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俗与新风

亥水
创建于2023-01-26
阅读 2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对待移风易俗的新生事物,守旧者总是显得尴尬,并嗤之为无知幼稚的孩子,不懂礼教,不懂传统文化的“愚人”;但革新派总是对守旧者的陈规陋习不屑一顾,并嗤骂守旧者奉行的旧风俗是僵死落后的封建迷信。天下之风俗,就是在这种“新”“旧”对峙的尴尬与嘲讽中,不断更迭,不断补充;一路尴尬,一路嘲讽,一路传承,一路创新,以此来维系着基层百姓最朴素的信仰生活。

     “陈俗与新风”一文已收入余的拙作《平定民间信仰考论》,今天是癸卯正月初五,平定人称之谓“破五”,谨将拙文散见诸友,与大家共忆旧俗之情怀,同鉴新风之雅趣!

     成书于1922年,胡朴安编著的《中华全国风俗志》,榆林张炽章为之作序时说:“近代海通,竞言新化,好学青年,稍稍求所以知世界,尚矣,而本国之士,独不求知。且鄙弃日甚,今之人,大抵能剧谈伦敦、巴黎之风尚,或炫举希腊、罗马之名词,而叩以各省情形,则反茫然,甚者且不知中国之大与久。夫于其地其人,既毫无观念,又不辨共同之历史文化,则虽同胞亦犹之异族矣。中国纵地大民众,不过如游牧民族偶聚居于一大沙漠中耳,求其爱国爱群,安可得乎?畏友胡朴安先生,笃行好学,以阐扬文化为任,尤精经子,多所阐明,近于著作之暇,采取方志,以及近人之笔述,题为《中华全国风俗志》。此书也,诚不可以尽朴安之学,而其用甚著,盖风俗乃历史产物,乡间习俗,皆有渊源,一事一物,至关文化,故能知古今风俗,即为知中国一切。”

  《中华全国风俗志·平定》载:郡小民淳,俗重端午,其风清简,好尚文章。(《元志》)

      光绪版《平定州志·风土》记载:其土瘠,其民勤,其俗朴质,其风悍尚,有陶唐氏之遗风。

     榆关地僻而要,故州人虽处山林涧谷之中,而达于四方。故其为士者,亦纯明而朴茂,疏通而谨恪。吏兹土者,虽惮于送迎之烦,然亦幸其民易使、事易集,而政易成也。(文鸿儒《学记》)

     士勤于学,农务于耕。(《祝志·平定》)

     士占习《尚书》,师授家传,比屋皆是,多已经魁省闱。市井便作生理,男子不远游,妇女不交易。士夫不衣文绣,不乘舆马。(《穆志·平定》)

     勤于稼穑,寡于贸易。(《祝志·寿阳》)

       勤俭朴实,无异唐风;劲风少文,犹存晋旧。居民耕农之外,别无生理,近代兼资纺织。但户多佞佛,人易轻生。(《寿阳县志》)

       其俗勤劳,少壮而材者,多挟弓矢、跨鞍马,习骑射之事。(宋李毅《新学记·寿阳》)

    民俭俗淳。(元虞集《文庙记·盂县》)

   山多地少,民尚勤朴。(《祝志·盂县》)

   秉性躁劲,赋气果决。(《祝志·乐平》)

   淳厚而勤俭,力田而少文。(《乐平县志》)

      胡朴安笔下的“平定”是指古平定州,一州辖三县(即盂县、寿阳、乐平)。俗语:“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仅古平定州境域各地的风俗有很大的差异,就是现在平定县境内的很多风俗也各有不同。

       平定县境内的风俗,形式多样,种类繁杂,叙之不尽,言之不及,其中有婚俗、葬俗、丧俗、节俗等等。我今天浅谈几点民间风俗的恒袭与变更。风俗的恒袭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沿袭传承,风俗的变迁更迭是人们对外来文化的接纳与包容。我们应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民俗,应站在哲学的角度研究民俗;我们在传承旧风俗的同时,应以发展的眼光接受新事物,弘扬新思想,传承中去其糟粕,留其精华,移风易俗,除陈纳新;让风俗传承能更合乎民情,激励民心,寓有新意。

      百姓对民俗的应用传播,守旧、固执、教条,是乡间的常态,是大家心里必须恪守的行事“定章”,执行顽固,刚愎自用;故上智者称之为“陈规陋习”。

     下面我举几则顽固守旧的民俗:

      其一,民国四年(1915)《平定吏治纪要》载“〖布告苇泽关村嗣后婚丧庆吊不准再用前清服制文〗:照得民国肇兴,尊崇体制,前于改革之初,业将民国服制,一再宣布,并禁止婚丧庆吊,仍用前清服色在案,迄今年余,屡据调查报告,苇泽关一带,民间嫁娶丧葬,尚沿用前清衣冠,似此故违功令,实属愚顽已极,除饬知警长留心查禁外,合亟布告苇泽关一带商民知悉,此后如遇婚丧庆吊等事,均应穿用民国服制,以昭大同,至前清缨帽大褂,例当禁止,不准沿用,如有疲玩乡民,再行穿戴,则为反对共和,应由该村主任就近查明举报核办,毋稍询隐,切切此布。”

       民国四年(1915),县长吉廷彦就三令五申发布告“如遇婚丧庆吊等事,均应穿用民国服制,以昭大同,至前清缨帽大褂,例当禁止,不准沿用,如有疲玩乡民,再行穿戴,则为反对共和,应由该村主任就近查明举报核办,毋稍询隐,切切此布。”不穿民国服制,则以“反对共和”论处。但1990年代平定境内乡间的“死人装裹”,仍有很多人还在给死去的老人穿戴“前清缨帽大褂”。现代的服装种类繁多,款式多样,但守旧者不用,故谓之民俗。直至2000年后“死人装裹”穿戴“前清缨帽大褂”才渐次退出历史舞台。

       其二,《礼记·丧大记》:“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对此,唐朝孔颖达注疏曰:①“皆左衽”者,大敛小敛同然,故云皆也。衽,衣襟也。生乡右,左手解抽带,便也。死则襟乡左,示不复解也。②“结绞不纽”者,生时带并为屈纽,使易抽解。若死则无复解义,故绞末毕结之,不为纽也。民国之前,汉人衣服皆有“大襟”,1970年代前,境内多数乡民仍穿有“大襟”的上衣;生者“右衽”,死者“左衽”,是汉民族的共同习俗,平定人也如是;所以,境内的“装老衣裳”皆是“左衽”,只用系带绞结而不缀纽扣。直至现在,寿衣已几乎不用带“大襟”的上衣,所以再无生者“右衽”,死者“左衽”之说,但大殓时仍然承袭不系纽扣(虽现代寿衣多数缀着纽扣),只用布带绞结的旧俗。

       其三,“长明灯” 也叫万年灯,其寓意有两个:一是祝愿亡者在幽冥处也能永远见到光明;二是生者祈盼得到先人魂灵的庇佑,使子孙后代长命百岁,永远前途光明。过去有专用的瓷质灯盏器皿,里面盛上植物油,用棉花搓一根灯芯,浸入油中,然后点着灯芯,就是所谓的油灯。乡俗每当人死后,均要在灵前的供桌上点燃油灯。在整个治丧期间,油灯昼夜不灭,故称为“长明灯”,出殡时将长明灯带到坟茔,待棺材入葬后把长明灯点燃后放入墓穴中。现在已有种类繁多的电池灯,放在墓穴可维持几天的照明,“油灯”封口即灭,可乡民仍用油灯。

       其四,明器白马,桃河以北的广大乡村,在治丧期间均要纸扎白马一匹,形状略小于真马,马上驮有梢麻(古代背驮东西的布袋),梢麻内装有冥币、元宝、食物,在出殡当天的子时,由全体孝子奉送至十字路口,明烛、燃香、烧纸,跪拜祭祀后将白马焚烧。乡民谓之“送盘缠”,寓意为,送先祖亡灵骑上白马,带上盘缠,驰达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已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以现代观念而论,应该是坐“火箭”才方能抵达,但至今丧仪中的“送盘缠”仪式,乡民仍用白马而不用火箭。

      其五,婚嫁仪程中的皇历、斟盅、贴井盖。

      皇历,在民国以前,每年的年末朝廷颁发下一年的年历,这个年历由皇家颁发,故谓皇历。清沿明制,“皇历”由钦天监推算、颁发、刊印。州县设有阴阳官,都乡设有阴阳生(阴阳先生),阴阳生在计时、报时、呈报灾异祥瑞以外还承担着各种杂役;阴阳生为了个人生计,还从事民间风水、择日、占卜等工作,为动土、就职、婚嫁、丧仪等活动提供服务。阴阳生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基础,需要承师面授,在民国之前,由于国民受教育概率十分有限,故阴阳生在民间成为一种世袭职业(父亡子承)。由于过去纸张昂贵,印刷技术所限,所以钦天监颁发的“皇历”,只有州县的衙署和都乡的阴阳先生持有,故百姓视“皇历”是一件十分珍贵的吉祥之物。都乡的阴阳先生又是本辖域内百姓动土、婚嫁、丧仪、择日、占卜等活动的决策者,百姓对他们十分尊崇,言听计从,所以民间婚嫁时能乞借阴阳先生的“皇历”给新娘随身佩戴,那是件很荣幸很得意的事,并且,既然是皇家之物,便也附于了“皇历”趋吉避凶的功能。平定境内婚嫁时给新娘随身佩戴“皇历”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随着现代印刷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历书(皇历)几乎遍及每个家庭,已不再是极少数人所有的稀罕物,但在民间婚嫁时给新娘随身佩戴“皇历”的习俗仍在沿袭。现代手机,既有年历又有万年历,还储存携带有诸多吉祥信息和天神地祇,手机乃时代珍奇,人间祥物,何不移风易俗,用手机代行“皇历”趋吉避凶之职。

       斟盅,是过去婚嫁礼仪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斟盅者一般由新郎家的长辈承担,备一壶白酒,娶亲时斟盅者提上,到女方家后,在女方家供奉祖宗的案上摆供、焚香、斟酒、烧纸,祭祀跪拜完毕,方可迎娶新娘上轿。斟酒即斟盅者用自己提的白酒,为女方家的祖宗斟酒一杯的祭拜之仪,寓为向其祖宗宣告,从今日起双方成为儿女亲家,祈愿祖宗护佑早生贵子白头偕老。为什么只提一小壶白酒呢?因为过去乡间的经济条件普遍穷困不裕,给亲家拿不起一坛一罐的烧酒,只能提一壶小酒略表微诚。现代社会百姓普遍经济裕如,嫁娶时均要给女方家带好酒两瓶、好烟两条;但在平定境内广大农村的婚嫁礼仪中,斟盅者提一小壶白酒的习俗仍在认真沿袭操行。

       贴井盖,本是过去婚嫁礼仪中为防止逗新娘的人在推搡中误落水井,所以要将村里迎娶轿子所经之处,道路两旁的水井,派专人在迎亲的当天早上把井盖盖好,并在井盖上贴一张醒目的大红纸,以警示众人在嬉戏逗乐时注意安全。现代社会,娶亲由“轿子”换成了小轿车,小轿车可将新娘直接拉到家门口;其次现代人已少了过去逗新娘的那份粗犷;再次现代化城镇的街道地下,布满了供水、供电、供气、通讯、排污等管网、线网,为便于维护及排水的“节井”遍布街道两边,城镇街道现代化的“节井”,上面附有坚固的井盖,就是抬轿也均无任何不安全因素,况且娶亲均为高档小轿车直抵单元楼下。但时至今日,平定境内不论城镇还是农村,婚嫁礼仪中“贴井盖”还仍是一项主要仪程,娶亲当天的一大早,男方家的总管先生,会派专人沿街道去“贴井盖”,家家如此,人人践行。此乃守旧之陋习也。

       其六, 民国四年(1915)由时任知州吉廷彦主编的《平定吏治纪要》卷三载“〖布告婚丧礼节宜遵照后开条件力崇节俭文〗:案准县议会咨送议决。婚丧礼节办法八条:请实力提倡等因准此,查平定近年来风尚,于婚丧各节,过事奢侈,甚有成一婚礼、办一丧事,所费几至数百吊之多,准之人情,殊觉过分,酌诸事理,亦属非宜,为此布告阖县士民,嗣后遇有婚丧事宜、经按着后开节俭办法一致进行。公职人员,为人民表率,尤应本身作则,先行提倡,倘不遵限制,仍旧奢侈,一经查出,定行加重议罚,决不姑宽。事关议案,慎勿视为具文也,切切此布。附婚丧礼节八条:1、订婚礼节定为八色,凡从前沿用脂粉绫罗等物一律裁减。2、娶亲以一日为限,新妇过门改用白书,妇婿去岳家谢婚同此一日,路远者酌用二日。3、亲迎礼节,男妇各需彩舆一乘,以五色旗为前导护送,男女插用鲜花,不愿行此礼者听。4、丧事殓服,取其鲜洁,不重奢侈。5、孝子谢客,行鞠躬礼,禁止磕头。6、布置殡葬事宜,至迟不得过两日。7、出殡以一日为限,前半日受吊,后半日扶柩,不得拖延二三日。8、丧礼免送祭幛,并免除备席谢客各节。”

      民国四年(1915)知州吉廷彦制定的“婚丧礼节八条”,时至今日,1、订婚彩礼不仅没有裁减,且变得更加奢侈。2、娶亲也非“一日为限”,仍要热闹数日。3、“亲迎礼节,男妇各需彩舆一乘”,当今变得更加奢侈——豪车八乘以上。4、丧事殓服更加奢侈。5、“孝子谢客,行鞠躬礼,禁止磕头。”——当今孝子在丧礼期间仍人人践行稽颡磕头之礼。6、布置殡葬事宜,仍要延续数日,奢华至极。7、筹备出殡仍要延续数日,繁文缛礼更甚。8、“丧礼免送祭幛,并免除备席谢客各节”——祭幛未免,赙仪之礼更大,谢客宴席更甚。

      社会在变,人的伦理在变,民风民俗自然会随之而变。下面我举几则移风易俗的新风尚、新民俗。

       其一,‌纯白的鞋、帽、衣、裤,过去非大丧之不穿,是丧服,是凶服。但在改革开放后的1990年代,在城镇的年轻人中开始流行穿戴白鞋、白裤、白帽;起初,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长者目后显得很是尴尬,并指责谩骂“年轻人不懂事,没教养”。但经过三十年的风化变革,人们的认识已彻底转变,白鞋、白裤、白帽、白衣在大众眼里已不再是“凶服”,已被大众普遍接受,不论男女老少,均不忌讳穿戴‌白鞋、白裤、白帽、白衣。更为突变的是2000年后,婚嫁纯白色礼服风行县境,这在1980年代之前可是婚嫁之大忌,当地风俗嫁衣必须是大红、大绿,最忌白色。婚嫁白礼服来自西方的文化思想,表示爱情的纯洁高尚,寓意为爱心洁白无瑕,白头偕老。这颠覆了汉文化的传统伦理,开始令汉学长者很尴尬,但渐次已被民众接受。目前平定境内的婚嫁现场频频能见到穿白色礼服的新郎新娘。——这是新思想支撑下的易俗新风。

       其二,过去乡俗的丧礼中,不论在坟茔动土或破土,以及出殡时打“引魂幡”,均不允许女人介入或操举,认为女人介入不吉;女儿打“引魂幡”更是丧礼之大忌,别人会嗤笑宗亲族人。在过去没有儿子的家庭,只好由侄子去坟茔破土和打引魂幡,无亲侄子的则由远房堂侄代办。一般情况,过去不论亲侄还是堂侄,只要打了引魂幡,就要继承死者的家产。但是从1970年代起全国强制推行计划生育后形成的“只生一个好”,使1970、80年代出生的人多数成为独生子女,那么只有一个女儿的家庭,老人死后就要面对此类问题。现代法律规定男女均有平等的继承权,每个老人都愿意将财产留给自己的亲生女儿,这是每个人共有的心态;为了不使财产分配出现讼争,现在不论城镇乡村几乎不再有继子(侄儿)打“引魂幡”,只有女儿的家庭,均变为女儿打“引魂幡”,丧礼中的坟茔破土也均有女儿亲自操办。这是打破传统伦理的新风尚。

        其三,花圈:花圈最初并不是为丧礼专用的。花圈,原来作为礼物,以示尊重和礼敬。花圈并非中国传统,而是由西方传入的。在西方,用于葬礼的“花圈”和更常见的礼仪用品“花环”实属同源。花圈文化的起源可追溯至欧洲古典时代,生活于意大利半岛的伊特鲁里亚人用花草编制成类似王冠的头环,象征佩戴者伟大的成就或崇高的地位。

       古希腊人则最早将花圈应用于葬礼,代表着永续循环的生命。欧洲早期的基督徒也常将绿色花圈放置在纯洁少女的墓前,以此歌颂不灭的灵魂。到了近代,从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开始,人们通过特定花朵、树枝制作的花圈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这一时期,葬礼上的花圈文化已与现代殡葬花圈相差无几,但它的流行程度可能超过现代,至少,清末中国人对西方葬礼上这件用品的关注程度远超其他。1910年,《申报》在报道英王爱德华七世逝世的新闻时,总是不厌其烦地提起谁谁谁送了花圈。

       花圈被中国人用于葬礼也开始于这一时期——清朝末年。笔者经过考稽,发现的最早记载是1903年《国民日报》上革命党人祭奠岳飞的一首诗:

   西湖杨柳映朝霞,自结“花圈”献岳爷。

   国会冤刑苏格拉,敌军威慑汉尼拔。

   君臣昏聩河山耻,父老遮留将士哗。

   气正销亡休更问,黄龙今日属话家。

       虽然诗中提到的“花圈”相当于祭祀古人的道具,但还是反映出西方殡葬文化对中国的显著影响。

       真正用于“中国人葬礼”的花圈最早出现在1909 年《申报》一则本地新闻里,在清末上海地方武装“万国团练会”的“华商义勇队”,其队员葬礼中出现“花圈”。“万国团练会”成立目的在于保护租界安全。既然是租界产物,文化上自然深受西方影响,哪个花圈都很可能是外国朋友送来的。

       花圈作为丧葬礼器,在中国全境铺开,应是民国建立后的政策所致。1912年,民国政府在新颁布的《礼制》和《服制》中规定:“吊丧来宾,男子左腕围黑纱,女子胸际缀黑纱结;吊仪除挽联、挽幡、香花外,还有‘花圈’”。

      这就把花圈的使用提到了国家认可的高度,尤其是对官吏丧事的规定,势必导致民间掀起效仿浪潮。今天丧事中流行的追悼会,就源于民国时期推行的礼制改革,足见其影响之深远。为死者送花圈悼念,已成为现代丧礼中的新风尚、新民俗。

       其四,情人节,中国将传统节日七夕节视作情人节。由于现代社会东西文化的大交流,西方的情人节随之引进中国。西方的情人节又称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日期在每年公历的2月14日,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基督教。如今已经成为全世界著名的浪漫节日。情人节是一个关于爱、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贺卡的节日,近几年平定的青年男女,也悄悄地兴起过西方的情人节,公历的2月14日这一天,青年男女互送礼物用以表达爱意或友好,这一天正在成为平定青年表达爱意的新风尚。

       其五,正月初五,是平定境内的“破五节”。破,是破除禁忌的意思。在农历的春节,有很多规矩,比如:不能用生米做饭、不能动针线、不能打扫卫生、不能打碎东西等等。而在初五之后,这些禁忌宣告破除,所以称之为破五。另外,平定境内的“破五节”还有送五穷的说法,“五穷”也叫“五鬼”。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等五种穷鬼。唐代诗人姚含有《晦日送穷三首》的诗,其中第一首云: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在初五这天,人们点燃鞭炮,扫除垃圾,用轰轰烈烈的喜庆气氛,把人气带旺,赶走五穷,期望来年家里的孩子科举高中,朋友遍天下,家人时来运转,富贵安宁。所以初五这天,既是“破五节”又是“送穷日”。

       平定境内过去并没有“迎五路财神”的习俗,正月初五“迎五路财神”本是江浙一带的民俗,但由于改革开放后南北文化的大交流,特别是南方在平定做生意人,便将南方正月初五“迎五路财神”的民俗带到平定,因寓意美好,近几年平定人效而行之。五路财神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中路为武财神赵公明、东路财神招宝天尊萧升、西路财神纳珍天尊曹宝、南路财神招财使者陈九公、北路财神利市仙官姚少司。意思是出门五路,东南西北中,无论往哪里走,都能得财,得好运。另一种说法是:文财神为商朝丞相比干,武财神为秦代商人赵公明,义财神为桃园三结义中的关公,富财神为夏朝王亥或是春秋范蠡,偏财神为东南亚的富商苏福禄。这五路财神从事行业不同,各司其职,为不同行业的人提供庇护。藏传佛教中还有:黄财神、白财神、红财神、黑财神、绿财神。无论是迎哪五路财神,到了初五早上,人们焚香祭拜,迎接财神,祝愿自己新的一年,富贵安康,这充分显示了中国小老百姓祈福求安的强烈愿望。这又是平定人刚刚兴起的新风尚、新民俗。

       其六,光绪版《平定州志·风土》记载:“诸庙神往往有女像,东关苍岩庙,西关泰山庙尤盛。醵钱焚祝皆以妇女为主办,自三月初旬至四月初旬,远近至者不绝。又于二十四、二十六日如各村上会之例,而大众且十倍,万众聚观、男女错杂,颇为不宜。”在100余年前的平定文化人眼中,传统庙会祭祀活动时的“万众聚观、男女错杂,颇为不宜。”但在今天,不仅是传统庙会的祭祀活动,而且众多集会、聚餐、娱乐等都是男女错杂,无所忌讳,不同形式的“男女错杂”活动已成为社会常态,已被民众普遍接受。

       民俗之传播承袭,均是为了趋吉避凶,祈求富贵平安。辛丑年初,平定的文化先生们,对新兴的“迎五路财神”之说,热议热争于网络,令我感慨良久,故写了这篇短文与诸位同仁共勉。

       对待移风易俗的新生事物,守旧者总是显得尴尬,并嗤之为无知幼稚的孩子,不懂礼教,不懂传统文化的“愚人”;但革新派总是对守旧者的陈规陋习不屑一顾,并嗤骂守旧者奉行的旧风俗是僵死落后的封建迷信。天下之风俗,就是在这种“新”“旧”对峙的尴尬与嘲讽中,不断更迭,不断补充;一路尴尬,一路嘲讽,一路传承,一路创新,以此来维系着基层百姓最朴素的信仰生活。

阅读 2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