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二中学子这样过寒假】寻年味——五台县第二中学初一366班第七组同学2023年寒假实践活动小计

A罗艳艳
创建于2023-01-23
阅读 21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送福虎迎瑞兔,辞旧岁迎新年,放鞭炮贴春联,声声祝福喜连连,往事随风去,壮志冲云天,新年新春新开端,兔年给力谱新篇!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更上一层楼!



非遗里的中国年

       “活化石”唢呐艺术《五台八大套》于2021年荣登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因有八首大型套曲而得名,简称“八大套”,主要流传于山西省五台、定襄、忻县、原平、崞县等地。八大套多用于民间婚、丧、喜、庆和庙会场合,由当地职业性的民间音乐组织“鼓房”(亦称“响打”、“鼓班”)进行演奏。春节期间,民间的高跷、跑车、旱船表演中,也常用八大套中的乐曲作伴奏。此外,农闲时亦自吹自打,自娱娱人。八大套亦曾被五台山青庙宗教音乐吸收,在禅门佛事赞偈仪式中演奏。套用低音、高音两支唢呐领奏外,其余七套都是以管子(一至二人)主奏,共它吹管乐器有海笛、笛子、笙(二人);打击乐器有堂鼓、板鼓、大钹、小钹、大锣、小锣、云锣、梆子等。

       五台八大套是五台山寺庙音乐器乐曲的一部分,也是器乐曲中最完整的一部分,常在禅门佛事赞偈仪式中演奏,是与西安鼓乐、北京智化寺音乐齐名的中国古老的乐种之一,是活着的音乐"化石"。

       作为民间乐种,五台八大套最早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于五台,后来因为有了学校、教程,五台八大套才有了现代的谱本。由于历史原因,五台八大套曾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和破坏,不少乐谱和相关资料散轶,演奏也逐渐消沉。为了系统抢救、保护、传承《八大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台县委县政府针对即将失传的传统音乐八大套,启动"急救模式",在有关专家及民间艺人的挖掘下,五台八大套重登历史舞台,再现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

       现在的五台八大套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适当的创新,结构精致、曲调高雅,群众更加喜闻乐见,被全国音乐界誉为"民族的高雅艺术""深厚的文化沉淀""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瑰宝"。

       五台八大套传承至今,从它的曲调里,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其古代音乐形态,还可感受到当今时代其顺应社会潮流、恢复振兴、蓬勃发展的昂扬态势,这是古老乐种的文化积淀,更是传统音乐艺术在当下的现代表达。


寻找奇妙的对联

对联的由来: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有悬挂桃符的习俗;到了五代,人们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第一副对联。

对联的规则:

       ①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②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③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④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古诗中的对联:

       源远流长的中华对联文化中,也有古诗的一部分。以下是几副出名的古诗对联:

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②“会当凌绝顶聪明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③“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④“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⑤“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此外还有很多这样的优美古诗对联,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积累。

       “传统文化播神州,华夏文明永流传。”更多的中华文化等着大家去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为此感到自豪!


家乡的春节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1.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让它化凶为吉。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

3.贴窗花和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要用心感受它独特的魅力,为它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烹’然心动,‘饪’我发挥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据三国魏人张指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士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

        关于饺子的诗:

《饺子》

素衣台案前,巧手赛天工。

雪花纷飞舞,皎月平空现。

清水飘芙蓉,元宝落玉盘。

饕餮世间味,最是此物鲜。


清代何耳的《水饺》诗

略同汤饼赛新年,荠菜中含著齿鲜

最是上春三五日,盘餐到处定居先


饺子诗(一)

有才何须多开口, 万般滋味肚中藏。

有缘伴君三杯酒, 相逢一笑齿留香。

俗客常笑撑船肚, 知己方知腹中珍。

牢骚太盛难容物, 我辈岂是蓬蒿人。

       包饺子的过程:在饺子皮中放上做好的馅料,接着将它对半捏起来。将饺子皮边缘捏薄把边缘尽量捏的薄一些,接着将饺子皮边缘折花边。捏出一排褶子先捏出一个褶子,然后一个褶挨着一个往前推,捏到最后一个将它藏在底部。


00:29

饺子的寓意:

       更岁交子,团圆福禄、招财进宝、吉祥如意。

辞旧迎新过大年

       云间玉兔,人间圆月,爆竹声里除旧迎新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阖家欢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年红梅迎春至,玉兔送欢喜来。在新的一年里兔飞猛进,前途光明,事事顺,共平安!

       贾凯媛携全家给各位老师、同学、朋友拜年!

00:26



新春祝福

366班七组全体成员给大家拜年啦!

02:05
阅读 21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