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下午,凯瑞北校五(4)中队姜禹含同学来到张店区青衿青少年非遗基地,了解淄博的非遗文化,学习景泰蓝工艺,制作杯垫,体验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感受中华文化里的诗情画意。
文化篇
首先,姜禹含观看了淄博的非遗文化影片,了解到什么是非遗,淄博齐国故都,历史悠久,拥有包含了五音戏、鲁派内画、蹴鞠、周村芯子、淄博陶瓷琉璃烧制技艺等在内的国家级非遗项目13项,包含了淄博花灯、孟姜女传说、聊斋俚曲等在内的省级非遗项目54项,包含了丰富的市级项目269项。在观看的过程中对家乡的非遗文化也有了简单的了解,原来烧饼,太极拳,一个小传说都能成为我们的非遗呢!
接下来,姜禹含了解到中国由古至今的传统兔纹,从商周时期到唐宋年间,从石器、青铜器等到近代宋代广告牌中兔纹的呈现形式。
不同时期的兔纹应用形式不同,造型和结构也随之变化,但多以侧面的全身形象出现,体形娇小,毛发短密,尾短耳长,表现的形式有蹲、跳、奔、仰等动作。兔纹常见的题材有月宫主题、狩猎主题、生肖历法主题等。
汉代画像石中出现了许多玉兔捣药纹饰,两只玉兔一左一右,各拿药杵,作轮流捣药的动作,造型有趣,构图对称,画风质朴。唐代织锦上,兔纹常作为狩猎题材中的猎物出现。元代的兔纹样式更多,玉器上有立兔、奔兔等,织锦上较为常见的是以团窠形式作为主体纹样出现。明代宫廷中有随着节气更换应季服饰的习俗,兔纹服饰就是中秋节宫眷穿着的服饰。兔纹还出现在明清两代的十二章纹中的“月纹”中。近现代的玉兔泥塑,如天津、北京的兔儿爷,在吸收了古代兔纹的轮廓和色彩的同时,夸大了兔耳,更加拟人化,着实可爱。
实践篇
掐丝珐琅也称为景泰蓝,中国的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类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间这种工艺技术制作达到了最巅峰,制作出的工艺品最为精美而著名,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 。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这次姜禹含制作了一幅掐丝珐琅杯垫,结合了兔年主题,进行绘制底稿,再来选择合适的铜丝进行试摆,并学会用镊子配合,然后粘丝,这个过程也很考验孩子的耐心哦,此次是兔子形象,难度比以往会更大一些,最后要调沙,然后用小刮刀进行填沙。最后完成调整。
成果篇
姜禹含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杯垫,心中涌出了满满的成就感。
收获篇
通过此次制作景泰蓝杯垫的活动,姜禹含了解到景泰蓝艺术所蕴含的文化魅力,激发了自己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喜爱,进一步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