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摩洛哥六日游之二

王玲
创建于2020-03-29
阅读 10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从老城出来打车,迎着朝阳往火车站。

坐火车到卡萨布兰卡,六人一个包厢里有二位中国人,他们定居在匈牙利,一位哈尔滨,一位开封,聊的挺开心,三个小时很快过了。

卡萨布兰卡的建筑风格绝大多数是蓝色,这座城市比马拉喀什大,更时尚!道路布局更像巴黎,被法国西班牙占领过的这块土地处处融入了相应的元素,当然房屋造型无法与巴黎媲美,但街道风格极其相似。街道转角多是酒吧,咖啡馆,三三两两的对着马路坐着,房子里面空空无人,和巴黎街头风格太像了,马路几乎没有正十字交叉,环岛路口呈现放射状道路,噪杂的状况更像国内八、九十年代,到处是垃圾,摩托车乱串,汽车喇叭声,路上少有交通指示灯,过马路的不是见空就穿就是成群向前冲,车子,走街串巷就是感觉噪杂,在我看来的无序,可能当地习以为常,安然相处,人们也都平和,不急不躁。公交车不多,排长队等车人多,夜幕下空旷的沙石地广场上只见排队的人不见出租车,开始我没弄懂排队做啥?看到有出租车过来才明白。

下午去清真寺,每天定时开放排票,错过了下午最后三点钟的,只好沿外围转了一下,沿海边走到航标灯塔,座落于海湾的清真寺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世界第三。

走街串巷回酒店的路上,有本地橘子,新鲜。淳朴的卖主拿一个直接掰开一个给我们尝,甜而浓的橘子味,像小时候吃过的味道。选了一袋,称重,然后用手先伸出1,再伸3,儿子以为三十多元本地币,给了二张二十的,他接过后马上退回一张,然后找了几个硬币,原来只要13元,不禁为他的朴实感动。18世纪摩洛哥曾被西班牙、法国殖民统治过,更早曾被葡萄牙占领。当地人除了阿拉伯语,基本会讲还会说法语或西班牙语。

吃了二天阿拉伯香料食物,有点畏惧了。找了一家西班牙海鲜餐馆解决晚餐。天天为吃发愁,摩洛哥的食物不敢恭维,在马拉喀什已经领教过了。受不了每道菜都有奇奇怪怪的香料。阿拉伯人喜欢香料。路边只有酒吧茶馆,要不就是当地特有的餐饮,只要看见像帽子似的盖子的瓦锅,必定是本地食物。无奈中午吃了肯德基,晚餐想到了酒店附近一家有sea food餐馆,西班牙风味至少我还吃过的,没乱七八糟的味道。餐厅有二个厅堂,外面只有一桌,里面空空的,点好菜,二人份sea food,一份萨拉。二十分钟上桌。好美味!吃的饱饱的回去休息。

摩洛哥对中国免签。清晨站在阳台上看到巨幅广告,卡萨布兰卡直飞北京航空公司广告。远处就是大海。

打算买到10点的门票。沿街边走边看,路过一所学校,大门还没开,学生三三两两等着。三个小学生坐在路边的石墩上礼貌的挥手要我拍照,然后“thank you”,穆斯林孩子挺大方、开朗。回想到前天在马拉喀什皇宫前面大街等红绿灯,一步校车经过左转,里面有女孩子朝我挥手并作了飞吻手势,我也愉快地回她一个并挥了挥手。阳光的孩子啊!

从侧面插近路往清真寺。街头小摊卖的瓦罐就是阿拉伯美食必备的陶瓷锅。空旷的待开发地堆着垃圾。在卡萨布兰卡二天,除了从火车站到酒店坐轨道交通,其余全靠走路,公交、出租车不多,有的都是老旧的。标志不醒目。不惹人注意。拍出来的片很亮丽,白色房子,烈日阳光,蓝色天空,效果纯净通透,掩盖了地面上垃圾处处可见,吵吵闹闹街头,没有信号灯指示的无序的交通。我们的8.90年代情景。

今天的重头戏是参观清真寺,我们赶到了10点钟进场的,售票大厅保安安排我们跟讲解导游,有三种语言西班牙,英语、法语。

参观过教堂,抬头仰望穹顶,粗大的立柱,有种威严,仰视,这座清真寺实在太大太高,根本无法看清穹顶的图案,水晶灯高高悬挂,富丽堂皇却又遥不可及了。

清真寺由法国人设计,花了六年日夜24小时连续施工作业建成,除了水晶灯来自法国和意大利,其余所有材料都选自摩洛哥,选用最好石材和木料。清真寺一年清洗三次,每次需要二万人参与,大门朝向东面伊斯兰圣地麦加,祷告前的沐浴清洗场,感觉站在这样规模的建筑前收不住,置身其中妄想有自我了!不过比我参观过的宝鸡的新建的法门寺要好,那种壮观,气势感觉的大的有点空!看来不同的宗教在建筑格局上都在追求高大尚!

豪华的浴室

厚重的大门有上吨

外墙用的都是通体大理石。堪称阿拉伯土豪级清真寺。

教徒做仪式前先洗手。

参观完出来又进了展览馆。介绍清真寺的建设过程,采用的图案风格。

吹海风看海景,然后转到下一个景点--到卡萨布兰卡电影里的小酒馆坐一会儿。

卡萨布兰卡有白色屋子的意思,所有建筑不论新旧主格调都是白色。

下一个打卡点是电影《卡萨布兰卡》贯穿始终的传说中的咖啡馆。因电影而闻名,游人纷至沓来,国人居多。我们要了一份牛排,一份意大利面。靠近阳台的一间酒吧电视里播放着脍炙人口的电影《卡萨布兰卡》其实国外叫《北非谍影》,游人喝着酒水,看屏幕。国内游人不少慕名而来,品酒,喝饮料。在中国,《卡萨布兰卡》的歌曲比电影影响力更大,卡萨布兰卡绝对是有故事的城市,歌曲作者看了电影有感而发为女友作了一首歌,电影里的故事讲述的是朴实而真诚的爱!

出门时,server给了一张明信片,酒店正门的。一座普通的小酒馆,以一部电影、一首歌曲闻名于世。再美的景一定要融入人文才会显得精彩!

继续穿街走巷,到中心广场休息一会儿。

不宽的街道还是比较整洁的

看到一家中国餐馆

摩洛哥可谓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马拉喀什与撒哈拉沙漠一山相隔,暴晒的烈日,干燥的空气,在烈日下感觉自己也成了一团火。而在卡萨布兰卡充分感受海边潮湿空气,身上粘粘的。阳光暴晒中像烘腊肉。不论干燥、潮湿,我始终喜欢这种烈日当空晒的感觉。不像内地的骄阳似火的夏日,晒得汗流浃背,奇怪的是我不会觉得唇干舌燥。难怪在冬日光照不足的欧洲特别是北欧及其渴求温暖的阳光,看到许多欧洲人穿着短袖T恤,尽可能让阳光亲密接触。

很多建筑融合了不同的风格


穿过大市场

有点像海口的骑楼,可能是为了遮阳。

又来到西班牙海鲜餐馆。吃够海鲜饭。实在接受不了阿拉伯的充满香料味的瓦罐食物。

市场里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准备回酒店,下午四点的火车。

阳光、海滩、椰树,热带风情令人流连忘返。

卡萨布兰卡火车站,显得比马拉喀什时尚、豪华。

火车一路向南开,看出了窗外风景的变化吧?

出来好几天,写在脸上的疲倦看得出玩的有些累了

夜幕下回到马拉喀什,住在车站边的酒店,不要十分钟。在车站找了肯德基吃了回去睡觉。第二天朝霞满天又忍不住拍了几张。

到车站对面的餐馆用餐。从窗里向外看,环岛路远处的隐约的山那边就是三毛笔下的撒哈拉沙漠。马拉喀什向南三百公里。也许就是那些山脉将撒哈拉沙漠的沙子屏蔽了。

下午的飞机,吃了早饭沿着新城街道散步。和老城迥然不同,流畅的现代建筑,宽阔的马路,明亮的玻璃窗,楼层都在四五层,摩洛哥是色彩斑斓的国度,每个城市的房子有独特的色彩,马拉喀什以红色著称,其实是赭石色。走在路上有一位年轻人双手合一想我来一句“你好”,看来中国风已经飘到了西大西洋海岸了。有趣的是,马车、汽车同道,我拿着手机等着下一辆马车过来时,驾车的小伙开心地朝我边挥手边打招呼吆喝!我也挥手回应他且拍下了镜头,只惜逆光。听着哒哒哒马蹄声,看着呼啸而马车,感觉同行的奔驰汽车都不够耀眼了。哈哈😄。

公交也是城市的颜色。

在酒店下的小花园转一下

机场很有特色

马拉喀什向南就是撒哈拉沙漠,干燥,日夜温差大。卡萨布兰卡属摩洛哥北方,面向大西洋,潮气重。摩洛哥的五天体会二座城市的自然风情与人文历史。

11点半离开酒店,门卫帮我们叫出租,12点不到抵达机场。二点飞机朝北飞向都柏林。第一次在机上用了飞行模式,可以定位飞行位置,穿过葡萄牙、西班牙,飞过法国西海领空,擦过英国,三个半小时后降落在夜色之中都柏林。年轻时看过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听过她作词的一首歌《橄榄树》,前者在摩洛哥的撒哈拉,我想后者的故事非西班牙即摩洛哥,西班牙南部和北非的摩洛哥盛产橄榄树,为了梦中的橄榄树,她选择了去远方流浪,我们每个人不都是“为了我梦中的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流浪”.........酸楚与无奈,也有伤感。一代代的人为了生活为了梦想不也是离乡背井甚至远赴异国他乡找寻心中的“橄榄树”。

阅读 10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