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凄美的梁祝故事到悠久的玉堂文化;从多彩的泗水民俗到庄严的祭孔大典;从典雅精妙的内画到方寸之合的木作……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见证着绵延不息的文明传承,是我们的精神文化财富。
为了加深学生对非物质文化的了解,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工匠”精神,由任城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任城区图书馆承办的“非遗在社区 欢乐过大年”非遗体验活动,在兔年春节前夕走进了社区,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让孩子们在非遗技艺中感受浓浓的年味,感悟非遗传承人的默默坚守。
一笔一画,勾出技艺之美——内画
很多人都觉得在鼻烟壶内作画是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么小的作画空间,该如何下笔?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画代表性传承人丁新厂,当初就带着这份好奇开始学习内画,没想到一画就是21年。一支笔尖内弯的细瘦毛笔伸进不足2厘米长的鼻烟壶内,笔尖反复在内部“翩翩起舞”,大约十余分钟,一幅密林翠竹便呈现在鼻烟壶的内壁上。丁老师已经将传承和发扬内画非遗文化作为自己终身的职责。
一卯一榫,诠释方寸之合——木作
木作是行走乡间的“非遗”老木匠。 “纯手工打的家具和如今机器流水线上生产出的家具不同,家具不用一个钢钉,连接处也都是木头与木头的接触——这就是传统木制家具中独具特色的卯榫结构。因为木头是有弹性的,越磨合越紧,这也是很多老家具能历经百年而传世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钉子是硬的,和木头之间越磨合越松。
墨斗弹线,量尺寸,磨工具,画尺寸都是一些必备的程序。
一招一式,“塑”说指尖传奇——面塑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的传统艺术。其特点是造型优美、颜色丰富,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邹城市政协十一届委员、济宁市任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协会副秘书长、济宁市市级非遗面塑代表性传承人陈庆榜,生于孟子故里山东邹城,自幼喜爱手工技艺。自2004年开始系统学习面塑,先后在山东、北京等地拜师学艺,交流研习,博采众长,面塑作品多次参加展览获得好评 。代表作品有《孔子行教像》《孟母教子》《诗仙李白》《 天女散花》《钟馗》《风调雨顺》《桃源三结义》《福禄寿》《紫气东来》等,尤其微雕作品《核桃面人》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艺术的高度,需要文化的力量支撑,需要无数艺人去实践、去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非遗艺术才能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与时俱进、如花绽放。任城区文化和旅游局、任城区图书馆共同举办的本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悦赏非遗、体验非遗,更好的了解、热爱非遗,而且从作品中也能够更深刻地领悟非遗文化的魅力,感受非遗传承人的工匠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是一笔不可估算的财富,是一个地方文化底蕴的表现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更好地保护我们的“老祖宗”。“不让非遗成真遗”,“非遗”守护路更需要你我他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