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生活的逸闻趣事

漫游的天鹅
创建于2023-01-27
阅读 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我们每一个来到国外的人都会经历不少逸闻趣事。今天我来讲几个我所经历的小故事。

    1.  酒店

在移民加拿大之前,我曾在英美生活过几年。三十多年前,第一次降落在英国伦敦希思罗机场。顾不上探索那新奇的世界,就立即准备与前来接机的先生继续前行,去他正留学的苏格兰。那是我们原定的计划。没想到,我先生说我们可以在伦敦先玩一天,第二天再回学校。这太意外了。我说:“不行,伦敦的旅店肯定贵的很,我们没必要花那个冤枉钱。”那时候,国内人们的工资都很低。虽然我已经有了工程师的职称,但每个月的工资还不到130元人民币,当时大概不足10英镑。可我先生说酒店已经定了,钱也已经付了。我立刻斩钉截铁地说:“你疯啦?退掉,赶快退!”那时候,我们在国内出差订票,从来都是取票时才付钱,哪有人没到就先收钱的。我先生说,这里不是中国,这里不是我们的国家,不一样。钱已经付了,是不能退的。他看我那么着急,就说酒店是他同学帮忙订的,多少钱他也不知道。等我们找到那个酒店后,我先生也懵了,一天要100多英镑,我不吃不喝干一年也住不起一晚上啊。我心里那个急呀,总想着怎么样才能还上这笔钱。其实, 那位同学是来自希腊的留学生,他信奉东正教。当时希腊东正教面临着危机,他可能随时要返回希腊工作。当我们到达苏格兰的学校时,那位希腊人已经听从神的召唤,返回希腊工作了。他没有留下联系方式,只留言说那天伦敦的住宿是送给我们的礼物,不用还。我与这位希腊人从未谋面,只见过一张他和妻儿的全家福照片。我非常感动,不仅因为那份昂贵的礼物,还有他为了信仰和事业,竟放弃即将完成的学业,并义无反顾地返回需要他的地方去,他很有担当,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背景为泰晤士河上的伦敦塔桥

2. 平等

英国是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组成。我先生所在的学校坐落在苏格兰的海滨城市。由于我到了那里,自然不便再住单身学生宿舍。于是,我们也像许多留学生一样申请政府的廉租屋。廉租屋分一室一厅的,二室一厅的和三室一厅的公寓。于是,我们先是准备申请一居室的, 考虑到它怎么也比我们原来在国内的屋子大。然而,却被告知,我们没有资格,因为一居室的房租最便宜,只会分给单身人士。OK,退而求其次,那我们就申请二居室的吧。又有好心人提醒我们,很多人申请二居室,因为它刚好适合小家庭,而且它的租金比三居室的便宜,所以要等很久哦。于是,我们同时也申请了三居室。三个月之后,我们真的得到了三室一厅的廉租房。我们在国内时,因为房源紧张,我的工作单位只给我分了一间12平方米的小屋,厕所都要出去同邻居合用。而这套房子真的好大啊,比当时国内的许多教授的住宅面积都大。更不用说还有自用的厨浴,每套公寓有自己可控的热水炉,客厅有壁炉, 这对刚从大陆出来的人来说,都很稀奇。楼下有儿童乐园,房前屋后鲜花簇拥。从阳台望出去,穿过大片的茵茵绿草地,有一条河流缓缓地向北海流去。在河上的木桥上,总能看见一对儿静静游弋的白天鹅。过桥后不远,便是大型的超市。原来这就是所谓的“贫民窟”?!我们高兴坏了,同时,我们的经济压力也减轻许多。从这件事我认识了“平等”二字。众所周知,那时外国人在中国会有很多特殊的待遇,比如,有些友谊商店只接待外国人,有些风景区,博物馆,外国人禁止入内, 或外国人的门票价要贵得很多,等等。我们作为外国留学生,却在住房紧缺的情况下,和英国本国人受到平等对待,不禁令人感慨。因为很多学生为了省钱,也不得不在校外找住宿,而我们内心也真的有些不好意思,何况我们整天在学校,家里客厅都很少坐。于是,我们就把其中二间房屋,以低于市价的形式分租给二个学生,一个英格兰人和一个北爱尔兰人,算是换个方式回馈给这个友好的国家。

3.  搭车出游

在苏格兰生活的几年里, 我们结识了一些当地的苏格兰朋友。有的时候他们出去玩,会带上我们。


1866 年维多利亚女王到访此地,俯瞰壮丽的塔梅尔湖(Loch Tummel ),很喜欢这个独特的视角, 故这里命名为女王观景点(Queen's view), Pitlochry, Scotland,

一次,一对苏格兰夫妇带着我们去位于英格兰中部的Birmingham(伯明翰)旅游,那里是英国第二大城市。它不仅是大型工业城市,也有着有着迤逦的风光。莎士比亚的故乡在英格兰的Stratford upon avon(埃文河畔斯特拉福德镇),那里距离伯明翰不远。我先生读第一个硕士时,研究莎士比亚很有心得,第二天,我们便打算从伯明翰坐公车去斯特拉福徳。来到公车站,我们问司机坐这辆车有没有学生优惠,他说“没有”。他可能看到我们有些失望,接着又说:”But I will.“ 他说,如果我们有学生卡,他就可以给我们优惠。于是,我们急忙掏出学生卡,司机却看都不看就让我们上车。我们好高兴,真是遇到好心人了。车费优惠那就是打点折扣吧,我们忙问应该付多少钱,他却捂住钱箱说不用付了。我们可真是欣喜若狂,happy就是这么简单,穷学生能省一点钱就非常高兴了。

到了斯特拉福德镇已是傍晚了,我们准备先到青年旅舍安排住宿。步行走到青年旅舍大概只要20多分钟,我们就边问路边走过去。偶遇一辆车经过, 我们挥手招呼问路。那位司机看着天色不早了,又没有公车,就说带我们去旅店,我们问多少钱,他说免费,我们就放心地上了车。 可刚坐下我们一惊,一个出租车的牌子赫然摆在车里。我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司机轻松地跟我们说,他是开出租车的, 但是,现在下班了,回家顺路捎我们一程, 所以,他不收我们的车费。我们四目相对,面对这种质朴的民风,除了感谢,真不知说什么好了。

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镇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劇作家、詩人莎士比亞的出生和逝世的地方,也是众多文学,戏剧和历史爱好者心中的圣地,它有着深厚的文化艺术积淀, 处处散发着迷人魅力。办完住宿手续,我们便轻装出发,走回小镇。一路和煦的微风带着湿润的芳香气息,轻轻地吹拂着脸颊,蜿蜒的小路风景如画。 穿越小镇的埃文河上,有十几只白天鹅轻轻地游弋。夕阳下,河面泛起一道道迷人的波光,倒映在水中的景物一会儿聚拢,一会儿散开。 极目远眺,映入眼帘的如同淡淡、蒙蒙的写意画,忽隐忽现。这个靜怡恬淡的英国小鎮十分優雅而美麗,到處都有莎翁元素。我先生在一家书店捧着一本厚度堪比一块厚砖的莎士比亚全集,爱不释手,最后买下那本,对当时的我们来说,价格不菲的全集。书店里,一位矜持害羞的小洋妹还特意找来店长为我们在这本萨翁全集的扉页上留下颇有纪念意义的字迹。

莎士比亚全集

4. 站票

莎士比亚故乡有一个著名的天鹅剧院, 那是莎士比亚戏剧上演的地方, 它始建于14世纪,上个世纪曾经被烧毁,后又重建了现在的天鹅剧院。在莎士比亚故乡,后来还建有一个著名的“皇家莎士比亚剧院”,它与天鹅剧院共用同一个入口。

天鹅剧院/皇家莎士比亚剧院

记得那天,这个剧院刚好上演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这么好的机会,肯定不容错过的。 囊中羞涩的我们先问有没有学生票,排队买票的人和剧院的人都说”学生票有是有的,不过买站票更合算“。我们以为站票真的只能站着看,或坐在地板上,像小时候看露天电影似的。为了省钱,我们买了站票。进剧场后才发现,站票位于剧场二楼的后排,那里有几排比座位高的木条长凳,你可以坐在上面,或站着靠着长凳看演出,原来站票只是没有一个个的椅子而已。这个剧场的特点是深凸型舞台,观众三面就座。即便在最后一排也可以看得很清楚。来到二楼,俯视舞台,我先生兴奋地说:“以前看书中有介绍天鹅剧院的‘深凸型舞台’,原来它是这样的啊。”剧场内,座无虚席,相信其中一定有很多慕名而来的旅游者。此行让我家那位曾经潜心研究莎士比亚的先生着实地满足了。

5.  校庆

在苏格兰期间,正逢学校500周年校庆,许多有头有脸的人物都应邀分别到学校参加一些校庆活动。我见到过的有已故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其他英国皇室核心成员,前香港总督衛奕信勋爵(男爵)夫妇,泰国公主等。他们的到访,并没有引起学校保安倾巢出动。

只是女王到访本校国王学院的那天,附近高一些的楼顶上出现几个人,估计是保镖。楼前牵了一根红色的软绳,以示围观群众不要离的太近,因为有些热情的围观群众想和女王握手,其实那是不可能的。虽然女王会带着那张永远的微笑望着你,她通常不会轻易地与陌生人握手。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及学校校长等   

女王和蔼的微笑让人感到温暖,她走到我面前时,问我从哪里来,在这里学什么。她说这里可能和中国有好多不同,你喜欢这里吗?等等。她与人们亲切交谈的方式让人感觉轻松。

再次与前香港总督衛奕信勋爵(Lord David Wilson)在学校偶遇

第一次见到前港督衛奕信和夫人也是在国王学院。这位前总督不仅中文非常好,还是个中国通。后来,又见过几次,他和我们聊到,他与邓小平洽谈香港回归的事,也聊过他儿子读大学时想访问中国大陆,却因为他的总督身份的缘故而不能去,等等。

各界名流到访。

6.  小酒馆

有一次,我们去奥地利旅游。出行之前得知,我先生在中国时的一位美国教授和夫人也在奥地利度假。他们约好, 等我们到维也纳时,带我们去了解一下当地的风情。

教授夫妇原来是奥地利的犹太人。二战时,他们都经历过战争的苦难,教授夫人还被关在纳粹集中营过,几经波折,最后逃到了美国。后来她成为了记者,跑过很多地方。教授比较沉静睿智,而夫人则很爽快健谈, 思维非常敏捷, 不过她时不时地会表现得有些神经质, 我想这可能跟她幼年的遭遇有关。虽然他们每两年会回一次奥地利,但她从不回她的奥地利老家,他们不爱国吗?不,我猜她是被伤透心了,她的家族只逃出她一个人。她说她到美国好多年后,偶尔听说有人在北欧遇到过一个刚逃出的犹太人,那人可能是教授夫人的一个远房表哥,但从不知他在哪里,而那一句话的信息,不知是她想象的情景,还是梦幻中期盼。


在维也纳,教授夫妇带我们去一个传统的小酒馆晚餐,据说可以听到看到各个阶层最真实的人。小酒馆不大,门面看起来很不起眼,室内陈旧的木质家具和古老的灯具,仿佛它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也在其中沉淀。昏暗的光线使小酒馆更显深沉。我们在靠窗的位置落坐,座位非常狭窄却让人感到温馨。小酒馆先沉浸在一种安宁的氛围中。当夜幕降临时分,小酒馆不知不觉的来了很多客人,偶尔会传来客人窃窃私语和很舒服的古典钢琴曲,但仍然很安静 。又过了好一阵,突然,不远处出现嘈杂声,声音越来越大,一个声音跳出来,一个男人犹如发表演说似的,猛地挥舞着手臂,连衬衣也撸了起来, 大声发狂地说着什么。我突然想起几十年前看过的电影“列宁在1918”中列宁的演讲。这时,教授笑着轻声地给我们解释,那位“演讲”者是维也纳一个大学的教授。他的谈吐举止完全看不出是个文化人。他一再抱怨遇到不公待遇。“演讲”者试图给大家讲解原由,可周围各色人物未必听得懂, 看得出那些客人从事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阶层,他们只能一边附和,一边劝慰。当那位“演讲”者最后嘟囔着他一定要辞职,美国教授笑着说:“我敢说他明天一定会照旧上班去。”我意识到在这个小酒馆里,人们不需要举止优雅,谈吐非凡,只管享受美食和美酒,体验独特的文化和风情,还原真实的自我。

6.  天才的英语老师

刚到英国时,首先参加了个英语班。老师是位非常漂亮,精干,又耐心的女士,对班上来自各国的学生一视同仁。 老师的丈夫曾经是挪威驻华大使,所以她在北京期间,有机会很好地学习了中文。她告诉我们许多她在中国的趣事,以及遇到的烦恼。在北京生活了几年后,她可以熟练地应用普通话和简体中文字。然而,她丈夫又被任命为挪威驻香港大使。到了香港,她惊讶地发现,香港的中文字与大陆的文字是不同的picture (画),她不得不又学习广东话和繁体字。好在我的老师很有语言天分,后来成了中国通。如果哪个华人想糊弄她,门儿都没有。几年后,我在学校的语言中心楼附近再次遇见她,原来她还在那里教挪威语和苏格兰语。我真想知道她究竟会多少种语言,她是位非常值得尊敬和爱戴的老师。在我即将离开苏格兰去美国的时候,特意与她告别。她很热情的给我留下她的联系地址以及她在美国的亲戚家的地址,以便我遇到困难时好有个照应。又过了几年,我从多伦多寄给她圣诞卡,她高兴地回信说,没想到,阔别十多年后,还能收到过去学生的信。

7.  听音乐会

我们到了美国波士顿。一次,我先生的教授请客,教授夫人是做艺术教育的,看起来很高傲的。席间,我提到波士顿交响乐团音乐厅的开放日我去了,很惊讶这个世界上最著名的音乐厅之一,居然容许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乐团在那里演出。

建于1900年的波士顿交响乐团音乐厅。大厅的格子平顶以及装有16尊希腊和罗马塑像复制品的三个侧面墙,使每一个座位都能获得极好的音乐效果。 

当教授夫人得知我喜欢听西方古典音乐时,很高兴地告诉我,过几天波士顿交响乐团要演出。我心想,那票价一定很贵,就没有接话茬。之后,作为回礼,我先生将我在英国时写的一篇英文文章送给教授,那篇文章讲述了我们家人在文革那种恶劣的环境中,怎样欣赏西方古典音乐的。 没过多久,我们便收到一张便签和两张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出海顿作品的门票,是教授夫妇送的。教授夫人说,她被我的文章所感动,一定要让我们在波士顿那顶级的音乐殿堂欣赏到美妙的音乐。我们仔细地看那难得一见的演出票,每张票上都印着100多美元的票价! 真没想到啊!我的一篇小文竟让教授破费那么多。海顿是古典主义作曲家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位,在风格塑造上居功厥伟,非他人所能比拟。他的音乐匠心独道、蕴藏珠玉、清澄优美。他的作品富有显著的高雅气质,节奏欢快,音色动人。 聆听这场精彩的音乐会,真是今生难忘的经历。我们格外兴奋,回家时,一路不停地谈着我们的感受。音乐会之后,我先生写下我们的观后感,并送给教授夫妇。教授和夫人颇为感慨地表示,他们非常高兴,并认为这比他们自己看这场音乐会更有价值。

阅读 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