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作战回忆录(七)

弄清影
创建于2019-02-23
阅读 172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13、迎难而上

  1979年3月2日,是打响对越自卫还击战,进入越南境内作战的第14天,也是121师后方指挥所在越南高平市兴道乡那怀村,一个地名叫扣屯的山上设立指挥所的第一天。

  • 121师后方指挥所扣屯所在地

       中午十二点多钟,师后指准备在扣屯的山上开设指挥所。师后指选择的地方是在师基指所在地的钭对面,这里是一片群山,虽不算很高,但山连山看起来很大,在山的南侧山脚下有个凹形进出口,这个进出口树木茂盛,与师基指靠得很近,只隔着多块不规则的梯田和一条弯弯曲曲约2米宽的小路,直线距离40米左右,可遥相呼唤。
  • 121师基本指挥所与后方指挥所在扣屯的位置图
       从入口往里走,只见两旁是高山,中间是块狭长的空地,约有6米宽、20米长。空地的前半段是块小平地,后半段是个杂草丛生的小斜坡,小斜坡连着一座山已没有去路,从地形上看有点象一把太师椅的形状,是个易守难攻又隐蔽的好地方。于是,师后指当即确定在这座山上开设指挥所。
       我们上山前在入口的小平地上集合,清点人数后开始上山。这座山不是很高但很陡,山下树木成荫,山上靠南侧的山坡已被大火烧过,焦黑一片,而被大火烧过后的树木,就象一根根黑色梅花桩一样插满了整个山坡,手一抓上去,手心马上就变得黑呼呼的。地面上不见青草,却覆盖着一层黑漆漆的草木灰,而草木灰下面却是松软湿滑和粘呼呼的红土,山坡不但陡也没有上山的路。
       我们排着一字形的队伍,一个跟着一个地从南侧山坡径直往上走,这里的地面非常泥泞和湿滑,一不小心就会滑倒,于是大家每往上走一步,都要用手紧紧抓着前方的树杆使劲往上拉,有时候还要将身体依靠在树杆上以防下滑,因此走得很慢很费劲。这时候,大家的鞋和裤子都沾满了黄黄的泥巴,两只手变成了两只“黑熊掌”,而很多人的衣服和帽子都被黑碳般的树杆染上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黑印,非常狠狈!
  • 121师副师长杨均和(图左)
       我们终于在靠近山顶不远的地方停下来,只见山腰上横着一条现成的上百米长的堑壕,不知是什么军队在这里驻守过留下来的。而在堑壕的入口处搭有一个约十平方米的矮小凉棚,这小凉棚依靠在北面一个一米多高的斜坡上,其他三面没有篱笆围着都是空的,只有南面立着四根木头支撑着棚顶,而棚顶上已盖有柴草。杨均和副师长观察过地形后马上作出决定,所有人员在堑壕里驻守,师后指的指挥所就设在小凉棚里。
  • 这是战场上的小凉棚
       于是大家开始分头行动,在堑壕里搭盖掩体来宿营。而设在小凉棚里的指挥所,地面需要铺垫干柴草和雨衣,这项工作由我们电台两人和杨副师长警卫员唐康众来负责,我们分工合作,我和小唐负责找些干柴草回来,我的搭档老袁负责电台值班和铺垫柴草及雨衣。不一刻,我们就顺利地把指挥所的部置工作完成了。
  • 121师炮兵团警卫排副班长唐康众(图右)
       下午约一点三十分,师后指的指挥所已基本部置完毕,但唯一欠缺就是电话机还没接通。我们刚坐下凉棚里休息,师基指的一名通信员从山下匆匆赶来指挥所,他奉基指首长的命令,要求师后指立即派一名调频电台报务员到基指去翻译电报,我跟搭档老袁打了个招呼后,就马上跟着通信员下山去了。
       我们沿着上山时的路线下山,但坡陡路滑,每向下跨一步都要用手抱紧树杆和选准树头作为落脚点,否则就很容易四脚朝天!常言道:“上山容易下山难!”这话说的非常有道理!我们费了很大的力气才走到山脚下。
       这时候我看见在山脚下的那块小平地上,有个人坐在一个长条形的小凳子上,两只手分别抓住凳子前面的一台小机器左右两个手把,在不停地前后摇啊摇。我好奇地走近一看,原来是我们连队150瓦电台的报务员辛志清,老辛见到我马上停下手中的活站了起来,并非常热情地迎上来和我打招呼,虽然十多天不见,但如隔三秋啊!我们俩非常激动地握着对方的手相互问候,我有些不解地问老辛:“你不停地摇这台小机器干嘛?”
  • 121师指挥连150瓦电台报务员辛志清
       他说:“这是供电台用的手摇发电机。”

  我说:“你们电台车上不是有台小型发电机吗?为什么不用?”

       他说:“那来电台车?我们在战前已改用15瓦电台了,我们是背着电台跟着师基指一路步行进入越南的。”
       这时候通信员不停地催促我快点走,他说首长们正急着看电报呢!于是我匆匆告别了老辛,跟着通信员跑步越过山下的水沟和梯田,来到师基指的指挥所里。
  • 121师基本指挥所扣屯所在地
       师基指的指挥所设在师后指斜对面的一个山凹里,座南朝北。从北面的凹形进出口进去,里面三面横山也成太师椅的形状,中间有片较大的平地,并长有一些茂盛但不是很高大的树木,而在三面的山脚下,也长有很多茂密的小树和山藤。指挥所的几个帐篷就搭在中间的一片树林里面,站在公路外面的人是无法看见里面的帐篷和人员的,非常隐蔽。
  • 这是战时指挥所
       通信员将我带进一个帐篷里,只见帐篷里的中央有张用木箱子拼凑而成的长方形大桌子,桌面上放着电话机和摊开着的地图,有六名干部正围坐在桌子旁讨论工作,他们坐的也是木箱子,而两部电台则靠在帐篷的边缘上值班,这时候虽然是白天,但帐篷里显得有些昏暗,电台值班员要用电瓶小灯来照明工作。
       通信员把我带到其中一部电台前,他说李台长有急电需要翻译,我定睁一看,坐在电台前值班的两人竞是我们连队150瓦电台的李学城台长和陈振朋主任,连队老战友在战场上重逢真是太高兴了,我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千言万语也难表此时此刻的激动心情!
       李台长将两份急电交给我,电文不是很长,我很快就翻译完毕,李台长立即将翻译好的急电送到旁边的师首长那里去,然后回来跟我说:“你在这稍等,师首长马上有回电,要你帮忙将电文翻译成密码后再回去。”
       “好的!”我非常爽快地应着,同时又不解地问李台长:“你们指挥所不是有专人负责电报翻译的吗?”
       李台长说:“有啊,不过他外出执行任务去了,现在还没回来。”
  • 121师指挥连150瓦电台主任陈振朋(图左)15瓦电台长邓均伟(图右)与连长陈存民(中)
       我仔细看了看帐篷里的所有人员,然后问李台长:“怎不见咱连队15瓦电台的邓均伟台长、孟双印主任和报务员徐汉平?”
  • 121师指挥连15瓦电台主任孟双印(图左)与通信排长郭占彬(图右)
       李台长说:“我们两部电台虽然同在师基指,但分工不同,我们负责与军部联系,邓台长他们负责与军炮团和各师炮团之间的联系,他们在帐篷后面的山腰掩体里值班。”
       这时候,师首长的回电送过来了,我赶紧将电文翻译成密码后交给李台长,然后与他和陈主任握手道别,独自一人走出帐篷,向着师后指的驻地走去。
       我从师基指的帐篷出来,沿着师基指进出口前面约2米宽的小路向右往里走,走了约20米左右向左径直越过两块小梯田,来到了师后指山下的凹形进出口前。当我准备越过水沟往里走的时候,却被山边与梯田间夹着的这条日夜川流不息的小水沟吸引住了,只见这条水沟约有80厘米宽,水深30厘米左右,山泉水从上而下“哗啦哗啦”地流个不停,清澈透底。于是我忍不住蹲了下来,用双手捧起水来喝了几口,泉水甘甜清凉直沁心田非常棒!
  • 上面红点是121师后指的驻地,下面红点是小水沟。
       我连忙将身上的水壶取下来,“咕咚咕咚”地装了满满一壶水放在地上,然后从挂包里取出毛巾、口缸、牙擦和牙膏来,痛痛快快地擦了一次牙和洗了一回脸,这是我自开战以来的第一次洗漱。不是我太懒和不讲卫生,而是这些天不分昼夜作战,食宿无定时的,我不但没时间洗漱,而且还没洗过一次澡,身上所穿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从未换过,也根本没衣服可换,可以说人睏马乏疲惫至极!那有时间顾及个人的卫生问题?说实在的,就算有点空余时间,还不如多睡一会呢!
       下午两点多钟,我回到师后指的指挥所——小凉棚。这时候,指挥所里只有老袁一个人守着电台值班,我问老袁其他人到那去了?他说都随杨副师长到师基指去了。我再问老袁今晚我们住哪?他说还不清楚呢。于是我跟老袁商量,电台由我值班,他去处理住宿问题。
       下午的天气很好,阳光灿烂。只见大家站在堑壕上,有的边晒太阳边用小树枝拍打着沾在裤子和鞋子上的干泥巴,有的用水壶和压缩干粮桶来烧开水,大家有说有笑的挺热闹!
  • 肩挂水壶上山
       这山上没水,更没有开水供应,要用水只能到山下的那条水沟里打,但上下山的路满是树杆,不但窄小弯曲,而且又陡又滑,无法用桶挑水上山,只能采用肩膀挂水壶的方式来运送。
  • 这是单管高射炮
       下午四点多钟,炮兵科的罗修成副科长从山下匆匆赶来指挥所,他气喘吁吁地叫我马上通知师高炮营,速报他们现在到达的位置。我立即用战时代号呼叫师高炮营,但电台信号很弱、杂音很大,对方说话的声音既沙哑又断断续续的根本听不清,我连呼几遍后顿感不对劲,这是开战以来电台首遇这种信号不稳定状况。
       “会不会因为这里山多而影响电台信号?”正当我猜测着信号不稳原因的时候,罗副科长急了:“电台怎么不通了?快点想办法,师首长正急等着我回去汇报情况呢!”
       这时候,情况紧急已不容我多想,更不能坐以待毙,于是我对罗副科长说:“这里信号不好,我到山顶上看看!”说罢迅速背上电台和文件袋冲出指挥所,朝着山顶上的一个小山峰拼命地跑。
       这座山有点奇特,在我们指挥所的下方树木茂盛,而在山顶上方只有低矮的野草和小树,连一棵大树都没有。上山虽然没路,但这里没被大火烧过,土质很硬,山坡也不是很陡,因此我连爬带跑起来,速度还是挺快的。为了尽快与对方取得联系,我拿起话筒边跑边呼叫,但信号一直没好转,从指挥所到峰顶约有四十米的距离,不一会儿我就气喘吁吁地跑到了峰顶,但信号依然如故。
       这时候我心里焦急万分,但头脑却十分冷静,我暗想:“既然地形没影响信号,敌方电子干扰也不存在,电台又是新的,而且一直在正常使用,不象有故障,到底还有什么因素会造成信号不稳呢?”我略加思索,突然一拍大腿:“难道是电量不足?”

       于是我迅速放下电台,打开电台面盖查看电压表,只见电压表的指针低于表内数字的一半,我心中暗喜:“问题应该出在这了!”我马上关上电源,打开电池底座,从文件袋里取出两块新的单元电池换上,然后开机呼叫,当听到对方清晰雄亮的回答声时,我顿时如释重负并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我快速用密语将罗副科长的电报发给师高炮营,没等对方回电便背上电台飞快地往下面的指挥所跑。在我返回指挥所的途中,师高炮营有回电,于是我放慢脚步边走边抄写,电报抄完后我已回到指挥所里。一直在指挥所里焦急等待的罗副科长见我满头大汗回来,便迫不及待地问我:“师高炮营有回电没有?”

  我说:“他们现在已到达高平的纪念碑附近。”我边说边将师高炮营的回电递给罗副科长。

  • 这是越南高平纪念碑,作者刘富超于2018年12月重返旧地留影。
       “好!好!”罗副科长边说边仔细地看了一遍电文,紧张严肃的面容开始缓和了下来,他拍了拍我的肩膀微笑着说:“小刘,辛苦你了!”说罢拿着师高炮营的回电,急匆匆地下山回师基指去了。
  • 现在的高平市鸟瞰图
  • 这是高平市的一所学校
  • 121师炮团榴炮一连连长柳存方
  • 高平市平江饭店

2018年12月榴炮一连重返越南战场——高平市

14、铃声破晓

  1979年3月2日,是打响对越自卫还击战,进入越南境内作战的第14天,也是121师后方指挥所在越南高平市兴道乡那怀村,一个地名叫扣屯的山上设立指挥所的第一天。

  • 121师副师长杨均和(前排左2)

       下午约5点30分,杨均和副师长从师基指开会回来,马上用电话通知炮团等单位做好坚守防御工作。为防止越军利用夜晚进行偷袭,上级命令所有部队加强夜间防卫,从今晚开始,全部采用统一口令和臂戴白毛巾来识别敌我,实施严密戒严,凡对不上口令者,格杀勿论!

       为了落实上级命令和保护好师后指的安全,我们连队马上增设哨点和补充站岗人员,扩大防卫范围。师后指的保卫工作原本由我们连队的指挥排和测地排负责的,扩大防卫范围后人手不够,连队领导经研究后决定,从通信排的值班人员中抽调部分人员,编排到夜班站岗人员名单中去。与此同时,连队制定了夜间人员活动纪律:第一、每天天黑前,连队派专人将当晚的口令和白毛巾挂带那个手臂上逐一通知大家。第二、每天天黑后,所有人员待在自己的防区范围内,无事不得乱走动。第三、晚上不管发生什么事,未经领导批准同意,任何人不得擅自离开连队的防区范围。

       傍晚6点多钟,通信排长郭占彬来到指挥所找我们电台两人,他低声将今晚的口令和白毛巾戴那只手臂上都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然后用商量的语气跟我们说:“咱们连队从今晚开始要增加岗哨,加强戒备,夜班站岗时间已从原来每班一小时调整为每班两小时,但人手还是不够,需要从我们排的值班人员中抽调部分人员去配合,你们电台现有两人值班,我想抽调其中一人今晚开始站夜岗……”

  • 121师指挥连通信排长郭占彬(图右)

       没等郭排长把话说完,我就爽快地插嘴说:“让我去吧!”

       郭排长听后非常高兴地拍着我的肩膀说:“好!就这样决定了!”

       晚上约8点钟,指挥所里的电话响了,杨副师长接电话后,马上通知警卫员唐康众和我们电台两人携带电台跟他一起到师基指去开会。这时候四周一片漆黑,附近的枪炮声响个不停,我们四人分别在自己的右臂上扎上了白毛巾,然后小唐在前,我们电台两人在后,保护着身材高大的杨副师长小心翼翼地在山的南面下山。

  • 121师炮兵团警卫排副班长唐康众

       我们沿着白天上下山的小路往下走,但天黑、坡陡、路滑,走起来非常艰难,我们费了很大的劲才到达山下。我们踏着平地继续往前走,当接近山下那个凹形进出口的时候,突然听到一声严厉的呼喝:“站住!口令!”

  • 这是121师后方指挥所在高平扣屯的凹形进出口,作者刘富超于2018年12月重返旧地留影。

       我们应声站着不动,走在前面的小唐非常镇定,他迅速大声地回答了口令的第一个字:“加”,然后也用严厉的语气发问对方:“回令!”

       只听对方用雄亮的声音回答了口令的第二个字:“强”,口令对上没差错,我顺着哨兵发出声音的方向看去,只见前方黑呼呼的一片,只闻声响,不见身影。

       “你们是那个单位的?来这里干什么?”哨兵没有松懈继续追问。

       小唐大声应道:“我们是师后指的,要到师指挥所开会。”

        哨兵听后没再发问:“好的,你们过去吧!”

        于是我们三个人前后保护着杨副师长,越过山下的小水沟和两块小梯田,踏上了一条约2米宽的小路,然后向右沿着小路向前走了30米左右,来到了师基指的指挥所驻地前面。

  • 121师基本指挥所在扣屯的凹形进出口

       师基指的指挥所设在山凹里的一片树林中,我们白天已去过,当我们准备从凹形进出口往里走的时候,突然听见前方有人大声呼喝:“站住!口令!”

       我们立即停了下来,只听小唐与哨兵对答完口令和说明来意后,黑暗中有人问:“是杨副师长来了?”

       小唐答道:“是的。”

       这时候从黑暗中走出一位全副武装的军人,他说:“我带你们到师指挥所去。”于是我们跟着他来到树林里面的一个帐篷前,杨副师长叫小唐和我们电台两人在帐篷外面等候,他一人进入到帐篷里开会去了。

       到了晚上9点多钟,杨副师长开完会从帐篷里出来,师首长特意安排了一名警卫员,一直将我们护送到师后指驻地后才回去。我们四人顺利回到山上的小凉棚里,杨副师长坐在指挥所里不停地打着电话部署工作,一直忙碌到晚上10点多钟才通知大家回掩体里休息。我们电台两人没走,因晚上我要站岗,为了不影响别人休息,我跟搭挡老袁商量好,我们俩干脆在小凉棚里值班和休息,每晚10点过后,电台交给老袁负责值班。

  3月3日凌晨约4点钟,我在睡梦中突然被推醒,黑暗中只听有人在轻声地叫:“小刘,起来站岗了!”我艰难地睁开双眼迅速坐了起来,“马上到!”我边应着边站起来整理着衣服并将白毛巾戴在右臂上,然后打着哈欠踉踉跄跄地跟着带岗的八班长陈填亮去接岗。我们俩沿着堑壕边缘走了一段路后径直上了山顶,这山顶从西向东延伸着看不到边,而从南至北的距离较窄只有50米左右。

  • 121师指挥连通信排长郭占彬(左1)与八班长陈填亮(左3)

       “谁?口令!”黑暗中突然有人在大声发问。

       我们停止前进,陈班长迅速与哨兵对答上口令后说:“何浩林,我是陈填亮,现在带人来换岗!”

  “好的!”小何在距离我们几十米的地方边说边站了起来,夜幕下虽然看不清人的容貌,但人的身影还是依稀可辨的。我和陈班长快步走了过去,陈班长问小何有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小何说没有。于是小何将冲锋枪的保险关上后交给了我说:“子弹已上膛。”

       陈班长补充一句说:“小心不要走火!你是尾班岗了,要提高警惕,注意安全!”说罢,他带着小何回连队驻地去了。

  • 这是北面山坡的形状

       我站岗的位置是在山的北面,背面就是师后指的驻地,在山顶北面与山坡的交接处,挖有一个宽度和深度约一米多的小坑作为固定哨点。我跳进小坑里,蹲下身体观察着四周的地形和动静,星光下只见山顶上长满了低矮的野草和小树,没有大树遮挡可一览群山!而北面的山坡很大,跟山顶一样长满野草和小树,视野很宽阔,依稀能分辨出山脚下有片黑压压的树林,但四周既黑又静,凉风吹过会发出阵阵地“沙沙”声,令人毛骨悚然!在远处,枪炮声、爆炸声连绵不断,到处闪烁着炮弹和炸弹爆炸后发出的白光,而机枪和高射炮连射时迸发出的一节节虚线般的亮光也清晰可见,空中也不停地飞舞着焰火般的洩光弹、信号弹和照明弹,场景虽然恐怖但已斯空见惯了。

  • 这是信号弹
  • 夜晚机枪在扫射
  • 夜晚炮弹爆炸亮起的白光

       我蹲在小坑里目不转睁地环顾着四周,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半个多小时。这时候天已破晓,东方也开始露出了署光,但露水很大,脸和衣服都有湿润的感觉。突然,从东面山下传来了阵阵微弱的“叮当”声,我马上将冲锋枪对准发声的方向,然后屏息呼吸、静观其变。

       只见山下笼罩着一层浓雾什么也看不清,而“叮当”作响的铃声却越听越清晰,“这是啥玩意?”我心里犯着嘀咕非常纳闷,但也理不出个头绪来,唯有睁大眼睛耐心地观察。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而“叮当”作响的铃音也随着时间的消逝变得越来越响、距离越来越逼近,我的心也随之加速跳动,面部的表情也越来越紧张!

       这时候,天开始渐渐地亮了,山下的浓雾也逐渐地散去,露出了一片茂密的树林,而“叮当”作响的铃声也终于被揭开神秘的面纱。原来在山脚下的那片树林里,有一大群牛正从西往东慢慢地在走动,每头牛的脖子上都系着个小玲子,它们每走动一步,小铃子都会发出一声“叮当”的响声。

  • 脖子上系着铃子的牛群

       “他妈的!闹了半天,原来是这帮牛魔王在作怪!”我不由自主地骂了起来。

  而此时,太阳正从东方喷薄而出,新的作战任务正等待着我们去继续完成呢。

 (请看下篇)

                         目录

(第 一 集)01发起总攻  02第一滴血

(第 二 集)03莫隆通道  04夜半枪声

(第 三 集)05诈弹惊魂  06南下通农

(第 四 集)07梦醒黎明  08误炸之殇

(第 五 集)09苦中带乐  10就地解决

(第 六 集)11甘苦与共  12会师扣屯

(第 七 集)13迎难而上  14铃声破晓

(第 八 集)15口令突变  16火线入党

(第 九 集)17撤军广播  18弹过留痕

(第 十 集)19十连遇袭  20再见高平

(第十一集)21回撤途中 22凯旋归来

作者简介:

         刘富超,广东东莞市人,1978年3月入伍,原陆军第41军121师炮兵团榴炮一连无线班战士。于临战前1979年2月调入新组建的121师指挥连。作为师后指通信电台主力参加了1979年2月17日~3月16日的中越自卫还击作战。

阅读 172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