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小小的扫帚,只因一个小小的举动,传递着浓浓的孝义,以下是付灿同学的孝义小故事。
中国的孝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见到奶奶在吃力地扫着园子的地,妈妈也拿起另一把扫帚,加入了扫地的队列中。我远远看去,拿起近处的一把小扫帚。三辈人在同一天的阳光下,传递着中国独有的孝文化。孝悌何来福?在我们行孝时,我们能实在的感受到自己身上沉甸甸的责任,能感受到自己正在一点点的成长,这对自己何尝不是一种福气?在我们行孝时,长辈会感到自己的付出是有结果的,自己的儿孙是孝敬而爱自己的,这对他人又何尝不是一种福气?啊啊,孝悌的存在原来就是让所有人幸福。
孝悌是什么,也许是一杯清茶,也许是一顿晚餐,又或许是一声:“我爱你。”接下来是姜亚男的孝悌小故事。
少年的时光伴随着求学的喜怒哀乐,而其中有包含了父母的多少苦辣酸甜。父母常因我的欢乐而喜上眉梢,也常因我的烦恼而愁在心头。我知道,父母是在盼望着我有一个好成绩。
可是,我又能为他们做什么呢?我不知道。
可就在昨天,我突然明白了。
昨天,妈妈很累,我想:人们总是说捶腿可以缓解疲劳,我说"累了一天了,我给您捶捶腿吧""好呀"我猜,妈妈正想着呢。于是,我就捶了起来。
"妈妈疼吗?""不疼不疼,女儿捶得真好。""那舒服吗?""当然,可舒服啦!""我用力了。"我听说用力效果更好,就用了力。这捶捶、那拍拍。妈妈更是不亦乐乎。这腿捶完,又捶那腿。"啪啪啪"地声音一阵又一阵。""妈妈,你的哪条腿最疼?""右腿。"妈妈回答。
这是,我想小锤子似的向妈妈的右腿发起"进攻"。
我先找到合适的力度,就开始"锤"。"妈妈,你哪里疼,我多捶几下。"我的"嘘寒问暖"让妈妈心情大好。
捶完腿后,我又给妈妈洗了脚。
我倒好水,问妈妈:"妈妈,这水烫吗?""不烫不烫,正好。"妈妈喜笑颜开。这时,我的心情也很好,只是累了些。我突然想起了妈妈平常干的家务活比这要多出很多倍
孝心,也许是一双袜子,或是一双摆放整齐的拖鞋,或是一个吻,或是一个微笑,或许是一桌为父母烧的菜,或是下雨时及时来到的那把伞,甚至可以是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个温馨的祝福,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 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在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就很难想象他的为人了。
生活中,我们会有好多孝悌的例子,生活中的孝悌无处不在,孝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接下来是汪思源同学的孝悌小故事。
孝悌是什么,一天下雨,我走在稻田边,身边只有一只大鸭和几只小鸭。刹那间,一辆摩托车从我身边机车疾驰而过,只见那只大鸭不慌不忙,扑闪着翅膀,将几只小鸭推开。而令我大为震撼的是,几只小鸭一个转身,将大鸭推向稻田。“卡”一只小鸭被压死了,那只大鸭奋力爬上稻田,在小鸭的遗体旁,顶着大雨,站了好久。
一天,妈妈忙完工作,她看起来十分的疲惫。我跑向厨房,给她泡了一杯栀子花茶,淡淡的栀子花香沁人心脾。喝下之后,妈妈觉得好多了。见她还没吃晚饭,待妈妈喝下那杯茶后,我又亲自洗菜炒菜,为妈妈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妈妈看起来很开心,摸着我的头说:“思源,你懂事了,长大了。”我听后也很开心,说:“没事的妈妈,这是我应该做的。”说罢,我们紧紧的抱在了一起。
随后,我又让妈妈俯下身,帮她按摩,“还疼吗?“不疼了,好多了。”随着我按摩的频率加快,妈妈的肩膀也不再那么酸了。看到我为她按摩的样子,妈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也很开心,我终于能为妈妈尽一份孝心了。
《说文》里有一句话:“孝,善事父母者。”其实,去孝敬爸爸妈妈并不一定非要是那种惊天动地的事,其实,往往去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更会使他们感动,比如:妈妈下班了倒一杯水给她,是感动;下雨天,提醒爸爸要带伞,是感动;妈妈看书累了,为她削个苹果,是感动······孝心是什么?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但无论是谁都无法对一个毫无感情的人说出孝心究竟是什么。因为孝心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而是用心品出来的。
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尽孝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常常去关注他们的生活,在一定的方面给予他们友爱与关照,接下来是王浩轩同学的孝悌小故事。
自古以来,孝悌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悌是仁爱精神在家庭内部的充分体现,是人们获得安稳、幸福的人伦关系的道德保障,也是确保社会和睦亲善的伦理学目标的基石,正是在孝悌的基础上,古人才进一步建构出完整的伦理学体系。许多的孝悌故事到现在依旧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在我的身边也曾发生过一些值得让人赞叹的孝悌故事。
在几年前,我的外婆曾天天去广场上听讲座,而那些讲座的目的都是在推销自家的保健品,我也曾跟她去听过,讲的那叫一个天花乱坠,最让我震惊的就是这个推销员曾说过他们的这款保健品可以延年益寿,防止骨质疏松,很多人一下子就心动了,我的外婆也不例外,甚至是跑着上去买的,一瓶60毫升,一买就是10瓶,4000快就这样没了,到家之后,我的父母就开始劝她把这些保健品退掉,但她非但不听,还说明天还要去买。第二天一早,外婆就带着我来到了那里,却发现那些人早已没了踪影,她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失魂落魄的走回家里。我妈和我的大姨为了不让外婆继续这样下去,便跟外婆说他们能够找到那些骗子把钱拿回来,于是便将外婆的保健品拿回家,一人凑了2000快钱给外婆,让她安心下来。
我妈和大姨为了不让外婆继续这样下去,宁愿自己凑钱补齐空缺,这不也是一种孝悌精神吗?
自古以来,民间也流传着许许多多有关孝悌的名人故事,他们是我们的榜样。接下来是詹淑严的孝悌小故事。
自古以来,孝悌忠信被尊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遵守的社会规范。无数的孝悌的经典故事从古至今渗透于中国人的生活,深深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一个经典的孝悌故事,就是关于春秋时代的苏秦之事。苏秦原来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独子,当时父亲苏秦健实于齐国政局,于是苏秦也离家出走,投奔了赵国的慈宗。
苏秦的性格非常好,他对慈宗很有深情,被誉为“孝爱慈宗”。一次,慈宗就苏秦说:“父亲犯病在家,你宁可不回,我可以代你去看他。”然而,苏秦说:“父亲生此病,正是我的孝心,宁可以我自己去看他!”慈宗实在太佩服苏秦,就把苏秦招回家,把他改嫁给了邹国的贵人。伴随着苏秦改嫁,他在贵人母亲面前表达出自己忠其父心的正气,大动心神,已至流泪不止,尽管众人欲阻挠他,苏秦还是说:“而从大夫受教孝之有节”最后,苏秦的节操获得了贵人母亲的认可,他成功改嫁,并完成了孝心在家中的缧绁,受到社会的赞誉。由此可见,孝悌的故事也带有时代的风貌,它代表了作为长辈或晚辈的尊敬与仁爱,以及对一起度过时光的老朋友的情谊。孝悌之故事将永远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之中,是传承永恒真理的桥梁。希望拥有孝悌之心,真正让祖先的荣耀及其价值观永载史册。
孝之义是我们必须了解的,接下来是叶俊熠的孝悌小故事。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世称“八德”,古人视其为“修身之要”和“教化之道”,以之涵养良知良能。“八德”中,孝悌居于重要位置,孝悌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华传统美德,已经沉淀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孝”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字形上方是一个略写的“老”,下面是“子”,像是孩子侍奉老人的样子。“孝”是一个会意字,《说文解字》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可知,“孝”本义即为善于侍奉父母长辈,表示孝顺、孝敬。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为人子女必须要做到的,是人的本能。 “悌”本义为敬爱兄长,在古代典籍中多写作“弟”,如《论语·学而》中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孟子·告子下》中有“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兄弟常被喻为手足,手足之情、手足情深等词都是用来形容兄弟之间感情深厚。孝、悌二字,自古以来就连在一起使用,对父母孝敬,对兄弟友爱,这是人性的自然流露。《论语·学而》有云:“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说以孝悌为本,之后逐步推广、延伸,最后实现兼爱众人,以此达到仁爱的境界。在古人看来,“孝悌”并非是单方面突出儿女对父母、弟弟对兄长的敬爱与责任,而是强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认为“孝”与“悌”都是一种双向的互动。《礼记·礼运》中明言“父慈子孝”,《墨子·兼爱》也云“为人父必慈,为人子必孝”。《周易·家人》将“兄兄、弟弟”作为正家之道的重要内容,认为为人兄者应关爱弟弟,为人弟者要敬重兄长,《弟子规》中也有“兄道友,弟道恭”的说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孝悌,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品格和修养,古往今来众多家族的家规家训中,都将孝悌作为首要的一则内容用来训诫后世子弟。人生在世,必先做到“孝悌”二字,这是立身行道的根本,也是涵养良好家风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