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千里苇霜
创建于2023-02-04
阅读 1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教育要让学生追求有诗意的人生,不仅需要诗,还应当有琴声,有树,有虹,有梦。”

       寒假期间我常常听到这样的言论,说老师们给学生布置了一大堆阅读作业,其实自己也没空读书。抱着给孩子们做阅读榜样的信念,我翻开了吴非先生的《致青年教师》,给自己进行充电。书中竟然也有这样的文字:以语文学科为例,已故的张翼健教授一针见血的指出:“目前语文教育的主要问题的语文教师自己不读书”。而顾黄初教授生前也要叹息:“语文教师成了要别人读书而自己不读书的人”。真真令人遗憾!幸而,拜读这本好书后又让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弥补了心中的迷茫。

作者简介

      吴非,本名王栋生,1950年生于南京。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988年以来写作杂文、随笔,1996年以来三次获得“林放杂文奖”。著有《不跪着教书》《前方是什么》《中国人的人生观》《中国人的用人术》《污浊也爱唱纯洁》等。

内容简介

       我们中国人经常宣传每一种职业的辛苦,诸般不易,而往往忽略了职业在“进乎技矣”的境界中的幸福与乐趣,这也造成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种种顾虑。而教育是陶冶人之心灵的职业,它应当有比一般职业更多的快乐。“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是教育政策制订者和管理者的职责,也应当是教师自身的追求。如果教师不敬重自己的职业,没有自觉的进德修业的意识,他能有职业幸福感吗? 这是致青年教师的警醒文集,也是青年教师的职业范本。

      一本好书就如同一位老朋友。深夜,我翻开《致青年教师》一书,仿佛在和老朋友对话。很多与学生之间的故事掺杂着深刻的道理,从泛着油墨香的文字中娓娓道来。书中一些真实的案例,非常贴近我现在所管理班级的现状,读后让我对学生的看法,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我才真正懂得为什么说,“一个人的阅读积累越丰富,他的人生感悟力就越强,他的发现就越多,而他对人间的关注和思考也就越有价值”。

    《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 “不要急”、 “心里装着学生的心”、 “尊重常识”、 “不放弃理想”、 “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书中共计85篇文章,方方面面,用亲切的家常语言,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理想和素养。

      “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的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确实如此。我们的小学生还处于思想发育不健全的年龄,他们非常容易被外界影响和同化。我们常说一个孩子身上的问题反映的是家长的问题,其实也有老师的问题,老师的一言一行也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印象十分深刻: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教师的教育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态度。因此,我愈发感觉到我们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责任之重大,学生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也跟我们的教育分不开,就像吴非先生所说,我们要做个有胸襟的教师。

      原谅他们,不是所有的水都要流向一条河的,也不是所有的河都向着大海的。你能做的,就是珍惜自己的“热爱”。

      “教育要让学生追求有诗意的人生,不仅需要诗,还应当有琴声,有树,有虹,有梦。”

      吴非先生说:“一个连自己专业都不爱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曾经我们也是满怀壮志,憧憬着美好的校园故事而来,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在学校的教育中,常常会有“故事”变成了“事故”。回想我从教以来的点滴,确实经常被学生的各种麻烦、各种问题打败,内心感到无比的失望、烦闷、苦恼、挫败......但吴非先生的一个个真实案例告诉我们,我们首先是我们自己,有自己的“热爱”,然后我们才是老师。“所有爱做梦的孩子都是心智正常的孩子”这句话给我很大的震撼,是啊,学生们有再多问题那都是因为他们缺乏兴趣、缺乏爱、缺乏指引,而我们的工作重心恰恰在此。不管我们为了什么选择教师职业,既然选择了,那就得风雨无阻、无怨无悔的走下去,才能对得起学生稚嫩的童音里那一声声甜甜的“老师”。只有我们“热爱”,才能教会学生找到自己的热爱,找到自己的诗和远方,而不是拘泥于成绩。

      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在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终止。

      重复,有可能导致创造性丧失。学生如此,那我们老师呢?也是如此!

     每当我站在讲台上,面对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我就会感到“教师”这两个字的份量。《论语》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那么我们是否能保持一直“善”?一直保持“知新”?又所谓“倾囊相授”,当我们自己都囊中空空,又如何相授呢?知识常新,如果我们不能持续学习,那又怎么能教学生呢?所以,书中所说的教师是“灯”这个比喻太符合我们,想要成为学生心中的明灯,想要终身发光,那就应当终身学习。不然如何对的起我对学生们的要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呢?如果我们想让学生努力学习,我们自己首先就不能怠惰;如果我们想让孩子认真负责,我们自己首先就要认真负责,这样才能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选择。

      书中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吴非先生的教育理念也给我颇多指点,相信阅读后的你们也有更多共鸣之处。

阅读 1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