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三国游(4)

lawry97
创建于2023-01-19
阅读 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12月28日(星期三)

全天都在耶路撒冷参观。

橄榄山(Mount of Olives)上俯瞰耶路撒冷全城。

从山上观望点可鸟瞰耶路撒冷市区全景,颇为壮观。山下各种宗教的教堂此起彼伏,争相矗立于这块三大宗教圣地的土壤之上。唯一不见的就是代表佛教和道教的庙宇。

圣殿山上彩色瓷砖外墙建筑上烘托起的耀眼金黄色穹顶的圣岩圆顶寺(Dome of the Rock)格外显眼。

橄榄山相当于耶路撒冷的“八宝山”,是犹太人3,000多年来埋藏逝者的公墓风水宝地。据说现有15万个墓穴之多。

墓地近景

万国教堂(Church of All Nations),又名苦闷教堂(Basilica of the Agony)是一座罗马天主教堂。据说,耶稣被捕的前一夜还跪在这个教堂地面上祈祷。教堂1924年6月建成且开光投入使用。

其名称中的“万国”二字,是由于许多国家为教堂建设捐资,主要捐资的十二个国家都在教堂内部穹顶上做了标记。

万国教堂正门的柯林斯柱式(Corinthian)及三角墙

三角墙局部瓷砖画面

正门四个立柱上分别有四位福音书作者(Evangelists)。这是作者马太的雕像。

这是作者路加雕像。

这是作者圣马尔谷雕像。

这是作者约翰雕像。

这是耶稣当时下跪祈祷的地面及壁画。

教堂中厅及穹顶

万国教堂旁的客西马尼园(Garden of Gethsemane)

园内一棵据说千年的橄榄树,虽然倒卧在地,但依然勃勃生机,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据查,根据《路加福音》第22章第43–44节的记载,耶稣在客西马尼园极其忧伤,“汗珠如大血点滴落在地上”。客西马尼园也是耶稣被他的门徒加略人犹大出卖的地方。此外,东正教传统上认为,客西马尼园是使徒安葬耶稣的母亲玛利亚的地方。

万国教堂和客西马尼园两处圣地景点都在橄榄山脚下。

橄榄山下的玛丽-玛格戴丽娜教堂(Church of Mary Magdalene;希伯来语: כנסיית מריה מגדלנה, 阿拉伯语: كنيسة القديسة مريم المجدلية;俄语: Церковь Святой Марии Магдалины),是一座正统东正教堂,建于1888年。教堂供奉玛格戴丽娜圣徒。

根据《马可福音》第16章(Mark 16:9),在耶稣复活后,玛格戴丽娜是第一个见到他的人。

“受难之路”(Via Dolorosa)是当年耶稣背着十字架,从耶路撒冷的穆斯林区(Muslim Quarter)走到基督教区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地方,即圣墓教堂(Sanctum Sepulchrum;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er),整个路程大约200米。

据查,途中有14处耶稣受难地点。“受难之路”的第一处位于现在的乌玛里亚小学(Umariya Elementary School),故没有标记。沿途的其他受难地点的标记,多数已经在历史的场合中消失,另有几处保留下来,供信徒和游人重温当年耶稣受难的历史。

下面是我们当时能看到“受难之路”的几处标记照片。

“受难之路”第三处:耶稣背着十字架第一次摔倒。

“受难之路”第四处:耶稣见到了他的母亲。

“受难之路”第五处:昔兰尼(古利奈)西门(Simon of Cyrene)帮助耶稣扛着十字架。

“受难之路”第六处:维罗尼卡(Veronica)(一名妇女)拿出毛巾给耶稣擦脸上的血水。

“受难之路”第七处:耶稣第二次摔倒。

“受难之路”第九处:耶稣第三次摔倒。

据说,罗马士兵当年将这格荆棘咒戴在耶稣头上,一方面让他受苦,另一方嘲笑他所拥有的神圣宗教地位。

根据《维基百科》,以下是“受难之路”14处地点的描述:

1、耶稣被判死刑(Jesus is condemned to death.);

2、耶稣扛起十字架(Jesus takes up his Cross.);

3、耶稣第一次摔倒(Jesus falls the first time.);

4、耶稣遇见他的母亲(Jesus meets his Mother.);

5、昔兰尼西门帮助耶稣扛着十字架(Simon of         Cyrene helps Jesus carry the Cross.);

6、维罗尼卡拿出毛巾给耶稣擦脸上的血水(

Veronica wipes the face of Jesus.);

7、耶稣第二次摔倒(Jesus falls for the second time.);

8、耶稣遇见耶稣撒冷的妇女(Jesus meets the women of Jerusalem.);

9、耶稣第三次摔倒(Jesus falls for the third time.);

10、耶稣被剥去他的长袍(Jesus is stripped of his garments.);

11、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Jesus is nailed to the Cross.);

12、耶稣被刺死在十字架上(Jesus dies on the Cross.);

13、人们将耶稣从十字架上放下(Jesus is taken down from the Cross.);

14、耶稣被放进圣墓(Jesus is laid in the tomb.)。

圣塚教堂(The 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er),是耶稣被钉死和埋藏的地方建的基督教堂。

教堂内有一幅马赛克拼成的耶稣入殡长卷图,线条细腻,彩色鲜明,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水准。

人们将耶稣的遗体从十字架上取下。

人们准备将耶稣遗体入殡。

入殡。


据查,圣塚教堂现在由希腊东正教会(Eastern Orthodox)、亚美尼亚使徒教会(Armenian Apostolic)和罗马天主教会( Roman Catholic)三方共同代管。但是,多教会联合共管的敝处是,维修必须经过一致同意后才能实施,造成教堂失修。另外这里还因为参观游客擅动教堂物品而引发多起伤人斗殴事件。在如此神圣的地方发生这样的事,令人心寒。


世界各国均将特拉维夫作为以色列首都,可以色列人则认为耶路撒冷才是首都。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耶路撒冷老城分为四个区:穆斯林区、基督教区、亚美尼亚区和犹太区。在1967年阿以战争前还有个摩洛哥区,战争后被以色列并入犹太区。如此复杂的区域划分一定会遗留诸多社会深层的矛盾和敏感之处,只是外国游客表面上看不出来而已。真不知道耶路撒冷管理当局如何摆平和处理这些矛盾。

贴几张教堂内部照片。

教堂穹顶

一个犹太家庭好像在街头聚会。

当天下午我们再次来到哭墙广场并走近祈祷的犹太人群,观察他们的举止。每个祈祷人在事前都洗净双手,许多人捧着经书在哭墙前念念有词,摇头晃脑。墙体石缝中都被塞满了纸条,据说是向上帝传达愿望和请求。

祷告前洗手

祷告的人明显比前一晚多。右侧可以看到分隔男女信徒的挡板。

一位祷告的年青人

祷告的有人坐着,有人站着。

女祷告人一侧的景象

看着哭墙前祷告的犹太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每人都紧握着经书。他们的手,无论是稚嫩,还是苍老,无论是纤细,还是粗糙,都在爱抚着如获至宝的经书。每人都在虔诚地默读和思索着什么。

由于厅内拢音,这回听得清楚多了:祈祷者发出的声音是那样地响亮、哀恸,好像在求救,又好像在诉苦,每个人都在不干扰别人的同时尽情倾诉,在发泄时又在探求着某种境界。这里没人狂躁、没人跺脚、没人捶墙,一切都是那样井然有序,那样具有感染力,令人难以置信。

我看着这些被翻得发黄的经书,不断地问自己: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如此自觉,是什么力量具有如此大的凝聚力,让他们进入如此超脱的境界!这场景产生的感召力,令人不由自主地自省,它又是一种驱动力,让人有迎头追赶的冲动。这种浸入人心之感受是无形的,溢于言表。

哭墙北侧延伸到一个大厅内,厅内有许多书架,上面整齐地摆放着各种精装的经书。

以色列女兵们无疑给哭墙沉闷的气氛沁入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我们傍晚前参观了以色列文献博物馆。其屋顶建成这样完全是利用科技保持馆内的温度和湿度。

晴朗夜空中一轮新月高悬,正好与博物馆主体建筑的白色穹顶遥相呼应出一幅颇有意境的画面,使我的相机又忙了起来。

(未完待续)




阅读 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