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挂罕见的】:清代 • 黄加绿《 翡翠朝珠》赏析

鸣岐
创建于2023-01-18
阅读 12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徐明岐

A Rare Piece of Collection of Qing Dynasty: My Appreciation On A String of Beads for Wearing in the Emperor's Court that Made in Yellow and Green Jadeite

        By Xu Mingqi

清代 • 黄加绿《 翡翠朝珠》

此挂清代 · 黄加绿 翡翠 朝珠,共有宝珠108 颗,周长为178厘米,粒径为1.3 厘米。色泽鲜嫩,黄绿相间,水头充足,翠色欲滴,飘飘洒洒,品质细腻精良,带有浓重的皇家气派,极富青春之美,给人带来无限的想象与遐思,为缅甸翡翠原石琢制而成。若借用唐代诗人李商隐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的诗句来对 黄加绿 翡翠对位描写,也只能是“说尽人间天上事,只有真正喜爱翡翠之人,才能得以内心知晓”。真乃恰如其分!

康熙皇帝朝服像

看着这挂清代·翡翠朝珠闭目静思,可以想象到:天空的蔚蓝,霞光的火红,稻田的金黄,湖边的草绿,这一切充溢了一片天空;整个山谷,水草肥美,九秋叶黄,呈现出多变的黄绿交融,从黄绿到深绿的交替变换,再由草绿渐变为姜黄,光和与云气的流动,使这黄绿搭配真的美到激动的流泪。

每27颗翠珠之间,分别左右为 2 颗绿松石佛肩、1 颗佛脐为红珊瑚和 1 颗青金石“佛头”与佛塔间隔,比黄加绿翠珠稍大(为1.7厘米),在一青金石佛塔下方,还垂有一椭圆状红珊瑚“背云”,背云涤繫下连有一枚小红珊瑚圆珠和银鎏金四瓣坠角宝盖,衬托着下为长4厘米、宽2厘米胆式海蓝宝石“坠角”。佛塔下方称为“背云”,背云佩挂时垂于背后,“背云”两边有三小串用两组共10枚红珊瑚涤繫相连“坠角”的饰物,每串记捻下,各配有一枚透明“坠角”(海蓝宝石),其晶莹剔透,光彩照人。

朝珠的整体造型与各部位的构成,代表了其具体的特殊含义,其总数108粒宝珠,代表了12 个月、24个节气、72个候 ; 而 4 个佛头代表了 “春、夏、秋、冬” 四个季节 ; “背云”则寓意 “一元复始” ; 3串“记捻”表示一个月里的上、中、下三旬,总和为30天。朝珠由佛教中念珠衍化而来,是清代官服特有的配饰。

念珠:是早期盛行于蒙古与西藏的密宗喇嘛教徒使用的一种宗教物品,后来才扩大到佛教徒。

清朝的满州人也信喇嘛教(藏传佛教)。当蒙古或西藏地区的达赖、班禅等宗教领袖圆寂或清帝皇后生日等重大的典礼时,都要进贡念珠,这些念珠大多是由蜜腊、琥珀、珊瑚等珍贵材料串成的。

清朝的皇室贵族十分喜爱这些经高僧作法祈福过的念珠,随身佩挂当做护身的吉祥物。久而久之,佩戴它成了一种风气,后来清朝的皇族把它进行改进,变简为繁,使之逐渐成为宫廷服饰中特有的佩饰,这时它的名字才叫“朝珠”。

清代朝珠的佩戴,有极其森严的等级制度 ; 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 , 军机处、侍卫、礼部、国子监、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所属官 员, 以及五品官命妇以上 , 才有资格佩戴朝珠 。  


东珠朝珠

目前一挂完整的普通型朝珠,市场参考价格大约在15万元至50万元之间 ; 如果保存完好, 用料精致或是珍稀品类,那么拍至上百万、上千万元也是属于正常的事情了。

碧玺 翡翠 红宝石 红绿宝

朝珠原料多为珍贵珠宝类;如东珠、翡翠、珊瑚、红绿宝、玛瑙、蓝晶石、琥珀、沉香木等 ; 东珠和明黄色绦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后才能得以使用;全绿和金黄色绦是王爷所用;武官四品、文官五品及县、郡官使用石青色 。根据节气时令和礼仪活动的不同 , 所佩戴不同颜色材质的朝珠 , 祭天佩戴青金石 , 祭地佩戴琥珀蜜腊 , 祭日佩戴红珊瑚 , 祭月佩戴绿松石 , 不同质地不同颜色的朝珠分别寓意天、地、日、月 等。

人们说起翡翠,多数藏家认为纯绿色翡翠虽然美丽,却都属于大路货,有钱就能买得到。但黄加绿翡翠,甚至三彩和五彩(它不仅看财力更要看购买渠道与机缘)就更加珍稀和贵重了,且难得一见。

以前对于黄加绿的标准是黄翡飘绿翠,说明一块翡翠至少要具备黄绿两种颜色,才能确定为——黄加绿翡翠。

黄加绿翡翠存在着极为特殊的美好寓意,因为它拥有原生的绿色和次生的黄色,富于层次变化而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华丽之感,自古至今人们都从骨子里心爱它,更像热爱生命般的去守护着它,它能给人们带来一种宁静淡泊的舒适之感。

黄加绿翡翠在我国古代文化当中代表着皇权和富贵,黄色是代表皇权最具有象征性的颜色。只有真龙天子、九五之尊才能穿搭黄色和使用黄色,而意义非凡。

由于黄加绿翡翠产量相对稀少,而在地质条件的作用之下,翡翠内部由于外来的氧化铁离子渗入晶体孔隙中导致颜色形成黄色和棕黄色、鸡油黄等颜色,再与翡翠晶体固有的绿原色融合与形成,才使得我们看到精美绝伦的黄加绿翡翠。

在清乾隆帝的皇后画像上,身着朝服的皇后就佩挂着三串朝珠,看起来雍容华贵,气场十足。

而官员及其夫人所佩的朝珠,材料的限制就不如皇室那么严格。

在当时,朝珠都是由官员们自己购买的。这样一来就使那些朝廷官员争相在各自佩挂的朝珠上下足功夫,他们十分讲究珠子的材质,注重工艺造型,而花大价钱去购买名贵的优质珠子,使这些朝珠不仅是官服的标志,也成为贵族官僚用以炫耀的奢侈品。于是一挂朝珠,少则几千两银子,多则三万余金。清朝时期的几千两银子,三万余金,相当于现在多少钱?于是,那些在收藏市场上拍出的天价朝珠也就不足为奇了。况且经历时间的涤荡,保存完好的朝珠已是凤毛麟角。从清代流传下来的朝珠,原装配完好的能占到一成就已是幸事。

2010年春季拍卖会上 , 一挂清代雍正御制朝珠 ,名为 “清雍正御制东珠朝珠” ,拍得6786万港元的高价 ,约合人民币5836万元 , 一举成为最贵的朝珠!此珠原料主要选用产自松花江的珍珠 。 因为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后才能佩戴 , 所以珍贵无比 。 现保存的东珠朝珠十分罕见 , 北京故宫博物院也只藏有六挂 。

翡翠朝珠 , 始于清朝乾隆时期 ,它于光绪年间达到鼎盛 。 如今 ,完整的翡翠朝珠显得格外珍贵,若是黄加绿翡翠已被尊为顶顶级别,甚为珍罕 。 往往出现在拍卖会上的翡翠朝珠,大多被估为天价, 但是成交的几率并不为高 。 2014年 , 一挂据称是当年慈禧皇太后赐给光绪皇帝 , 然后光绪帝又转赠给珍妃的翡翠朝珠亮相拍场 , 起拍价高至1.8亿元人民币,然最终却无人问津 。

无论在什么朝代,身份和地位越高的人物,穿着就格外讲究时尚,清代亦是如此。大臣们作为中层阶级以上的官员,服饰方面有着更加严格的特殊要求,朝珠正是服饰文化中的一部分,而且是清代政府当中特有的文化现象。中原在明代以前并没有朝珠文化的延续,直到努尔哈赤打下江山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

努尔哈赤在位期间,清朝开始信奉佛教,经常把佛珠当作赏赐品,赐予手下将领和有功之臣。朝中其他官员便有样学样,想法设法将朝珠作为珍宝进贡给皇上,并逐渐抬高了佛珠的地位与价值。

随着清朝在中原站稳脚跟,服饰文化也开始逐渐形成,朝珠被正式纳入服饰文化之中,并且产生了特定的佩戴标准。清朝皇帝信奉佛教,经常把佛珠捏在手里转动,朝珠亦是由佛珠发展变化而来。朝珠的周长标准为一百三十厘米至一百七十厘米,大部分由一百零八颗珠粒。

在清代,官员们见皇帝的时候需要行跪拜大礼,行礼的尺度是额头触碰到地板为止。佩戴朝珠的官员虽然也要行施大礼,但是并不需要像其他臣子一样让整个朝珠触碰到地板,只需要胸前的珠子碰到地板就可以了;品级越高的官员,朝珠的周长越长,也就是说,品级高的官员行礼时只要稍微弯腰即可。

一挂朝珠,看似简单,实际上这其中却大有文章。有资格佩戴朝珠的人无疑官运亨通,前途无量,但是官场险恶,“天时不测多风雨,人事难量多龃龉”。一不留神,却容易招致杀身之祸,正所谓“成也朝珠,败也朝珠”,祸福从不单行(大慧语)!

当时的朝珠文化现象,造就了全民读书的良好环境,出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盛况,有力地促进了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朝珠既然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文官只有五品以上才能佩戴,而清朝的科举制度,又是不分出身的高低贵贱,人人都可以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真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所以在朝珠文化的激励下,每个男子都树立了读书考试进入官场,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和远大理想,出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盛况,在人人读书、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中,国民的文化素质得到空前提高。

慈禧皇太后像

朝珠文化也形成攀比之风和腐败盛行的特殊载体。清朝政府规定朝珠必须自己出钱购买,官员佩戴的朝珠,除东珠朝珠以外,可以根据自己的财力,佩戴不同材质的朝珠。这样的规定,让朝珠成了攀比之风和腐败盛行的特殊载体。有钱的官员佩戴的朝珠非常名贵,而无钱的官员佩戴的朝珠在材质上就比较逊色。这就让攀比之风无比盛行,有的官员的朝珠,每盘少则几千两银子,多则三万多金子,这种攀比之风令人咋舌。除攀比外,腐败之风也大肆盛行,官员之间用朝珠送礼贿赂者大有人在,其贪污、行贿受贿的程度也令人震惊,“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对这种现象的讽刺。在这样的风气下,清朝的最终灭亡和朝珠文化退出官场文化的历史舞台就不用赘述了。


朝珠文化演变成如今的一种文化潮流,彰显着中国人与众不同的文化自信。从清朝的历史中穿越而来的朝珠文化,逐渐演变为简约而又时尚的珠链和手串,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一种饰品。而承载着历史厚重的朝珠文化,在今天除了饰品外,还有另一种身份——珍贵的文玩,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文玩挂珠和手串,是中华文化的象征,高贵雍容,优雅大气,无论珍藏和佩戴,都彰显着中华民族与众不同的文化自信,彰显着中国人不可撼动的尊严和风采。

清代翡翠朝珠

阅读 12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