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师而言,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是年轻教师常选的书目。苏霍姆林斯基用毕生的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刚大学毕业时我就读过这本书,今年寒假期间,我又一次潜心阅读了这本书,结合自己这十多年的工作体会,感觉和第一次相比这次受益匪浅,收获更大。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采用“建议”的形式,恳切地跟读者促膝谈心,使人听来感觉非常亲切,毫无说教之感,其主要思想是教师对学生在智育问题方面提出的建议,以及论述教师协调各种教育力量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方法,注重用书籍去影响学生的心灵。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我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打开这本书的目录,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后一章“最后一条建议——保密”。作者把最后一条当作“秘密”,其实这指的是书中所提到的所有的建议,应该只有老师知道,不必让学生知道。因为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是使这种教育产生高度效率的条件之一。也就是说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教育意图要隐藏在友好和无拘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从而促进自我认识与自我完善。所以教师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我觉得最后的一条建议说得特别有道理。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我一开始就知道别人跟我谈话是为了教育我,那么我的内心可能会筑起一道堤坝,从而使他的表达效果大打折扣。学生肯定也是一样的,假如一个人处处感到和知道别人是在教育他,他的自我认识与自我完善的能力就会迟钝起来,他就会产生这样一种想法:我应该成为怎样的人,应该做些什么事,成年人是会替我考虑的,我只需要等待建议就行了。苏霍姆林斯基希望把这些所谓的教育方法化于无形之中,对学生能够去潜移默化地“熏”,而不是至高无上地“教”。
记得刚毕业那会儿,我遇到了两个令我特别关注的孩子,一个是地中海贫血重型孩子,医生说他可能只能活到12岁,并随时可能发病。他脸色苍白,个子小小的,骨瘦嶙峋,待人非常有礼貌,非常惹人怜爱;另一个是个健康、十分淘气的男孩。他桀骜不驯,每日都被各任课老师请到办公室单独教育,但他每天还是会我行我素地惹事,老师们都拿他没办法。看着患病孩子憔悴的小脸蛋我觉得很心疼,每天都会对他嘘寒问暖,有时给他送些东西,上下楼都护着他,为他到食堂打饭送饭......“淘气鬼”仍然每天各种闯祸,但是从未有学生报告他欺负过患病的同桌。有次我请了一周假,每日都悄悄的在电话那头了解班上的情况,心中最担心的还是他们俩。但是从电话中得知,“淘气鬼”最近比较“忙”,我平常所做的事,都由他主动包揽了,每天贴心的护送同桌上下楼,打饭送饭,跑腿交作业......听到这些,我非常震惊,也庆幸自己一直对这个特别的孩子有所期待。本次再读《给教师的建议》,对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爱孩子,感到与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这句话的含义理解得更深刻了。我们身边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会充满希望。
是呀,照亮学校的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它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对孩子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之爱及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能放弃,绝不能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