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煤山中学(6)

徐卫华
创建于2023-01-16
阅读 9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73年春天进入了煤山中学,感觉大不一样。首先,煤山中学在小镇北面通向白岘人民公社的马路边上,和小学的方向正好相反。其次是中学的结构布局是在一个平面上,比山坡上的小学要好很多,也大很多。中学大门就在马路边,进门后正对一个由半人高的冬青树围起来的小花园, 里面种着柏树什么的。花园的两边有两排教学楼,看上去较新,门窗绿色也比较耐看。紧挨着花园的后面是学校的大礼堂和食堂,包括后来建的5406菌肥的实验房。 大门左边的教学楼后面是大片菜地,右边的教学楼后面是一排教工宿舍和一排学生宿舍。在学校的东面有两个篮球场,每条路边种着梧桐树,从外观看,是个不错的学校。

       除了办学条件比小学好外,课堂内容也丰富了不少。除了小学有的语文、体育,算术改成了数学,增加了英语、历史和劳动(其实是外面干活,每周一次半天),初二好像还增加了地理。我们的班主任是语文张杏生老师,高高的个子,能弹风琴组织班级学生唱歌,还有一手好美术字,现在看就是才子一个。张老师是师范学校出来的,讲课比较规范,每次先把课文读一遍,介绍时代背景,然后学习分段,提炼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等,和小学的课完全不同。张老师给人的感觉就是不苟言笑,比较严肃,但分析课文非常到位。每次作文批改也很有意思,不仅给出分数,还会在好的句子下面用红笔标注出来。所以每次发作业本的时候,我是急着翻看,期待有更多的红笔划杠。记得有一次我写去农村劳动的作文,张老师在班上表扬了我,作文的开头是:清晨,朝霞映红了东方天际,火红的太阳跃上了苍翠的山巅,刹那间,万道金光普照大地。我们全班同学精神抖擞,迈开矫健的步伐走在支农的大路上‥‥‥。

       记得在第一次上英语课,何体桥老师标准的ABC读法,让学生们忍俊不禁地笑起来了,觉得外语发音非常的好玩。何老师是来自杭州的老师,讲一口的标准普通话(当时大多数老师是讲本地方言或带方言的普通话),声音特别好听。很荣幸当年我是英语课代表,和何老师交往稍为多点,有次我鼓起勇气问老师我的名字英文怎么写,他给我写了Xu Weihua,我如获至宝,竟然有了个外国名字。因为小学就没有学过拼音,根本不知道外国名字就是汉语拼音,所以你说我们的小学学到了什么,多可悲!直到初中毕业前,因为大部分学生不能升高中,为了在离开学校后自己能查新华字典,才临时补了一点拼音知识,根本没有学好,以至于我现在仍有许多汉字在电脑前打不出来。

       虽然中学仍处于文革阶段,但初一年级是整个中学阶段学习最正常的一年,也就是说只有初一学了点东西。到了初二,原本60多人的一个班,由于铁路职工子女的加入,分成了两个班。我是在二班,班主任变成了胡银珠老师,后来胡老师调出后,王阿佩老师接手。两位老师都是数学老师,讲课都很棒。不幸的是很快出了“不学ABC,照样干革命”的“张铁生事件”,学校紧跟形势开始搞批林批孔运动,原来的闭卷考试也被取消,变成了开卷考试,初二下学期英语课也取消了,文化学习几乎被废掉了。有人会问,只要在校上课不是还在学吗?其实,学的方式完全改变了,变成了学工学农学军的方式了。比如说学军吧,初二以后至高中毕业的3年期间,拉练行军去过八三机场(两次)、安吉赋石水库、德清莫干山、江苏张公洞等地,77年高中毕业前还请解放军来校搞了两个星期的军训。至于学农,去农村干活记不清多少次。 此外学校还组织在稻堆山坡开荒、五通山下种茶,两次去外地搞5406菌肥早稻催芽(我第一次是鸿桥公社,第二次是吕山公社),每年一次的十月小秋收--上山採橡子(採回来后还要把连着橡子的帽子去掉,差不多要花10天左右,卖给厂家酿酒节约粮食,学校挣点收入),披星戴月地参加长兴港开挖(75年底至76年初的两个星期,当时周恩来总理去世还是在工地的大喇叭里听到的),去马路边打下苦楝树的果子在校园种树苗创收等等之类活动不胜枚举,你说还学什么文化知识啊。

阅读 9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