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勤洗手
1.十个场景注意勤洗手:
① 准备食物,接触生肉等。
② 饭(进食)前便后,吃药之前。
③ 接触钱币之后。
④ 做完扫除工作、处理垃圾之后。
⑤ 接触过公共设施或物品。
⑥ 在室外玩耍沾染了脏东西之后。
⑦ 接触过血液、泪液、鼻涕、痰液和唾液之后。
⑧ 抱孩子之前,尤其是接触过传染物品的,更要经过消毒,反复清洗。
⑨ 接触宠物后。
⑩ 戴口罩前及摘口罩后。
2.正确洗手,请遵循“七步洗手法”
第一步:掌心相对,手指并拢互相揉搓。
第二步: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
第三步:掌心相对,手指交叉指缝相互揉搓。
第四步:弯曲手指关节在掌心旋转揉搓。
第五步:大拇指在掌心旋转揉搓。
第六步:五指并拢,指尖在掌心旋转揉搓。
第七步:一手握住另一手手腕,搓洗手腕。
二、正确佩戴口罩
正确佩戴口罩就像给自己的呼吸系统设置一道“过滤屏障”,佩戴在口鼻部位,可以过滤进入口鼻的空气,阻挡有害气体、气味、飞沫进入口鼻。一方面保护自己不被感染,另一方面当自己有了呼吸道症状时,也能很好地保护别人。
1.正确佩戴方式:
洁双手。日常注意手卫生,佩戴和摘下口罩时,要洗手。
辨正反。戴口罩前,请将口罩鼻夹侧朝上、深色面朝外。如口罩无颜色区别,可根据口罩皱褶判断,皱褶处向下为外。
严密合。戴口罩时,将双手手指置于金属鼻夹中部,一边向内按压,一边顺着鼻夹两侧移动指尖,直至将鼻夹完全贴紧鼻部,口罩与面部完全贴合,不留缝隙。同时快速吸气,检查空气是否从口罩边缘包括鼻梁处泄漏,再调整鼻夹。
防飞溅。打喷嚏或咳嗽时不需要摘下口罩,可适时更换;如不习惯,可摘下口罩,但需用纸巾或肘部遮掩口鼻。
勤更换。口罩在变形、弄湿或弄脏导致防护性能降低时,建议立即更换新口罩,以免影响防护效果。每个口罩累计佩戴时间不超过8小时。在跨地区公共交通工具或医院等环境使用过的口罩,不建议重复使用。
悬挂放。每次使用时间短,且需要重复使用的口罩在不使用时,宜悬挂于清洁、干燥、通风处。
不适摘。戴口罩期间如出现憋闷、气短等不适,应立即前往空旷通风处摘除口罩。
携备用。外出要携带备用口罩,存放在原包装袋或干净的存放袋中,避免挤压变形。除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外,建议储备少量的高级别防护口罩。
护幼儿。帮小朋友整理口罩时,要做好手卫生。不要用不干净的手触碰孩子的口罩、脸或者头部。3岁以下婴幼儿不宜戴口罩,易引起窒息,家长应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三、居家清洁消毒
1.以清洁为主,消毒为辅。 日常做好家中环境物体表面的卫生清洁即可。必要时,对台面、门把手、电话机、遥控器、开关、热水壶等日常物品表面,用含有效氯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随后用清水洗净。地面可用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湿式拖地。可以用专用容器煮沸15分钟以上消毒餐具。
2.经常通风。每天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半小时;衣服、被褥需经常清洗、晾晒。
3.保持厕所卫生。
(1)尽量保持空气流动。
(2)坐便器要及时补水,淋浴排水地漏或卫生间地漏保证水封。
(3)坐便器冲水时,先盖马桶盖、再冲水。
四、注意卫生礼仪
1.咳嗽或打喷嚏时尽量避开人群,用纸巾遮盖口鼻或用手肘内侧遮挡口鼻。
2.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等垃圾。
3. 文明用餐,公筷公勺。集体就餐时采用分餐制,按需取食,杜绝浪费。倡导家庭内自觉使用公筷夹菜,避免个人使用过的餐具污染公共食物,可以有效降低“病从口入 ” 的风险,减少交叉感染。
五、自我管理健康生活方式
1.增强卫生意识,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2.平衡膳食,增强营养,提高身体免疫力。
3.吃动平衡,保持健康体重。
4.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
5.控烟限酒,呵护健康。
6.保持心理健康,提升自我情绪调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