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旧年,迎元宵

创建于2023-02-07
阅读 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元宵节是怎么来的?

00:54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民间有多种说法。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一种说法是,元宵节源于汉武帝在正月上辛日到甘泉寺燃灯祭祀太一神。

贺少雅说,《史记·乐书》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

她认为,元宵节的起源涉及复杂的历史文化元素,诸如传统的生产生活周期、天文历算知识、民间对月亮的信仰以及“年”的时间体系等。

自汉代“太初历”制定颁行后,正月十五之夜即成为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是这一轮圆月,寄托着人们对于农业风调雨顺、生活幸福美满的美好期许。

“闹”是元宵活动的主题,“闹”的形式多样,游人喧哗、锣鼓喧天、灯火光彩。

明清时期,老百姓将元宵节过得热闹非凡,各种响器、歌舞竞相上演。顾禄《清嘉录》记载清代苏州“元宵前后,比户以锣鼓铙钹,敲击成文,谓之闹元宵”。

除此之外,还有放焰火。清雍正《朔州志》记载,民间“架鳌山,烧旺火,张灯放花,群相宴饮”,名之为“闹元宵”。经此一“闹”之后,人们再度回归到生活的日常。

要说元宵节的节令食物,那就不得不提“汤圆”。

汤圆,又称圆子、汤团等。据记载:“京人以菉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

这里的“圆子”就是后来的汤圆,不过做法和食用方法与现在不同,当时的圆子没有馅,蘸以糖臛(即糖浆)吃。

宋代周必大写过一首诗《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尝赋此坐间成四韵》,其中提到:“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浮圆子就是汤圆,元宵节煮食浮圆子寓意着月圆人圆、幸福美满。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创新,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相结合,丰富着元宵,卡通汤圆就是其中一种

准备一斤元宵或汤圆,如果是冷冻的,需要提前解冻几分钟,也可用凉水泡一泡, 大概一分钟就可以了,起锅烧水,水开倒入汤圆,大火煮开,倒入少许的凉水,继续煮开,等汤圆全部上浮,差不多就熟了。

《四十年前,元夕与故人夜游,得此句》

午夜胧胧淡月黄,梦回犹有暗尘香。

纵横满地霜槐影,寂寞莲灯半在亡。

古人善写思念,没有一字说思念,字字皆是思念。

一份思念,经得起世事的颠簸,抵挡住岁月的冲刷,便是浪漫之极。

00:45

中国人喜含蓄,有些话不直白说出来,喜欢出谜,让人来猜,促使对方考虑。

只是观灯,缺少趣味,宋代时,人们将谜语悬于灯上,供人猜测,大大增加了趣味性。

每到元宵节来临,处处张灯,人们赏灯的同时,还以猜谜为趣。

因其极强的趣味性,猜灯谜为人津津乐道,延续至今。

烛影摇红 丁巳上元夜泊河桥

清 · 陈维崧

露驿烟庄,一般箫鼓千门沸。

银毯綵幔四围红,漾遍斜桥里。

曼衍鱼龙百戏。

正月十五这天,有的地方是正月十六,妇女们穿着美丽的装饰,成群结队走出家门,看到桥就过,认为这样会祛病延年。还有的登上城楼,摸钉子,意为求子。

江南水乡乌镇也有类似的习俗,担着花灯,在河边桥上游走,走桥必须走过十座桥,不能走回头桥。

现在的天津,依然保留着“走百病”的习俗,而天津人称“溜百病”。这真是一个最善良的民俗,对于那些遭逢厄难的人,百姓总是充满了最朴素善良的情感。

今天是元宵,古时人们过的节日,传承到今日,依然热闹。

回顾古人习俗,只为在过去,细看民族文化中的脉络,你会发现,我们与千年前的古人,有着深深的共鸣。

回顾习俗,弘扬文化。今日元宵,愿你事事圆满,人生皆欢喜。

阅读 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