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书本中一个案例,面对地震,中日两国采用不同的口号号召人们做好准备,应对自然灾害。在日本,人们用了“忍耐”“承受”等字眼,而中国用了“战胜”。
两种不同的态度,代表的是日本和中国,对待“地震”,不同的两种反应。
在我看来,忍耐表示接受现实,也就是客观的接受这份痛苦账单,引导大家在痛苦面前大家忍一忍,自然也就扩大了大家内心对地震的恐惧,感觉抬头望见的是扑面而来的乌云;而战胜一词,有种愚公移山的精神,我不把这中灾难定义为痛苦,而是前行路上的一个小小的障碍,我战胜了这座山,前面就是坦途。战胜一词也就是我心永远光明的积极乐观态度。
相似地,人们对待“抱怨”,也可以是两种态度,“忍耐”或者是“战胜”。原文中说到“如果你想要成为战胜抱怨的人,那会比接受它们难得多。你必须学会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不然,你就可能会把别人归类为爱抱怨的人,并且无意中使不良的关系一直维系下去。”
这两种对待“抱怨”的态度,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战胜”:难得多,你需要去改变,并且相信会改变,并为此做出行动;“忍耐”:就是被动的同化。消极情绪蔓延,不良的关系就会一直维系下去。
这也体现了中国人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面对困难,中国人从不定义是困难,而是短暂的休整,或者只是人生的一道坎,这是对胜利的一种自信。《道德经》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自信心是赢得胜利的关键,只要我们怀着必赢的信念,一定会迎来胜利的曙光!
另外,书中提到抱怨有5个原因:GRIPE
寻求关注、推卸责任、引人羡慕、操纵力、为欠佳的表现找借口。仔细想想,每个原因都非常契合自己的内心活动。
今天印象最深刻还是那句:想要做出积极的改变,第一步就是接受现状。逼别人做出改变只会让他们顽固的维持现状。
每次陪孩子做作业,我就是接受不了孩子磨蹭的习惯,就想着吼他一下,或者跟他讲讲道理,就能逼他改变,但是越是这样他越反感,就这样僵持着。
读本书深深体会到,抱怨就是把自己的缺陷暴露在外,没有能力改变现状。其实,想要改变对方的想法,就要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如果自己的调整不好,不能积极乐观带动对方的想法。所有的咆哮与吼叫都是徒劳无功,还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想要改变顽固人的想法,就要学会心平气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方,以柔克刚的方式跟对方打太极。
所以跟前文说到一样,用战胜一词来激励自己,积极的面对自己这种内心的恐惧,努力改变自己的无能状态,而不是隐忍目前的僵局。我们当妈的都要不断修炼自己,开始行动是解决办法的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