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一份在全国若干省份调研发现: 学习无动力、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生命无价值感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出现,这场以“四无"为典型特征的心理危机如同风暴席卷而来。
材料二:数年前,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披露,北京大学一届新生中有超过30%学生存在厌学情绪,认为学习没有意义。
材料三:PISA数据显示,中国学生每周近60个小时用于学习,接近世界第一,但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排名倒数。
材料四:2022年秋教师反映急需解决的问题538条中,有163条指向“学生厌恶学怎么办”,在所有问题中占比30.29%,最高。
四份材料都告诉我们:加强德育已成为教育前所未有的迫切需要。
因此,复习一下这些理论很难有必要。
一、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指出儿童道德发展变化的关键点是10岁到11岁之间。目前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的道德学习,即道德推论与道德的感性能力是大脑前头叶担任的工作,其敏感的发达时期在3~8岁前后,在10岁前后其道德学习能力会达到最适状态,即道德学习的决定性时期在10岁之前。都说明德育关键期是幼儿园和小学阶段。
二、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学校德育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来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力是学校德育的关键 ,远比灌输具体的道德规范更重要。
三、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A . Bandura)的观察学习理论告诉我们:道德内化主要靠对榜样人物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因此德育教育中树立榜样示范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