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音韵传递情 ——衢州古琴的前世今生

JOEas_Z〄
创建于2023-01-22
阅读 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 前言 - 

    太古遗音,七弦之响。古琴是最古老也是最纯粹的华夏本土乐器,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自古以来一直是文人雅士必修的科目。¹  


▲如图为最广为流传的传统七弦古琴,中华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亦有五弦、六弦古琴存世。

说起古琴(上),总有人将其与古筝(下)混淆——首先古琴有7根弦,故又名七弦琴,而古筝却有21根弦。其次,古琴略短古筝,且不同于古筝的支架摆放,古琴需要专业琴桌并为方便调弦把琴轸放在桌子外侧。此外,古琴没有琴码,古筝有琴码(或称筝码、雁柱),琴码是传导声音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琴码的不同造成了两者的弹奏方式不同。²

- 古 - 

    曾几何时,衢州古琴文化山高水长——晋代《烂柯山志》中有赤松子等仙人在石梁下抚琴弈棋的记载;浙派古琴的重要奠基者毛敏仲亦是三衢人士,他一生琴曲创作甚多,其中《山居吟》《列子御风》等名篇佳作至今仍在流传;此外,生活于明代的衢郡⻰游人祝公望,生于官宦之家,却一生寄情于古琴斫制,据《龙游县志》记载,“祝公望善琴,能合天气晦明变化,在山中操琴能使群猿聚而听之”。 

00:00
07:30


▲古琴作品《列子御风》· 吴文光

    在衢州古琴文化故事中流传最广的便是,铁面御史赵抃携“一琴一鹤”赴成都的故事。《宋史》记载 ³,赵抃四次入蜀,曾为蜀州(今崇州)江原县令,没有前呼后拥的随从,单人独骑,仅携一琴一鹤赴任。到职江原后,赵抃经常微服查访民间疾苦。他开渠兴修水利,严惩坑害百姓的衙役,处决罪行累累的不法僧道和地痞流氓,勉励教育学生勤奋努力......百姓都呼他为“赵青天”,而历史上则称赵抃为"铁面御史"。


衢州古琴的故事也离不开衢州古琴制作工艺,其传承唐宋时期的榫卯结构制作,整套材料及工艺都为纯传统方法处理,保证音色纯正,从木材到成品需近百道工序,需历时一年左右。无图纸,靠⼝头流传。更重要的是,它造型古朴典雅,秀美精致,声音和谐圆润,松透纯粹,韵味绵长。2012年古琴制作工艺被评为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琴身材质是影响琴音色的首要因素。对此古时有“面桐底梓”之说,现在也一般为泡桐或杉木制面板,梓木或楠木制底板。木材必须风干,否则木质会开裂起翘,且音色不好。木料自然风干需要很长时间,因此斫琴者常搜罗各种陈年古木,如古宅梁柱(俗称“阳木”)或古墓败棺(俗称“阴木”)来斫琴。更巧妙的是,由于采用了独特的榫卯结构,所以传统的衢州古琴并未使用任何金属构件以固定琴身,不论是冠角还是护轸,使用设计精密的榫卯就可将各部件拼合,更显得别具匠心。

实际上古琴所用的漆灰并非单纯的生漆,其中通常混合鹿角霜,而明清以来亦有使用瓦灰者。一些琴甚至会用更珍贵的“八宝灰”,即在生漆中加入金、银、铜、珍珠母和孔雀石等物质。⁴ 而衢州本地的优质石灰更是给漆灰锦上添花。传统的琴弦也并非金属制作,而为丝弦,即柘蚕所吐之丝制成的弦。制作工艺如此复杂的衢州古琴不管在任何自然环境下,不变不裂,能保存百年以上,更是有约公元于前168年制作的丝弦仍然保存至今。⁵

所以说“斫琴,首先还是木工活”,却同工不同,既是榫卯相连,不仅要求每个部件尺寸吻合,还要求成型后,能承受7根琴弦的拉扯,且为琴声增色。木工追求形式,而斫琴追求神韵。

- 今 - 

而今,衢州古琴正在复兴,古琴制作技艺也声名远播。即使放眼浙江,专职于斫琴这种对的师傅并不算多,仍旧能够一板一眼地运用传统榫卯结构制琴的人,更是屈指可数。但在衢州,手艺人沈华龙至今仍在坚持古法制琴,他的老师正是大休法师之徒程礼门。沈华龙是衢州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力图恢复古法斫琴的传统工艺,立誓此生要百张古琴传于后人。⁶

参考资料及文献:

¹ 百度百科 :古琴(汉族弹拨乐器)

² 微信公众号“先浩古琴”:水杉古琴(知乎)-《古琴和古筝有什么区别?哪个更好学?》

³《宋史·赵抃传》:“帝曰:‘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

⁴ 维基百科中文版:古琴(Wikipedia) 

⁵ 林西莉:古琴. 中华书局. 2017. ISBN 978-7-101-12273-2. 

⁶ 曹煜、王宸轩等:《衢州古琴 项⽬申遗报告》 

- Created by  JOEas - 

感谢阅读


阅读 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