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癸卯年(兔年)即将到来。
虽然各大媒体和商家历年来都把家兔都当成了兔的形象代言人、兔年的吉祥物,中国兔年兔的原型真是家兔吗?
家兔是一种穴居动物,原产欧洲,大约在3000年前由西班牙扩散到世界各地;在明代崇祯年间,家兔才从欧洲传入中国。十二生肖出现的年代却很早,先秦时期的典籍中就出现了相关记载,那时家兔还没有引入到中国。因此,中国兔年的原型兔有待考证,是家兔的可能性较小。
草兔(现称蒙古兔)在国内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西北和华中的广大地区,过去极为常见,很可能就是中国兔年兔的原型。我在这里只是提出一种观点,论证还是由感兴趣的专家去做。
我在《大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能藏善跑的草兔》一文,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先后有数家地级市在中考语文试题中作为阅读材料使用;有一家杂志社和一家出版社在出版物转载原文的节选。现将《能藏善跑的草兔》原文转发在此,以使广大读者对草兔(现称蒙古兔)有所了解。
中国人了解中国动物,要读中国人自己的原创科普书。 《我的野生动物邻居》,讲中国人看得见的动物,有图做依据,趣味性强,故事性强,科学性强,适于各年龄段人群(尤其是青少年)阅读。 本书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2022年被列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推荐书目; 国家新闻出版署《2022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入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年度优秀畅销书排行榜科技榜; 2020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二十大好书; “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今日书香”推荐书目等。
在辽宁省北票市老寨川流域,现在常见的野生哺乳动物只有草兔(Lepus capensis),数量多,分布广,体型较大,体长约40~68厘米,身体背面毛色由沙黄色至深褐色,通常带有黑色波纹;体侧面近腹处为棕黄色;耳长10~12厘米,耳端有窄的黑尖;尾长7~15厘米,尾背有显著的黑色斑。草兔在国内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西北和华中的广大地区;由于长江天堑的阻碍,在湖北至江苏一线,草兔只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
我本素食家
老寨川地处辽西丘陵山地北部,有广阔平整的河滩、高低起伏的山坡,还有怪石林立的悬崖峭壁。草兔大多选择在有少量低矮树木或灌丛、视野开阔的河滩地和坡度较缓的山坡上活动,在倾角大于45度的陡坡和峭壁附近极少见到它们。
草兔的食性简单,以各种植物的茎、叶、根和种子为食。如果仅仅啃食杂草,草兔对自然环境不会构成严重危害,但它们往往危害农作物和林木:春夏之际,会危害豆类植物的幼苗等农作物;到了秋季,又会以农作物种子为食;冬季里大雪封山,食物难觅,草兔只得扒开厚厚的积雪,寻找埋在下面的植物茎根充饥,有时还啃食树皮,尤其是幼树的树皮。成片的林木露出白色的木质部,一方面影响有机物向下运输,另一方面容易引发树木的病害和虫害,导致树木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由于草兔可能侵害农作物、树木和牧草,长久以来人们把它们当成害兽。实际上,它们只是偶尔在局部给农作物、树木和牧草带来危害。
在我老家的山上曾有一块三四亩大小的苜蓿草地。苜蓿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引进栽种的优质牧草。也许因为从未品尝过如此美味,竟有羊儿趁机溜进苜蓿地大快朵颐直至撑死。草兔本是素食家,对苜蓿的诱惑自难抵挡。每到春天,常见这片苜蓿草地上贪婪啃食的草兔,被人惊走后仍伺机重来。
练就好兵法
在草兔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捕食者,它们占据不同的生态位,使用各自不同的“招术”发起攻击,用肥美而鲜嫩的兔肉充填它们贪婪的胃口。在与捕食者的长期周旋中,草兔也练就了躲藏不动和快速逃跑的对策。
春末至秋初,葱郁的植物成为草兔的天然庇护,农作物、草丛、灌丛和幼林等隐蔽处任其自由穿梭。而秋末至翌年初春,树木落叶,百草凋零,草兔便借助一丛枯草或几株灌木藏身,它会用前爪迅速挖掉里面的杂草,形成一个浅浅的、有少许松软浮土的临时巢穴,长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刚好可以藏身。临时巢穴正前方的枯草已被草兔压断或折断,视野开阔,便于迅速逃走;两侧和后方的植物保持完整,由此可知“兔子不吃窝边草”的深意。草兔潜伏其中,努力压低身体,两耳向后贴在颈背,体色与枯草颜色接近,再加上有草叶或枝条遮挡,如果不是刻意寻找,很难发现它们。如有人从远处走来,草兔竖起耳廓,判断声源位置,但身体潜伏不动因为任何轻举妄动都可能增加暴露的机会。当人距离巢穴只有几米时,它们才突然跃出,连蹿带跳,不消片刻便会消失在视野中。
通常,草兔的活动路线较为固定,久而久之便可形成“兔道”,即草丛、灌丛间被踩出的仅比一只成人鞋宽的羊肠小道,在秋末、冬季和初春干旱少风的日子里尤其明显。在白茫茫的雪地上,草兔的足迹开始几天还能看得清,到后来便成了一条印迹杂乱的小道。它们沿着固定的道线出行不仅方便,还能节省体能。有趣的是,每只草兔都有自己固定的活动区域和行走路线,很少与其它个体的行走路线完全重合。草兔选择的道路并不都是坦途,有的路段会有灌丛或草丛遮挡,对此草兔往往先伸长颈部,将头从灌丛或草丛下面伸过去,略作观望后才压低身体钻过。与绕过或跳过相比,钻过能减少被空中猛禽发现的机会。但由于有了人,草兔的这一行为不但没能帮助它们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反而增加了死亡机会。有人用细铁丝做成圈套,一端固定在兔道旁的灌木上,圈套横向伸出,悬在灌丛下方的兔道上。从灌木下方钻过的草兔躲过了空中猛禽的眼睛,却钻进了险恶的圈套;空中的猛禽只在白天出现,地面上的圈套却无时无处不在。求生的本能使草兔拼命挣扎,甚至原地跳起,结果越挣扎勒得越紧,直至窒息死亡。机敏谨慎的草兔经常这样被“智慧”的人类收入囊中。
草兔身体近流线形,肌肉发达,四肢健壮,奔跑能力强。它的前肢短,后肢长,适于在平地或缓坡奔跑。受到惊扰时,草兔会尽量向地势较高处奔跑;若有人阻挡时,它往往会绕道迂回奔向地势较高处;无法绕过时,便向一侧奔跑;很少选择直接冲向下方的路线。
对草兔来说,人是它们最常遇到也最令它们恐惧的天敌。在人迹罕至的山谷或者植物茂密的地方,草兔无需东躲西藏,大多在白天活动。在村庄和农田附近的草兔大多在夜间活动,这种习性在缺少植被覆盖、人类活动频繁的春末夏初特别明显。每到傍晚时分,在野外劳作一天的村民收工回家了,野兔才陆续从隐藏处出来,缓慢跳跃前行,不断抬起身子环视四周,而后窜到附近的农田、果园、草地和林木下觅食,夜幕笼罩下的原野便成了野兔的天下。据一位矿山工人介绍,他在午夜时分骑摩托车上下班时,几乎每次都会惊起在路旁觅食的草兔。有时慌乱的草兔还会窜上公路,车灯照耀下的野兔看不清灯光照射区以外的景物,只能沿着光路向前跑:摩托车开得快,草兔便跑得快;摩托车慢下来,它跑得也慢些;只有车停下了,草兔才会在惊恐中解脱出来,跑离灯光照射区。夜间行驶的汽车偶尔会撞到窜上公路的草兔。
草兔的眼睛大,位于头的两侧,因此具有较为宽阔的视野。夏季的山坡上长着数米高的刺槐,林间空地满是荆条和杂草,一条羊肠小路从中间穿过。一天,我沿着小路缓步前行,突然前方十五六米处影子一闪,一只草兔从荆条丛下面窜出,蹲立在小路上。几十年来我无数次见到草兔,但如此近的距离还是第一次。我立即停下脚步,按动相机快门。草兔朝我张望,但我纹丝不动,我的衣着颜色与周围的绿色恰好相近;它有些迟疑,后肢和臀部坐立,以前肢做支撑,耳廓像雷达天线一样转动着,专注地注视着我。静静对峙十几秒钟后,草兔似乎确认了我不是它的天敌,“放心”地调转身体坐立在那里,用嘴清理前足。然而一阵风吹过,它又转过身来朝向我,可能是闻到了陌生的气味,仅仅几秒钟的时间,它就迅速跳进路旁的草丛里了。几乎就在同时,在这只草兔离开处后方两三米处,又有一只草兔探出头来,体型略比刚才那只小,它努力地伸长颈部,耳廓高高耸立,朝向我的方向,我刚刚按下照相机的快门,它就缩回到草丛中离开了。草兔依靠视觉、听觉和嗅觉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它们的这种能力在个体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在空旷地带,野兔有时能发现远在200米以外身着浅色服装行走的人,并且也会躲避,只是比近距离相遇时显得从容,会慢慢离去。
狼和狐狸都曾是草兔的重要天敌,对限制草兔种群数量起到重要作用。现在大部分地区的狼和狐狸都已经灭绝或非常稀少,它们控制草兔数量的作用几乎完全丧失。国内外的科学家分别对化石和线粒体内DNA进行研究后认为,现在的狗是古人从狼驯化而来,时间距今15000~12000年左右。在过去,村民家养的看家狗有时会随人上山追赶草兔,如果距离不远,体型较大的狗能追上草兔,但通常咬不到草兔。村民家养的猫偶尔也会跑到山上或农田里捕捉幼兔,但多数情况下,猫对成年草兔也无可奈何。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当地大山悬崖上常有猛禽栖息繁殖,虽然鹰捉草兔的大戏一年四季都可能上演,但人们只有在草木凋零的冬春季节才能目睹整个过程:在高空巡视的鹰发现草兔后,盘旋着向地面靠近,进入攻击范围后收拢双翼向下俯冲。地面上的草兔如能及时发现,便会从隐藏处突然窜出,两耳紧贴颈背,跨浅沟,跃小坎,如履平地;躲树木,绕深壑,一路狂奔。草兔疲于奔命,巧妙闪躲,雄鹰紧追不舍,等待时机,整个过程惊心动魄。如果能躲过鹰的一两次俯冲,草兔便有机会逃进浓密的灌丛或草丛深处,鹰不会冒着折断羽翼的风险钻到枝叶里面去捉草兔,只得振动翅膀离开。但多数情况下草兔并不幸运,等到发现捕食者袭来想要逃走为时已晚。一旦尖锐的鹰爪刺入草兔背部,任何反击都将于事无补。有些猛禽还会在飞行中用利爪将草兔拖带到空中,根本没有给草兔反抗的机会;当飞到一定高度后,将其抛掷裸露的岩石上或光秃的空地上,然后再享用兔肉。而今天,当地草兔的数量明显增多,鹰却变得非常少见,鹰捉兔的场景已极为罕见。
兔丁兴旺
到了繁殖季节,体内激素的急剧变化使草兔暂时“忘记”了环境中存在着虎视眈眈的捕食者,进入一种近乎癫狂的状态。在很少有人涉足的山坡上,有时光天化日之下就能见到几只、甚至十几只草兔聚集在一起。有的是一只草兔独自兜圈跑,其它几只草兔在一旁观看,这多为雄兔炫耀性表演,突显“个人”魅力,引起雌兔注意;有的是几只草兔追逐、对打,这往往是雄兔驱赶竞争对手。据资料记载,争斗的结果是一只强壮的雄兔占有一片草木丰盛的领地,几只雌兔分散生活在领地内不同区域,雄兔与这几只雌兔交配后,由雌兔独自生儿育女,抚育后代。
值得一提的是,家兔并不是由草兔驯化而来。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人们开始驯养野生穴兔,逐渐演化成现今的家兔;散养的家兔仍然保留野生穴兔的特点,自己能挖洞,将仔兔产在洞穴中;家兔仔兔刚出生时全身裸露无毛,眼睛和耳朵尚不能睁开,不能自由活动,适应洞穴生活。与家兔不同,处于临产状态的雌性草兔并不挖洞,只是选择一处僻静的灌丛或草丛,咬断一些草茎铺在地面上并压平,再将腹部的一些毛扯掉覆盖在上面,构成一个柔软而温暖的“床垫”,将仔产在上面,每胎产仔5~8只。刚出生的幼兔有毛,体色与成兔相近,眼睛睁开,能活动。
我对聚集在“产房”中的幼兔充满好奇,从小在农村生活多年,现在每年也都到农村住一段时间,仅在多年前见过被遗弃的“床垫”,但从未见过幼兔聚集在“床垫”上的温馨场景。这主要因为幼兔活泼好动,很快就会离开“床垫”。分散在各处的幼兔藏匿在草丛、灌丛和农田中,此行为给雌兔送奶带来许多麻烦,但能有效地防止幼兔被天敌一网打尽。刚刚离巢的幼兔还不能独自捕食,需要雌兔哺乳才能存活下去。这些幼兔往往深藏不露,雌兔要寻找到它们必有独门绝技,很可能是雌兔能嗅到幼兔发出的气味,而这些气味是我们人类根本无法觉察到的。
离巢不久的幼兔身体不够强壮,当有人接近时,它们双耳贴背,全身蜷缩成一团,向蒿草、灌木和农作物基部靠近。它们的体色与枯草和落叶颜色接近,是很好的保护色。幼兔遇人时并不逃离,一旦被发现很容易被人捕去饲养;成年草兔即使就在附近活动,也不敢露面。幼兔被人捕捉后通常浑身颤抖,萎靡不振,拒绝吃喝,数日内便死去。也许这就是草兔至今未能被人驯化的原因吧。
有人在给小麦浇水时,见到过一条近80厘米长的无毒蛇咬住了一只幼兔。幼兔身体虽小,对这条蛇来说已属硕大的食物,很难被吞咽下去。贪婪的本性又使蛇不肯放弃,幼兔倍受折磨、命悬一线。恰在此时,雌兔出现了,它竟然一改胆小谨慎的天性,冒死从附近麦田里窜出,连连跳起用后肢猛击蛇的身体,蛇疼痛难忍只得松口,幼兔侥幸逃过一劫。
草兔有很多天敌,但它们对环境要求简单,食性广泛,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和避敌能力,所以千百万年来草兔家族虽历经风雨却仍然繁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