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这已经是孩子们度过的第四个寒假了, 四年的时光匆匆而过,小豆苗们就这样悄悄的长大了。
小学四年经历了四年抗疫时光,虽然经历了数次的停课,同学们始终坚持追随老师们的步伐停课不停学,一点没有掉队。本次“寒假6+1”实践主题活动,我们“博古通今”小分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遵守学校规定,疫情期间不聚集,利用线上交流的方式确定了本次寒假活动的主题-潍坊名吃知多少?大家利用电脑、手机等设备搜索了解了潍坊的名吃,通过跟亲戚朋友的沟通学会了某几种美食的制作方法,通过PPT、手抄报等形式宣传了我们潍坊的美食。
潍坊是世界风筝都,地处山东半岛的中部,濒临渤海,盛产各种水果、蔬菜、海鲜等特产,物丰富,美食众多,快来看看我们小吃货们推荐的美食吧!
王隋旭同学为大家推荐的美食是诸城烧肉。诸城烧肉拥有独特的制作工艺,最大特点就是先煮后烤。诸城烧肉原材料包括猪头、猪蹄猪耳朵、猪舌头、猪下水(心、肝、肺、肠)以及猪尾巴。第一道工序是煮肉,将洗净的食材放入加了十几种佐料的汤锅中,煮到皮肉熟透但又不散不烂的程度,此刻汤汁中的鲜味都已收入肉中,其中的火候全凭厨师的经验。把煮好的熟肉捞起来之后凉透,就进入下一道工序—烧烤。这时,虽然佐料只是一把红糖,但是相当有讲究。最适用的就是古法熬制的红糖,有时为了增加香气,会在红糖里放一把小米。把红糖撒入锅底后,把箅子架在干锅上,再把凉透的熟肉一一摆到铁箅子上。然后,用柴火把锅烧热。红糖遇热化成一股股轻烟,把熟肉熏成了酱红色,再细火慢烤一会儿,就成了色香味俱全的最佳美味。
据史料记载,诸城烧肉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在诸城市博物馆内,陈列着出土于东汉太守孙琮墓葬中的《庖厨图》石刻画像,该画像生动地再现了诸城烧肉制作的全过程:十几人在同时忙碌着,打水、劈柴、生火、宰牲、切肉、烤肉等,是宝贵的饮食文化遗产。苏轼、刘墉等历史名人,都曾对诸城烧肉情有独钟。
孙孟宁同学为大家推荐的美食是潍坊朝天锅。朝天锅是潍坊三大传统名吃之一,属鲁菜系。特色是以烙饼卷肉,食用时不需要锅具。据《潍城政协文史资料》第三辑上介绍:“设于集市,露天支锅,围一秫秸箔,名朝天锅。”朝天锅据说与郑板桥有关。当年,郑板桥治理潍坊时,对民间疾苦十分关心。某年腊月,他微服赶集以了解民情,见当时潍县赶集的农民吃不上热饭,便命人在集市上架起大铁锅,为路人煮菜热饭,锅内煮着鸡、猪的肚与肠、肉丸子、豆腐干等。汤沸肉烂,顾客围锅而坐,由掌锅师傅舀上热汤,加点香菜和酱油等,并备有薄面饼,随意自用,因锅无盖,人们便称之为“朝天锅”
制作过程:朝天锅以煮猪下货为主,其中猪肠不要断的,并且要翻过来清洗。肠、口条、猪头肉要先用开水涮过,再放到老汤锅里煮,火候要掌握得恰到好处。猪下货煮熟后捞出切好备用,面饼擀好烙熟后也放到茅囤子中备用。所配小料也很讲究,葱段需切成长短一致的小段,咸菜疙瘩切好后再重新调汁腌制;鲜汤配以葱末、香菜末、醋、胡椒粉、辣椒面等小料 。朝天锅肉肥而不腻,汤清淡而不浑浊,加以薄饼卷食,其味无穷。
秦楸淳同学为大家推荐的美食是土豆丝朝天锅。秦同学在家人的指导下,从土豆的清洗、切丝、炒制,都进行了实践,从而完成了一道美味的素土豆丝朝天锅。
潘奕丞同学跟杨尚源同学推荐的潍坊美食是潍坊杠子头做成的烩火烧。
常备风尘挂远鞍,两分火色一分圆。七分硬气实心里,看把南墙撞北山。”诗人郭顺敏写出了一个“杠把硬”的火烧四五百年的历史。这首七言绝句,说的就是山东潍坊寿光市著名特色面食小吃——杠子头火烧。
杠子头火烧又叫签子馍,俗称小山东锅饼。是一种起源于寿光市王高地区的特色传统面食。这是一种白面火烧,尺寸比巴掌稍大,外面都有一层金黄色的脆皮,金黄色坚硬的面皮下,却藏着柔软的“内心”,散发着诱人的面香。
因做杠子头火烧的面很硬,手揉不动,需用木杠翻压,故得其名。最大的特色就是硬、香。不喜欢的人怕咯掉牙,一口没咬下来就不吃了;喜欢的人,爱之疯狂,越嚼越香。
寿光市王高地区制作杠子头火烧,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东汉人赵歧流落北海(即今寿光地区)以卖饼为生。这是文字记载以来较早经营烧饼(也就是今天的硬面火烧)的例子。可见那时山东的烧饼已经作为商品流通于社会。
清代民国时期筵宴广用此面食,民国年间,王高村面食师傅王凤民曾于济南府开设饭店制作签子馍,食客旅人赞不绝口,寿光境内亦有“王高馍馍,衙前饼”的颂语,近代地方戏中潍县小贩亦有“寿光走一走,捎俩杠子头”的唱词,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正宗的杠子头火烧和面时用水很少,有资料记载,1斤面,3两水。面多水少,面团特硬,用手揉很费劲,所以,加工这种火烧的作坊就在墙上掏个洞,然后将胳膊粗的杠子一头插进墙洞,一头用手摁住,利用杠杆原理在案板上揉面。
传统的杠子多用枣木杠,胳膊粗细,数尺长短。之所以选用枣木,是因其筋道大,不易折。杠子头揉面绝对是个力气活,据老人们回忆,作坊一般由两个壮汉轮流上阵,方能应付局面。
因为面硬用火烤而成,含水分很少,既可现吃,又便于携带,适合旅途食用。古时,用麻绳串成串,挂在鞍边、车旁,食之方便。如今,在寿光及其周边地区的集市街头都能买到这种食物,与传统杠子头火烧相比质地要软一些,少了柴火烘烤的香味,但是改良后的杠子头火烧也更符合现代人的口味。
在北方地区,特别在东三省,潍坊的杠子头非常出名。人们出远门、下关东,途中就带着杠子头食用;有的专门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今天的杠子头仍然是一种热销的大众化食品。
如今的杠子头,已远远超出它的实际内涵,形成了一种地域文化符号,代表了寿光人特有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潍坊人、山东人的性格:直来直去、敢作敢为、不怕困难……统统称之为“杠子头”精神!
唐誉宁同学为大家推荐的美食是潍坊肉火烧。
清朝乾隆年间,郑板桥担任潍县知县,恰逢潍县连年受灾歉收,他勤政廉政,开仓放粮,带领老百姓积极抗灾,百姓的生活逐渐回到正轨。市场恢复繁荣景象,各种潍县地方小吃出现,火烧也在这时候出现.。那时候火烧相对很简单,有大批的农民利用农闲做烧饼进城叫卖,他们用木杠子来压面,把面和得非常硬,人们叫它"乡火烧"、"杠子头"。随着时代的发展,城里人的要求高了,火烧铺子建在了城内,火烧的品种一天天多起来,砍火烧、梭火烧、瓤子火烧、芝麻火烧等等。
清末民初,肉食也被巧妙的融合到火烧当中,肉火烧应运而生。当时的名字叫花椒肉火烧,发展到三鲜肉火烧是近代的事情,因为人们的生活在大步的提高,小吃的质量也随之与时俱进 。
传统的肉火烧,以城隍庙肉火烧最为人熟知,肉火烧用炭火炉烤制而成。传统火炉外形是个圆桶状,上层是圆形平锅,下层是烤箱,箱壁使用家乡的泥土做成,透着浓浓的家乡气息,烤箱中间是个圆形的炭火炉,里面铺满大小均匀的煤炭,外围是个环状的平锅,在炭火的温润下,肉火烧往外滋滋冒着油,浓浓的肉香透出烤炉,引得食客胃口大开。
裴妍睿同学以PPT的形式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了潍坊的美食:肉火烧、朝天锅、四大凉菜、炸货等,为大家带来了一场饕餮盛宴!
刘瑞迪同学跟裴妍睿同学选择了一款潍坊面食-脂饼推荐给了大家,并且学会了脂饼的制作步骤,参与制作并品尝了这一美食。
宿景皓同学为大家推荐的美食是芝泮烧肉。
芝泮烧肉起源于明初,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发展国力而告诫地方官吏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芝泮烧肉在此形式下诞生,留传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芝泮烧肉产于安丘景芝镇芝泮村。其主料是猪头、猪肠,猪肚,猪蹄,猪心,猪肝,猪肺等,采用明朝宫廷膳食秘方,添加20多种中药,经洗、揉、煮、熏、烤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现已发展到烧猪肉、牛肉、驴肉、鸡肉、兔肉、香肠等十几个品种,芝泮村现有烧肉加工户70多户,产量较高,有真空包装,但其热散烧肉要比真空包装的口味正宗。
具有600多年历史的传统名吃--芝泮烧肉,以其营养丰富、口味独特、食之爽口、肥而不腻、延年前寿等特点,被收入《山东地方名吃大全》,荣获1997年第14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农副产品博览会金奖。1997年被山东省贸易厅评定为"山东名小吃"。芝泮烧肉确为安丘名吃。2006年11月,该项目被推荐申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
刘伟鸿同学推荐的潍坊美食是朝天锅。
潍坊朝天锅是一道传统名菜,源于清代乾隆年间的民间早市。当时 潍县 赶集的农民吃不上热饭,便有人在集市上架起大铁锅,为路人煮菜热饭,因锅无盖,人们便称之为" 朝天锅 "。锅内煮着猪下货、肉丸子、豆腐干等。汤沸肉烂,顾客围锅而坐,由掌锅师傅舀上热汤,加点香菜和酱油等,并备有薄面饼,随意自用。然后,根据顾客要求,把肠、肚等切碎,放在饼上,捏上细盐,卷成 火筒 状,送到顾客手中。
走进潍坊,不只是风筝和秀丽风景,还有各种各样的美食,小吃货们分享的美食带你认识不一样的潍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