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时间应该是14年中考前夕写下的,八年后再读,说实话已经感受不到那种感觉了,《家》的内容已忘的差不多,心境也发生了改变。但我对这篇文章一直念念不忘,准确的说是标题,因为文章的内容也已忘了。忘不掉的原因是我觉得这篇文章是我在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节点,从那之后,我能很明显的感到我在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在体会人的情感。很幸运用文字记录下了当时,以至于多年后还能有证据给别人吹牛说我也是认真读过一些名著的,我也是一个曾经希望能和蒲公英的心一样飞舞的大山里的孩子,也能让我们在钢筋混凝土的大山中依旧能回味那些曾经做过的酸酸甜甜的梦吧。
2023.1.15 于武汉
蒲公英的心
——读《家》
我是个不爱看书的人,但在老班的再三建议下,又亲自送书上门的情况下,就是硬着头皮也把《家》看完了。
《家》是巴金最有名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写这本书时,巴金也才二十出头吧,但他却写出了这类成熟了不能再成熟的话了,起码在我看来很成熟,很深奥。
生活并不是悲剧。它是一场“搏斗”。我们生活是来做什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有这生命?罗曼·罗兰的回答是“为的是来征服它”。我认为他说的不错。
我和所有其余的人一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为着来征服生活的。
我不怕别人笑话,其实我也常常在思考人生,却始终不得其解。也许是巴金生活的年代的不同造就了他的不同吧,让他还是一个大小伙是就促使他要去思考这么深奥的问题,现在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哪里会去想这些,尽想着些什么乱七八糟的。
看小四的书看到一句话“世界上的人可以分为两类,痛苦的哲学家和快乐的猪。”我想是的,去想那么深奥的问题,什么“人生的意义”啊之类抽象的不能再抽象的问题,就算我把头皮抓破也想不出来。
不闲扯了,步入正题。
在接下老班手中的书的时候,同时也还接下了另一项艰巨的任务,一篇质量上乘的读后感。呃……这真的是个很艰巨的任务,对于我这个写不太好的文章的人。
书是老早就看完了的,却始终不知这文章该从何写起,只因这“感”没有来,文章也就不知道怎么写了,就更别提写好了。
终于,那一朵蒲公英的种子,给我带来了灵感。我亲切的称一朵,而不是一颗,因为它更像一朵花一样美丽,像小天使一样纯洁。
那天中午,我正在课桌上奋笔疾书,脑袋里飞速转动,都快比的上粒子加速器了。突然,一个“小天使”降落在了我的手臂上,呀!是一朵蒲公英的种子啊!
我停下手中的笔,细细地端详着它,真是美丽。如雪莲一般白的纤细的触须向四周延展开来,像张开了一顶降落伞,似乎它也有着一个远大的理想,也想去学李白浮游四海,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净土:也想学陶渊明沿着桃花的脚步,追寻那世外桃源。
(写到这,本想去细节描写一下的,可最终我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根本就不知道怎样细节刻画。又准备在网上找一段,可找来找去,却怎么也不合适,也就只有这样了吧。)
我用一个瓶盖把蒲公英盖了起来,又继续做起了作业。我以为这样便可以将它捉住。
等我做完作业准备再次来和它进行一次交流时,(应该可以称之为交流吧,即使我们都不懂对方的语言)我刚把瓶盖拿起,它就飞走了,像天使张开了翅膀一样,我伸出手想抓住它,可当我正准备捕获它时,我犹豫了。
蒲公英的心永远是锁不住的,它是反对牢锁的,它是向往自由的。即使你将它囚禁起来,可你锁住的只是它的肉身,锁不住的是它的心,它的心永远不会被捕获,他要去寻找哪一方属于它的净土,那一片为它准备的天空。
这不正和《家》所契合吗?
封建礼制的枷锁,让高家三兄弟无时无刻不受着各种伤害。虽然觉民因为与琴的恋情被迫与高家断绝关系,鸣凤更是被逼至死,可我还是觉得大哥觉新当属伤害的最深的人,他是被逼到连反抗都不行的人。父亲早逝,作为长孙的他,用年幼的肩膀就要承担起这个长满棘刺的担子,既要承受来自祖父等长辈的封建观念,又要接受弟弟们的新思想,但他更多的却还是按照祖父们的意思来行事。我曾几时也在想,难道觉新心里就不想反抗吗?琴,瑞钰的遭遇难道就不能激起他心里的一丝怒火吗?
现在,我知道了,这些都是因为他有着一颗蒲公英的心。
外表看起来弱不禁风,丝毫没有抗争的蒲公英,却会在你不经意间,张开翅膀,挣脱,逃离,自由。
看上去遵守礼教的觉新,内心却无时不刻在向往自由。也许每当夜晚降临的时候,他会一个人哭,会一个人自责,会一个人向这个世界发出呐喊,可永远只是他一个人。在祖父面前,他任然是个听话的孩子:在妻子面前,他还是那个可怜的丈夫:在弟弟面前,他依旧是懦弱大哥。
觉新的眼泪沿着面颊流下来,他自己并不觉得,他好像落在深渊里去了。四周全是黑暗,没有一丝光明,也没有一线希望。他只是喃喃地说了两句:“他不谅解我,没有一个人谅解我。”
(将此段放在这里真是鼓了很大的勇气,明显就把我的文笔贬低了好多好多啊。)
这是觉新看了觉民出走的信后的表现。一直以来我总认为觉新是个可怜的人,是真的可怜。他是孤独的,是寂寞的。如同蒲公英的种子,只有孤单的去旅行,去追求。可觉新连去追求的权利都没有。
我一直害怕觉新一直不能张开他那洁白的翅膀,可终于在最后十几章时,他开始爆发了,这爆发看似无理,仔细回想,却十分顺畅,符合情理。首先是觉新内心一直就有那么一团火在燃烧,只是火苗太小,以至于照亮他自己都不够,然后觉民的反抗,让他想起了心底那一抹沉重的伤痛,紧接着梅的死,让他悲痛欲绝,瑞钰的死,终于让他终于清晰的认识到了封建礼教的危害,那团火也越烧越旺,开始燃烧他自己,烧掉心中的那一片懦弱。(也许他早就意识到了,只是没表达出来而已吧)从此,他的羽毛开始丰满,翅膀逐渐在张开。
结局时,他帮助觉慧去了上海,这也多亏了他的帮忙,觉慧才得以脱离苦海。
这水,这可祝福的水啊,它会吧他从住了十八年的家带到未知的城市和未知的人群中去。他这样想着,面前的幻境迷了他的眼睛,使他再没有时间去悲愤被他抛在后面的过去十八年的生活了。他最后一次把眼睛掉向后面看,他轻轻地说了声“再见”,任旧回过头去看永远向前流去没有一刻停留的绿水了。
这是书的最后一段,觉慧去了上海,他认为那是他的天空,他张开了翅膀,去追寻。觉新的翅膀刚刚张开,文章就此结束了,也许这就是大家的风范,就此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但我希望觉新的挣扎会成功,也一定会成功的,他也会张开美丽的翅膀,将所有的悲痛化作力量,用尽全身力气,去飞翔,去追寻自由的脚步。
最后,还是借用巴老的这段话来结束全文吧:
“有人说过,路本没有,因为走得人多了,便成了一条路。又有人说路是有的,正因为有了路才有许多人走。谁是谁非,我不想判断。我还年轻,我还要活下去,我还要征服生活。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他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
(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我反正是写不出这等有哲理的话的)。
只愿你我的心都是一朵蒲公英,都能张开我们那美丽翅膀使劲儿扑腾吧!
2014-6-14 于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