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口人的绿皮车厢

李向林的
创建于2023-01-21
阅读 1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在西沟生活了廿二年,最盼的是回京探亲,最怵的也是回京探亲。经历过那个年代的都知道,坐火车就是受罪。群里这几天有人忆当年……车窗爬上爬下、过道站立整夜煎熬、座位底下的低等卧“铺”、厕所里挤4人……我这人一贯躲避吃苦,因此尽量不选春节探亲,尽管春节探亲能比其他日子多享受3天假期。

       1989年,女儿要转北京上小学,西沟子校放寒假已近春运,没办法,只能选择春节回京。

       那年头春运有临时加车,因为一路都要避让“正线”车次,从蔡家坡到北京要走32个小时。为了避开拥挤,我们选择了节前最后那趟加车。腊月廿九一早,从蔡家坡上了那趟临时加车。

        与“正线”车次不同的,仅仅是还能上得去,不必爬窗。车厢内照样人挤人,但短途客多,座位置换率高。在过道站了几个小时后,到西安之前我们就轮到了座位。

       先是三座四人,那年头人们都能将就,且回家心情好,陌生人都能相互关照,再之后是三座三人、三座两人、三座变“卧铺”……

        车过洛阳,天黑了。118座的硬座车厢里,已经余客不多。

        真舒服,不仅可以随便选“卧铺”,还可以迈着方步畅走“过道”。人少了,车厢内的寒冷随之而来,从行包里掏出了所有的衣物,连干毛巾都垫在棉袄里边肩膀上。

       列车员解释说,临时加车用的是正线淘汰车厢,电力机车没有蒸汽,车厢锅炉老化,风口不畅,只能凑合烧点儿水。

       再后来,列车长动员旅客往最前边的车厢集中,乘务和旅客一起包饺子,迎年卅。

        我家三口儿行李多,不想挪窝,谢绝了列车员的好意。

       车厢里只剩下我家三口儿。车厢顶头有个热水茶炉,煤火微弱,列车员要去参加“集体活动”了。他很热心,提来一小桶废机油和脏棉丝,教我如何添煤、浇油,以保持茶炉不灭,然后就关闭了车厢照明灯自己走了。

       我把棉大衣盖在熟睡的女儿身上,虽然茶炉烟煤呛鼻,毕竟比座位那边暖和,一夜的大多数时间,我就坐个马扎,守着茶炉,添把煤、浇点油,消磨时间……

       车过安阳,天蒙蒙亮,最后一滴废机油浇完了,烟煤又坚持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没有了火苗……就这样,又坚持到天黑,终于到了北京站。

       我满脸灰尘下了火车。站台、站厅、广场,我们见到了北京火车站最清闲却最灯火辉煌的年卅夜晚。

↑  1989年1月29日,除夕182次临时列车上,给我女儿留个影

↑  1981年8月10日,那年头回北京,煎熬一路之后,见到车窗外这个“地标”,就到北京站了。

      

      ↑   1981年12月22日,西安火车客运站。

      ↑   1983年1月8日,西安火车站站台东侧,蒸汽机车尚未退出客运服役。

      ↑    那年头回京探亲返程,坐火车携带这些行李,就算是“轻装”上了。这是1971年10月2日我从北京回西沟,在临潼站下车旅游。

       ↑    再早的绿皮车厢衔接处是这样的。这是1968年刚进厂时,去北京站送同学去黑龙江兵团。↓









阅读 1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