众多与电影历史背景、电影人物相关的内容,包括宋词学习、宋史研究、岳家史探等等,这场电影引发的宋文化热议浪潮是中国几十年来所没有的。

        我们时常提到中华传统文化,只是留于表面的口号式,有几位深入细致地去研究与传承?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中,宋词是一朵极其艳丽的奇葩,岳飞作为宋代名将,能文能武,至今留下不少词文篇章,《满江红》是他的代表作,在上海古籍出版社早年出版的《唐宋词格律》中,引例四篇注解词格律里就有一篇是岳飞的《满江红》,这首词创作风格是抒发情感,大气壮怀,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豪放派”风格。电影出演后,多数人认同电影中的这首《满江红》是岳飞原著,但也有个别人认为不是岳飞原创,而是明朝有人借岳飞之名创作,理由只有两点,一是岳飞当时抗击的是金国,地点方向在东北,而这首词的内容所涉及地点在西北,且抗击的是匈奴,不是岳飞作战的对象,所以不认为词为岳飞所作;二是岳飞后人在收集整理岳飞文章诗词《鄂王世系谱》中,没有《满江红》这首词内容。而到了明朝徐阶编的《岳武穆遗文》中才出现,因此,不认同这首词为岳飞原著。笔者认为,否定这首词为岳飞原创是错误的,电影中的《满江红》地地道道为岳飞原创,词中的句句言辞符合岳飞的情怀性格,也与他的职位和当时面临的困惑相适应。至于“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这句,虽岳飞在东北征战,但接到西部匈奴进犯消息,作为高级将领,难道不能表达抗匈心情吗?这首词为什么在岳飞活着及死去相当长一段时间被淹没?只要想想岳飞为什么遇害就不难解释这个原因,词中有几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前句是对当时构和气氛的不相融,朝廷主张与金国、匈奴议和,而武将主战派的代表人物岳飞却在词中充满血腥杀气,显然不被允许;更为敏感的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个当时最微妙的话题,足以引来杀身之祸。当朝皇帝时刻提防坐位不稳,虽面上表示思念被掳去当人质的徽、钦二帝,但内心却是万分不愿意让他们回来,靖康虽耻,但对于赵构帝来说,没有这个耻,何来他的龙椅坐?而岳飞天天嚷嚷着要攻打金国,接回二帝,这个心头禁忌没有谁比当朝皇帝更在意,因此才有当岳飞连连取得胜仗时,快要“直捣黄龙”时,被十二道金牌召回。这种政治氛围下,家人或属下还敢公开岳飞的《满江红》?笔者经查阅大量资料,有一个民间传说实际也印证上述判断,说是当时岳飞的文书士兵贾某把这词深藏,退役时缝在衣服夹层内,返回故里后,每年在岳飞忌日背诵,后来悄悄在民间传诵,因为赵构一直在朝中,后来又当了太上皇,非常不利岳飞的真正平反,所以到了明朝知情人才敢把家人传下的真实的岳飞词稿内容公开。这首词的真实性既然在明朝已经得到证实,时隔近千年的人们有何理由推翻?所以笔者还是赞同岳飞是原创,同时赞同人们倡导的学习岳飞精神,不要纠结在原创质疑上。长期以来,我们有多少青少年正是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激励下奋发向上,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一部电影一场热议,从电影到现实,从人物到历史,从课本到社会,甚至从景区村庄故里到旅游开发门票经营,不断溢出的效应令人感慨,而把宋文化唤回新的历史时代,真是要感念这部电影的造化。

                                            2023年2月7日

阅读 30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