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一门拥有简洁之美的学科,相对于语言性、艺术性的学科或多或少显得有点枯燥。于是我总想着在自己的课堂上发掘出数学有趣、灵动的一面。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会花一些精力在教具的制作上,增强表征的多样性。例如:在《年、月、日》那一章,我提前找到了28本不同年份的日历(平年闰年2月份天数的变化),让孩子们通过自主探索找规律:
①平年闰年的2月份天数差异;②大小月天数的差异;③日历中任意一天与上下左右数字的关系;④如何推算一段时间之后是星期几或者几月几日······
通过实物表征,孩子们对于抽象的日期有了更实际的认识,对于复杂难懂的日期推算也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还是在这一章,在认识《24时计时法》时,我课前制作了一个大表盘,通过时针分针的运动让孩子们体会虽然钟面上只有12个数字,但一天有24小时,需要钟表走两圈,也更方便的理解了0时即使一天的开始也是24时,是一天的结束。
在《毫米千米》这一章,我翻箱倒柜地找出了压箱底的“分”钱,当把比我岁数都大的1分钱分给孩子们时,他们小心翼翼地、虔诚地、双手捧着暂时的“教具”进行观察时,我是满足的。那一刻我感受到课堂上除了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外还有一些其他宝贵的东西——我们的文化。
在《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这一章,我准备了边长10cm的小正方形,孩子们通过在课本封面上摆一摆、桌面上摆一摆的活动理解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是长×宽。
在《认识分数》时我们制作了若干个圆形、正方形、长方形,让孩子们通过亲自动手分一分、画一画、涂一涂感受“平均分”,感受“计数单位”,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在《升和毫升》这一章,我从科学实验室借来了量筒和量杯,把实物带到课堂上让孩子们近距离地观察两者的区别,并且孩子们也非常认真地观察了这些实验器材上小细节,有些我都没注意到呢!这就是教育带给我们的惊喜吧!
我也会提前让孩子们制作一些学具,比如在2021年的寒假我会提前布置《观察物体(二)》需要的学具,孩子们制作的特别棒,动物、房子、树活灵活现,再让孩子们站在不同动物的角度去观察房子和树,孩子们作出的平面图既正确又美观。后来又让孩子们制作4个边长为10cm的小正方体,同桌合作就是8个,通过玩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摆出相应的立体图,培养他们的空间意识。
在《多边形的认识》这一章,孩子们通过亲手制作三角形、四边形深刻认识到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在这一章节发生了两件趣事:
有一天我们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名称时,我想让大家开动脑筋为等腰三角形的三条边起名字,有的孩子可能听说过等腰三角形,当即喊出“两条相等的边是腰”,但对于第三条边他们不知道,这时候小郭同学非常自信且大声地喊出“腿!”我承认我当时没有绷住,哈哈大笑,边笑边竖大拇指边说“当时为等腰三角形命名的数学家怎么没有想到这么有趣且形象地名字啊!这个名称太棒了!”说完同学们敬佩地看着小郭同学鼓起了掌。
第二件事是我们学习平行四边形时,在拽动对角时平行四边形会迅速变形,我问孩子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你们说一说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点?”我预想的答案是“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这时有个平时说话很小声的女生,可能是听的太入迷了吧突然很大声地回答“平行四边形容易塌!”我又没绷住,但不能打击孩子的热情和积极性,连忙说“太形象了!”
在《可能性》这一章,我拿来了儿子的玩具做为我们这一章的学具。白色、红色、黄色的小球,让孩子们准备了一元硬币和骰子,那一章孩子们玩得也太开心了。连平时唯唯诺诺的孩子都很沉浸地投入其中。看见孩子们脸上洋溢的微笑,我也笑了。那一刻阳光洒在孩子们的脸庞,也撒进了我的心里。我想这不就是我追求的课堂嘛:有欢乐、有收获、有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