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讲 毛泽东纵情山水的旅游诗
毛泽东不仅是职业政治家、革命家,还是独领风骚的浪漫诗人。他主动与江河亲近,喜欢攀登山峰,既怡养性情,又锻炼身体,打磨意志。山川河流给他诗情画意,祖国大地给他无穷力量。无论处于革命事业的顺境还是遭受党内外打击的逆境,只要来了诗兴,他都会“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奋笔疾书一首诗,托物言志抒豪情。每当身处富于特色的自然风光或人文环境时,更容易引发他的灵感,少不了“浮想联翩,欣然命笔”,这就是毛伟人与生俱来的诗家之秉性。
1918年春,毛泽东和蔡和森同游洞庭湖,在潮阴、岳阳、平江、浏阳等地进行社会调查,期间写了一首旅游诗《归国瑶.今宵月》:
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彻,清光不令青山失。
清溪却向青滩泄,鸡声歇,马嘶人语长亭白。
著名诗人臧克家在《读<读毛泽东同志手迹三幅>》里介绍,《归国瑶.今宵月》是毛泽东1918年与蔡和森夜游洞庭湖时,触景生情,抒发诗人的艺术感受,将夜景写成“诗中有画”。
“诗中有画”是中国古典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主要是指诗人善于在一个作品中融汇多种艺术美的元素。例如陶渊明、王维、李白、苏轼等大诗人的很多作品都属于“诗中有画”的不朽之作。毛泽东年轻时代写的这首诗虽然鲜为人知,但他通过皓月、青山、溪水、鸡声、马嘶、人语、长亭等意象的描写,塑造了一幅“诗中有画”的美景。
此后毛泽东戎马倥偬,指挥革命战争,基本上没有创作纯粹的山水诗。即使写了自然景色,也是在重大历史题材或战争题材的作品中,作为抒情议论的需要而写景。直到1949年打下江山后,毛泽东终于“今日得宽余”,可以利用工作之余在出差当地走一走,看一看,写一写纯粹的山水旅游诗。
1954-1965这11年间,毛泽东留下了11首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旅游诗。
毛泽东与浙江缘分久远,感情笃深。1921年,他作为湖南党代表,参加了中共一大。原定于7月在上海秘密举行的一大,因法租界巡捕袭扰,被迫于8月2日上午秘密转移开会地点。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等人由李达夫人王会悟作向导,从上海转移到浙江嘉兴,中共一大在嘉兴南湖红船上胜利闭幕。
建国后,毛泽东多次到浙江视察工作。据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共和国命运的抉择与思考》统计:“从建党初期首度赴浙到逝世前一年无奈的作别,毛泽东在他非凡的一生中,53次亲临浙江,在浙江度过了785个日日夜夜,留下了永恒记忆。”
1955年4-6月,毛泽东先后两次来到杭州。从小喜欢游泳爬山的毛泽东,60多岁的花甲之年了,还兴致勃勃,先后攀登了西湖周围的南高峰、北高峰、美人峰、玉皇顶、莫干山等旅游景点。
《论语.雍也》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毛泽东既是智者,也是仁者;他既乐山,也乐水;他能动如雷霆闪电,也能宁静致远。他和古代诗人有个共同雅趣:每当看到令人惊讶的自然风光,总会诗兴大发。在攀登西湖周围的群山途中,他时常会停下来略作休息,搜寻吟诗作赋的灵感。当他随口吟诵《五律.看山》时,国际问题秘书林克马上把这首诗记录下来:
三上北高峰,
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
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
冷去对佳人。
一片飘飖下,
欢迎有晚莺。
标题中的“看山”直接点题。我们可以体会诗人一边攀登一边观赏群山的情景。关于第一句的“三”,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实数,指作者总共三次攀登过这里的山峰。另一种是虚数,意思是“多次”。两种解释都有道理。不过笔者比较赞同前一种意见,即三次攀登过北高峰。结合毛泽东曾53次亲临浙江、总共在浙江停留过785天的情况来看,一向喜欢游泳爬山的毛泽东,三次攀登西湖周围的群山,是极有可能的。毛泽东诗词里的“三”一般都是实指,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里的“三”,就是实指著名的长江、黄河、淮河三条大河,以此代表遍布祖国大地的江河。如果要表达“多”的意思,一般用“百”“千”“万”,如“开慧之死,百身莫赎”、“万水千山只等闲”等。
首联开门见山,登上北高峰极目远眺,把四周群山簇拥的繁华都市杭州城全部看在眼里,一点都没有遗漏,这是居高临下极目远眺的实际视觉效果。
颈联生动有趣,诗人一边登山,一边观赏四周景色。由于运动而出汗,由于出汗而想到扇子煽凉风。于是冒出一个奇思妙想,用拟人化手法把扇子岭当作“扇子”,把美人峰当作“佳人”,一“热”一“冷”正好相对。
“扇子”即扇子岭,“佳人”即美人峰。为什么不直接说“美人峰”呢?因为颈联上句的“扇”是仄声,如果下句相同位置也用仄声“美”,这样就“失粘”了,所以作者把“美人”改为“佳人”,这样就符合律诗的平仄规矩了。
尾联点明时间已到黄昏,眼看片片树叶纷纷飘落,耳听黄莺婉转的歌声,好象是欢迎客人登山归来。
1955年在杭州这段时间,毛泽东文思泉涌,雅兴甚高,除了《七律.看山》以外,又接连写了《七绝.莫干山》和《七绝.五云山》。先看《七绝.莫干山》:
翻身跃入七人房,
回首峰峦入莽苍。
四十八盘才走过,
风驰又已到钱塘。
莫干山离杭州四十多公里。相传春秋战国的吴王阖闾派干将和莫邪夫妻到这里铸造了一对雌雄宝剑,锋利无比。后人为了纪念干将莫邪夫妻,把这里叫做莫干山。莫干山群山环抱,茂竹修林,清泉淙淙,飞瀑如链,云雾缭绕,山清水秀,素有“竹胜”“云胜”“泉胜”之“三胜”美称。
前两句“翻身跃入七人房,回首峰峦入莽苍”,描写诗人游玩莫干山以后,身手敏捷地进入七人乘坐的汽车,留恋地回头张望,高低不同的山峰都已进入迷离不清的茫茫夜色之中。
后两句“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描写飞快的汽车驶过四十八个弯道盘旋的山路,很快又回到了住地杭州。
毛泽东这首七绝的艺术特色主要是“轻快”,颇有诗仙李白《早发白帝城》之流风遗韵。两位大师游览的地点不同,一个是长江,一个是莫干山;交通工具不同,一个是“轻舟”,一个是“七人房”;方向也不同,一个顺江而下,一个回首张望。但主题思想是一样的,都在倾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表达轻松愉快的旅游心情。
《七绝.五云山》:
五云山上五云飞,
远接群峰近拂堤。
若问杭州何处好,
此中听得野莺啼。
这首《五云山》与《看山》和《莫干山》一样,旅游地点都是杭州,描写对象都是杭州的山。因此这三首旅游诗可看作“杭州登山三部曲”。“三部曲”的语言轻盈潇洒,自然流畅。虽然艺术构思的角度不同,但主题都是热情赞美杭州的美丽风光,字里行间流露出轻松愉快、旷达舒畅的心情。
这首七律展示了五云山彩云漫卷、群山环绕、野莺啼叫的人间仙境。诗人从“五云”两个字入手,前一个“五云”是山的名字,直接点题,交代登山地点;后一个“五云”是飞旋萦绕的五色彩云。两个“五云”放在首句,念起来非但不觉得重复,反而有顺畅爽口之感。
第二句“远接群峰近拂堤”,观察视线从远到近,用“群峰”泛指周围的南高峰、北高峰、美人峰、玉皇顶、莫干山等山峰。远处的群峰和近处杨柳轻拂的著名景点苏堤,顺一顺二看过来,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
最后两句“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听得野莺啼”,表面看来是自问自答,实际上是人问鸟答——若问杭州何处好,不用我来告诉你,请听山野里黄莺美妙的歌声吧!鸟儿的存在及其歌唱,本身就说明这个地方生态环境美丽,人与自然和谐。让鸟儿的啼叫代替自己回答,更有说服力,更富于诗情画意。难怪自古以来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
1955年,毛泽东写成“杭州登山三部曲”以后,1957年9月再次视察杭州,期间专门抽空去观看每年阴历8月18日的钱塘江潮。随后写了《七绝.观潮》:
千里波涛滚滚来,
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
铁马从容杀敌国。
七绝这种诗体总共只有四句,二十八个字,既要求意象生动具体,又要求内容高度概括,主题鲜明突出。
毛泽东这首七绝第一句“千里波涛滚滚来”,二话不说,开门见山。直接描写钱塘潮从远处排山倒海滚滚而来的宏伟气势。
第二句“雪花飞向钓鱼台”,接着描写钱塘江水朝着钓鱼台方向奔涌而去。之所以把浪花比喻成“雪花”,是因为从观景台的方向看过去,迎面而来的潮水掀起白色的巨浪,像雪花一样。这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感觉是一样的。
最后两句“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国”,“人山”是“人山人海”的缩写,表明来观看钱塘潮的游客很多。大家交口称赞钱塘潮宏伟壮阔,“铁马”是比喻强劲有力、势不可挡的军队,意思是雄伟壮阔的钱塘潮就像势不可挡的军队那样,从容不迫、胸有成竹地冲向敌国阵地。
毛泽东一生走南闯北,身经百战,所向披靡,战果辉煌,看到眼前“千里波涛滚滚来”这种铺天盖地的阵容,立即与冲锋陷阵的“铁马”挂起钩来,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啊!
这种条件反射的职业敏感,恐怕只有天才军事家+超级大诗人毛泽东才具有这样的素质。
1959年6月29日,毛泽东来到庐山,准备参加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置身雄伟高耸、林木苍翠、云海弥漫、飞瀑凌空、气候宜人的旅游胜地庐山,毛泽东极目远眺,心潮澎湃,胸中涌动着讴歌社会主义的豪迈诗篇。当晚草成《七律.登庐山》,7月1日修改定稿:
一山飞峙大江边,
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
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
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首联描写庐山像从天外飞来一样,耸立在滚滚东去的大江边,登山的车队蜿蜒前进,越过了四百道林木苍翠的弯路。相传商周时期的匡氏兄弟结庐隐居于此山,故名庐山。庐山有著名的“匡庐别墅”,蒋介石、宋美龄夫妇曾居住于此。庐山公路于1953年建成,全长35公里,大部分在崇山峻岭中盘旋,有人计算过,共计489个弯道。
颔联主要讲诗人用冷静轻蔑的眼光看待国外的反华行径,然后视线由国外转移到国内,看到的是温暖的风吹来喜庆的雨,从江面的天空洒向辽阔的大地,滋润着万物生长。这一联的上下句对仗工整,“冷眼”对“热风”,都是偏正短语,一冷一热,对比鲜明。“向洋”对“吹雨”,都是动宾短语。“看世界”对“洒江天”,都是动宾短语。
颈联的对仗也很工整,“云横”对“浪下”,都是主谓短语,注意:“下”在这里作动词用,即“波浪流走”,相当于“下车”“下水”“下棋”之类的意思,不能理解为方位词“下面”。“九派”即长江的九条支流,“三吴”即东吴苏州、中吴常州,西吴湖州。“三吴”是“三个吴国”的缩写,与“九派”相对,都是数量词。“浮黄鹤”与“起白烟”相对,都是动宾短语。颈联的意思是:云彩横在长江九条支流的上空,把黄鹤楼也凸显出来了。向着“三吴”奔流而下的水浪,激起阵阵白色的烟雾。
尾联别有一番情趣,诗人想象的翅膀由眼前的庐山腾飞到1500年前的东晋时代,亲切友好地询问曾在彭泽当过县令、后来辞官归隐、并且以充满乌托邦色彩的“世外桃源”而受人追捧的陶渊明,不知他到哪里去了,那个所谓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桃花源”里,真的可以自由自在地耕田种地吗?这个设问实际上是说,“桃花源”这种子虚乌有的乌托邦,只能告慰心灵,真正的理想社会,只有靠党的领导和人民的艰苦奋斗才能实现
毛泽东不仅善于带兵打仗,吟诗作赋也是行家里手。写诸如《沁园春.雪》《念奴娇.昆仑》《浪淘沙.北戴河》之类大气磅礴、威震寰宇的史诗以及战争年代的系列“马背诗”,毛泽东堪称“古今第一作手”。除此之外,毛泽东建国后的系列旅游诗也意趣盎然,出神入化。
毛泽东饱读诗书,文思泉涌;他寂然凝虑,思接千载;他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戏水则神游于水。这是他半个多世纪戎马生涯之余,纵情山水任逍遥,踏遍青山人未老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