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简介
弗朗索瓦·德鲁埃是继纳蒂埃的继任人,路易十五的宫廷首席肖像画家。他描绘了他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主要人物,包括国王和他最主要的两名情妇,蓬皮杜夫人和杜巴里夫人,以及艺术家和专业阶层的主要成员。
弗朗索瓦·德鲁埃出生在巴黎,他父亲休伯特·德鲁伊(1699 - 1767)以微型肖像画而闻名。德鲁埃师从父亲和其他著名画家,包括卡尔·凡·洛、纳图伊尔和布歇等人的训练。1758年,成为皇家艺术学院的一员,并与1755年开始至去世前定期在沙龙上展出其作品。
德鲁埃以描述当时流行的、身穿乡村服装的贵族肖像而闻名,同时他以风景为背景的儿童肖像画也备受瞩目。
二、作品《蓬巴杜夫人的肖像画》
弗朗索瓦·休伯特·德鲁埃的作品《蓬巴杜夫人的肖像画》
国王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1721—1764年)是那个时代最著名的人物之一,有许多关于她的肖像画。《蓬巴杜夫人在她的绣架旁》或《蓬巴杜夫人的肖像画》是蓬巴杜夫人众多肖像画中最华丽也是最自然的一幅,它避免了许多宫廷肖像的刻板形式或神话色彩。画面显示蓬巴杜夫人坐在凡尔赛宫公寓的客厅里,在一只黑色查尔斯国王猎犬的陪伴下,正在绣架上编织挂毯。这幅肖像被画出来时,她看起来并非国际名人,而像是一个韶华已逝且略显肥胖的主妇形象,体现了资产阶级的美德和勤奋。
蓬巴杜夫人1721年出生在法国巴黎,父亲是一位因欺诈而流亡的金融家,1741年她嫁给了她母亲富有情人的侄子,查尔斯·纪尧姆·勒·诺曼·德·伊蒂奥尔斯。婚后,她开始在沙龙招待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并引起国王路易十五的注意。与丈夫分居后,她被封为侯爵夫人,随即搬到凡尔赛宫居住。尽管她被对手和敌人视为巴黎资产阶级新贵,仍然得到了国王的青睐,甚至在1751年不再是国王的情妇后,仍继续居住在凡尔赛宫。
侯爵夫人是美术及应用和表演艺术的重要赞助人。她特别支持艺术家布歇,为了保护温森的瓷器厂,她将其转移到她一所房子附近的赛佛尔,使之蓬勃发展,被冠名“梦幻瓷窑”之称,是欧洲瓷器工艺的极致表现。蓬巴杜夫人在巴黎沙龙的座上宾,还包括著名的自由主义哲学家伏尔泰。她始终对启蒙思想持同情态度,并拥有一个庞大的图书馆。作为时尚和风格,特别是洛可可品味的领导者,侯爵夫人甚至在政府和公共事务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并支持国王广泛的建筑项目。她是众多传记的主题,至今仍然是18世纪最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
赛佛尔瓷器
仔细观看就会发现,这幅始于1763年4月,终于1764年5月(43岁的侯爵夫人去世一个月后)才完成的肖像画实际上由两幅画面组成。一块较小的画布——包括头部、肩膀和右前臂——都被纳入了更大的全身肖像的画面中。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因为艺术家们为重要的客户创作一幅生活肖像时,通常是在工作室中,让模特身着客户的衣服和配饰来完成作品的其余部分。从画面中我们看到,侯爵夫人穿的不是一件有着笨重、宽箍的宫廷礼服,而是一件身后系着一束裙摆,由紧身衣、衬裙组成的长袍。华丽的面料可能是彩绘丝绸,但更有可能是手绘花卉图案的印花棉布,点缀着法国蕾丝。棉布源自法属西印度群岛,到18世纪60年代,法国的棉布印染技术与英国不相上下,材料选择本身就是对法国蓬勃发展的棉布印染业的爱国宣言。爱国情绪和自身利益也可能促使这幅肖像画的委托,以纪念七年战争(1756—63年)的结束。蓬巴杜夫人帮助促进了对法国来说是灾难性的法奥联盟。德鲁埃的作品可能意在将侯爵夫人塑造成一个温和而受人尊敬的艺术和文学女士的非政治形象,以淡化她在法国军事失败中的影响以及她作为国王前情妇的身份。
画面的右侧,有一个刻有赛佛尔牌匾的、精致的工作台,上面放着一个对开本的图纸或是雕刻品,另有一把曼陀罗琴。这些物品以及书架上的书,忠实地记录了侯爵夫人的人生追求。但挂毯框架和裙子,才是展示中最具特色的物件。一位朝臣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指出,从1756年开始,侯爵夫人不再在更衣室而是在她的挂毯框前接待访客,朝臣接着解释说:“侯爵夫人从化妆转向了手工制作。刺绣被视为是女性的美德之一,因此她们被描绘在从事刺绣并不罕见”。大多数我们称之为绣绷的框架都是圆形的,西方人则称之为铃鼓——铃鼓这个词来源于法语tambour(鼓)——但画面中这种更宽的矩形框架,则允许在制作更大的作品过程中,被拉伸并缠绕在滚筒上。
画面中,德鲁埃忠实地记录了蓬巴杜夫人的人生追求:周围的书籍、曼陀罗琴、艺术家使用的草稿纸、她宠爱的小狗和奢侈的刺绣丝绸服饰。但她手持一根钩状的针在绣绷前刺绣, 却营造出一种家庭化、甚至是家常化的体面和相对非正式的形象。尽管侯爵夫人不再年轻,并且隐忍着日益恶化的健康状况,但正如一位仰慕者所描述的那样,侯爵夫人从刺绣中抬起头来,她“美丽的肤色……那双不是很大却非常明亮、机智的眼睛,平静地向观者致意”。我们从下向上看,绣架也创造出一系列的水平和垂直的效果,为她上半身和头部的三角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几乎整整一个世纪后,安格尔1851年在其作品《莫第西埃夫人》中,使用了一种类似的高架金字塔结构,以营造出一种强大而谨慎的社会地位效应,画面中也充满了奢华的服饰和物品的展示。
安格尔作品《莫第西埃夫人》
(题外话:毕加索1932年的作品《手里捧书的女人》的灵感来源,就是这幅安格尔的《莫第西埃夫人》,只不过一个拿着一把扇子一个拿着一本书。这样放在一起并排看就能清晰地看到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例如画中女子相似的姿态,圆润迷人的脸庞、以及这两件作品都是双肖像,在主要人物背后的镜子/镜框里都有着另一个倒影/剪影。)
毕加索作品《手里捧书的女人》
《蓬巴杜夫人的肖像画》受到好评。1764年8月,一位评论家在巴黎杜伊勒宫看到这幅作品后指出:“肖像画的相似性非常惊人,构图与人们所熟知的一样丰富,很容易理解。另外,德鲁埃是唯一知道如何画女人的男人……我相信所有的女人都希望由德鲁埃对自己进行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