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祥老舅

Lxr
创建于2023-01-29
阅读 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张治云

       

       奶奶的父亲安国政,少年启蒙国学,青年钻研医道,秉承医者仁心、悬壶济世之信念,一生仁心仁术,以治病救人为已任,在沁源县城开设有“永生堂”中医馆,享誉十里八乡。

       据奶奶讲述,其父安国政先生体态魁梧,浓眉大眼,仪表端庄,为人正直,治家严谨,门风淳厚,德建名立。因而,子女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风家教熏陶,老舅安世祥就是家族中的佼佼者。

安世祥老舅

    出类拔萃考燕京

     

       安世祥老舅是奶奶的亲弟弟,也是姐弟仨唯一的男子汉,生于1914年五月初八日,自幼聪慧好学,少年就读于沁源县第一高级小学校,与著名物理学家任之恭是同时期的小学校友。四十年后,我也成了他的校友。


       听奶奶讲,老舅秉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古训,以“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精神孜孜不倦,勤奋求学,各门功课出类拔萃,以优异成绩考入太原教会学校山西欧柏林(Oberlin-in-Shanxi)读中学 。老舅在中学时期就勤于思考,勤于写作,常有文章发表于报刊,并且可以用稿费资助学业。此后,又于上世纪30年代初,以品学兼优的成绩,顺利考入燕京大学新闻系。

      该大学被认为是当时中国最美丽和有成就的大学。司徒雷登为校长,在教学思想上,主张实行自由教学。从1929年起,正式设立了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总共有近20个系。

       燕京大学新闻系创办于1924年,被称为“远东方面最新式而设备最完全的新闻学校”。新闻系注重培养学生具备“专精”与“广博”的知识结构。著名记者斯诺担任过新闻采写教授。任教期间,曾于1936年6~10月采访延安后,很快推出《红星照耀中国》,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影响。老舅大学时期恰好是斯诺教授的学生,受其言传身教甚多。后来在重庆期间,老舅还为斯诺的几次社会活动提供了现场翻译。 燕大新闻系附设的燕京通讯社,除向国内外10多家报纸供稿外,还出版《燕京新闻》作为学生实习的园地。还办有《新闻学研究》《报学》等杂志。

      老舅在燕京大学期间,利用其在教会学校打造的良好的英文功底,接受到新闻学和更高层次的语言熏陶。尤其是接受到一位英籍教授纯正的英语教学,语言运用十分熟练和地道。同时,他还用良知和文字撰写并发表了许多有质量的新闻稿件,继续用稿酬弥补学习费用。

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

凶奴未灭,何以家为?

      老舅在读中学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三省,作为爱国热血青年必然义愤填膺,立志报国图强。在燕京大学期间,又赶上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此前,老舅曾积极参加了北京学生界轰轰烈烈的“一二.九”爱国救亡运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有血性的中国人纷纷投身于拯救民族命运的抗日战争之中。

       当时,老舅的父母亲非常想让唯一的儿子回到身边,远离战火,远离是非,一家人在山沟里相依为命,共度时艰。于是,就给他在家乡找了个媳妇,多次催促他回乡成亲。但他给父母亲回信说:身处国破家亡之时,男儿应以家国为重,“凶奴未灭,何以家为?”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服父母,与女方解除了婚约,并发誓要将自己的青春与国家命运共存,不赶走日本帝国主义,决不成家。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没有参加何政治派别,但是,报效国家的赤子情怀是则刻骨铭心的。

       离开燕京大学后,全国抗战如火如荼。老舅凭借其造诣深厚的英文和中文底蕴,先后受聘在反法西斯同盟的各国驻华新闻社从事记者和编辑工作,主要是美国美联社和合众社、英国路透社、俄罗斯塔斯社等。

       有回忆文章写到:“1938年塔斯社成立重庆分社,国内其他分社一并并入重庆分社,其社址位于重庆市中心的枣子岚垭99号一座石库门建筑内。塔斯社重庆分社拥有当时其他外国通讯社没有的各种新闻设备,还配置有各种便捷交通工具,如吉普车、摩托车等等。迁渝之后的塔斯社在当时的外国通讯社中实力强大,影响甚巨,与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关系相当好。”

      “塔斯社在重庆还拥有一支阵容强大的记者队伍,如:社长罗果夫,副社长诺米诺兹基,记者有叶夏明、司克渥策夫、沙曼诺夫等等。由于中苏当时有军事协作关系,苏联在重庆还成立了军事顾问团,为此苏联官方还为塔斯社配备了一批战地记者。主要有:谷宾斯基、查格拉斯基、勃海金、亚可勃夫、亚理叶夫、葛勃金等。受聘于塔斯社的中国记者有:舒宗侨(他于1937年10月在上海参加塔斯社工作,也是该社第一个随同迁入内地的中国记者)、苏达夫、安世祥、方世人、张郁廉、王玉飞等。另外,塔斯社还有一个白俄打字员索娘和三个工友。在塔斯社工作的十几人中,有三人是燕京大学新闻系毕业的。”

      老舅在重庆期间,不失时机地将自己的青春热血与所掌握的新闻与英语翻译知识,全部倾注到抗日战争的正义事业之中。他的主要精力就是借助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国媒体,及时向全世界揭露日军侵华的罪恶行径,报导中国军民浴血抗战的英勇事迹,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和援助。

       比如,塔斯社重庆分社社长罗果夫,曾深入敌后,采写了系列报道《中国来信》,以报道中国游击队的抗日活动为主,包括《山东北部的游击队》《河北省游击队》《五台山的游击队》《游击队的母亲》等等。这些通讯稿不仅及时通过塔斯社电讯发表在《真理报》上,同时也由老舅所在的编译组翻译成英文稿,传播到世界各地。这些文章告诉全世界,在中国抗战的正面战场之外,还有一支士气高昂、英勇奋战在山西、河北、察哈尔、山东一带庞大的抗日武装,在被日军占领的华北地区,领土仍然掌握在中国人的手中。

       与此同时,老舅做为主编在重庆创办了一份英文报纸,及时向身居重庆的外籍人士传播中国战场情况,再通过他们口口相传正义之声。他还在黄埔军校边疆班教授英文,培训中国军队中的翻译人员,以便于中国军队与援华美、英军队沟通联络,配合对日作战。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月至1947年1月,马歇尔上将以美国总统杜鲁门特使身份在北平出面调停国共军事冲突。鉴于老舅具备无党派中立人士、中英文功底厚实、热切向往和平等条件,便被聘为“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美方首席翻译。

      不久,国共和谈破裂,内战烽烟又起,军调部解散。老舅遂远离内战纷争,受聘于上海英联造船厂担任对外联络高官,开始潜心于商贸洽谈业务,直至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航运管理处接管该厂后,改名为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船舶修造厂。1951年11月,工厂改名为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海运管理总局上海船舶修造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饱受列强欺凌的华夏民族终于自立了,人民终于盼来了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这时,老舅才与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满清镶蓝旗贵族穆彰阿之后)苏曼意女士相识相恋,才子佳人结为佳偶。

塔斯社重庆分社旧址

马歇尔上将

老舅的夫人苏曼意女士

愿得此身常报国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广纳社会各界人才,群策群力建设家园。

      1956年10月,在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元帅等国家领导人的指示和关怀下,中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情报研究所在北京朝阳内大街137号成立。国家科委将老舅从上海选调入科委情报研究所担任研究员、高级编辑。

       老舅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之中。他认识到,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根本差距是科技落后。为科技兴国而呕心沥血是他后半生的不懈追求。他的主要工作是,从事国外科技情报资料的翻译和编辑工作。他秉承其父严谨治学、尽职尽责、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为培养优秀的外语人才,为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为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废寝忘食,埋头工作。

       在老舅的积极参与下,于1957年12月创刊《科技情报工作》。又于1959年12月,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英文版检索刊物《中国科学文摘》。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老舅还负责中国科技口提供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英文稿件的最终审议。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舅还参与了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中国科技史》翻译稿的审议和定稿工作。抗日战争时期,老舅曾与时任重庆的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的李约瑟博士相遇相识,有过比较深入的交流。著名美国战地记者,后成为美国纽约时报总编的Seymour Topping先生在评价老舅的英文造诣时说“你的英文比美国90%人的英文要好。”

       英国著名科学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当今世界公认的研究中国科技史的大师——李约瑟博士,花费近50年心血撰著的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内容涉及哲学、历史、科学思想、数、理、化、天、地、生、农、医及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是第一部以系统翔实的资料全面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的宏篇巨著。

      《光明日报》评价:李约瑟作为最伟大的汉学家之一,创立了科技汉学新流派,打通了古今中西以及科学与人文的壁垒,堪称天下达人。回顾他的一生,你会感慨,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最好融合其实是体现在人的身上。

       老舅退休时,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兴起之时,北京的年轻人们掀起了学习外语热潮,老舅一生扎实的英语功底,又遇到了余热生辉的机会。研究所领导人尽其才,及时开办了英语高级培训班,继续聘用老舅担任教授,重点对国家科委机关的工作人员进行英语普及教育,大家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学以致用,很快适应招商引资、招商引智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1984年,老舅在美国探亲访友期间,突发心脏病,病逝于洛杉机,享年71岁。

       纵观老舅的一生,是勤奋求学的一生,是自强自立的一生,是堂堂正正的一生,是报效国家的一生。他是沁源安氏家族的佼佼者,也是太岳山、沁河水哺育出来的佼佼者。



                                                   2023年春节于潞州

奶奶与老舅、三叔等亲人合影

阅读 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