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黄土高原的人们一般都依黄土崖而居,由于当时生产力的限制,人们因地制宜,就创造了窑洞这种民居方式。但是如果户数多了,不一定都会依黄土崖,怎么办?古代劳动人民在劳动中产生了智慧,没有土崖,就自已建造土崖。于是在山岭的平地上,开挖出一个方形的地坑,围绕地坑,再挖出窑洞。
路上遇到一株黑槐树,算不得古槐,但是在村头算是难得的风景。现在国家虽然倡导乡村振兴,建设最美乡村,但是村里的大树越来越少,很是遗憾。
地坑院的牌匾。
这是一个相对完整又标准的地坑院。居住的优点是冬暖夏凉,缺点应该是不利于通风和光照。
房项就是地平面。
出了院门右拐的坡道,就是走上地面的一条路。不能行车,冬天容易结冰。
五世增辉。住地坑院,延年益寿。
院子周围用青砖镶崖,在当时应该算是大户人家了,院子地面平整,布局很合理。
院子中间的这个小户型,上面是有房顶的,现在已经塌掉了。它的功能是什么?百思不得其解。
大门边的一口水井。
入院的大门。想起了我的老家。也有这个一个院门。
地坑院一角。
这里有个小二层。从院子外面上楼和进屋。
这是一个已经没落的地坑院。
考察完地坑院。乡亲们推荐说游殿村还有一个可以观看的地方,月亮湾。不知道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与湾相联系的,应该是有水的地方。但这里是丘岭地区。转到村南头。看到了一棵大树和木制大门,挺应景的。
虽然命名为历史建筑,但是看不出一点历史的痕迹。都是当代仿建的。
看到这样的古树,立刻心生敬畏。
中间的圆,是一个磨盘,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被当做装饰了。前面是六个水槽(或者牲畜的食槽),
这里并排几个院落,开发者是想当成特色民居,做民宿搞旅游开发的。应该是没有成功,需要总结经验。
看到这些,可以想象到当初是有多么大的雄心壮志,这应该也是想当做民宿的。
墙上的口号,表明距现在不远,默默地讲述着窑洞的故事。
鸟瞰。
这些是磨豆腐的磨盘。
羊肠小道。
能看出是什么年代的建筑吗?匾额上的文字可以告诉我们。受某年的七二零大雨影响,这些的山体也产生了滑坡。很有时代感的建筑,可惜了。
离开邙岭经光明村往北,就到了黄河边。
黄河在这里平静的流淌。
前面有几辆车在玩滩涂越野。
车印。
大自然也是一位艺术家。
我喜欢自驾,喜欢到人迹罕至的地方读历史,听故事。你有故事,我有酒,来共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