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润吕梁】品乡土中国 浸乡土文化

人生如梦
创建于2023-02-04
阅读 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我怀着对社会学极大的热情读了这本费老的《乡土中国》,读罢,感触颇深。正如费老所说,这本书是一种尝试,尝试回答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书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地缘与血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开叙述,生动全面地展现了乡土中国的面貌。每一章都有很多感触,这里将分开阐关于“土”的思考“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诚然,当今社会,城里人习惯用土里土气、土头土脑来藐视乡下人,然而只有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土是他们的命根子,是一种高贵的象征,一种质朴的感觉,一种返璞归真的踏实和厚重。我们的民族与泥土是分不开的,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土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又何尝不该尊重乡土,尊重农民,尊重自己的文化呢?

        中阳烈士楼,位于县城中心,原名钟楼,县民俗称大楼。解放后,更名为“烈士楼”。 占地面积90平方米,楼高约23米,是中阳县城近百年来的标志性建筑。楼内壁画及匾额雕刻均为县城丹青艺人杨德立所绘刻。    据记载,此楼建于民国8年(1919),占地面积90平方米,楼高约23米,是中阳县城近百年来的标志性建筑。据几位知情老人回忆,该楼原设计为塔型楼,一层为出檐挑角式(与现顶层形式相同)。由时任9名街长倡议,由县长个人、县署和街长共拟筹12份资金,由县城清、举人陈寿芝(县民称陈老爷)推存,以投标方式承包给河南藉名匠人傅老三。傅在施工中时任县长调离,新任县长不愿承担原定县署出资部份,造成资金短缺,傅无奈,将原一层出檐挑角式改为现状。据傅老三孙辈傅凤喜回忆,其祖父因筑此楼赌钱,在工程完工后,发誓不再从事此业,改行从事了保镖业(傅老三在河南少林寺从业时曾学过武术)。据老年人回忆说,在钟楼建成后,顶层四角挑角风铃的悬挂在当时成为一大难题,曾参与建楼的城内木匠武荣则自告奋勇悬挂风铃后,人们都翘首以待,急盼一睹奇观。不料数日后的早晨,风铃突现四挑角。人们问及武荣则,为什么要在夜晚悬挂不让人看呢?武说,白天人多声杂,稍一分神就有坠下的危险,夜深人静,专心致志就不会出事了。

        去年,县委县政府出资对烈士楼进行了翻新,在烈士楼周边安装了彩灯,一到晚上烈士楼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也折射出中阳历史文化。

        不少文人志士专门赴中阳城内瞻仰烈士楼,有的会拍几张照片作为留念,也有人会静静地仰望烈士楼,对烈士们投入默默的仰慕之情,传递着中阳民族的光荣传统和革命先烈的爱国情怀。

    元宵节供奉神

    元宵节摆炭火炉

      元宵节张灯结彩

    元宵节灯会

        元宵节是中阳县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每逢元宵节小区、巷内都会联合张灯结彩,供奉神、摆火炉,办灯会。人们都会去看灯展、点香拜佛,烤火炉,烤去过去的烦恼,寓意来年健康平安,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街上卖元宵

      街上卖灯笼

      街上卖香表等

       人们挂灯笼

       吃元宵,挂灯笼也是中阳元宵节的一项重要内容,每逢元宵节晚上,人们都会煮元宵吃,寓意全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睦睦。家里有男孩的人们都会提前买彩纸糊灯笼,晚上回去灯会上挂灯笼,烤火完毕会将灯笼摘回,孩子到了十二岁就会一直挂在那里。

      乡土文化源远流长,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细心去了解,定然会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的知识会让我们徜徉其中享受乐趣。乡土知识也能让我们学到各种各种的知识,耕种文化,乡俗文化,传统文化,会让我们浸入文化的海洋。

阅读 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