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鼻血被称为“鼻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 大多数鼻出血可通过传统方法获得止血,包括局部压迫、鼻腔填塞、内镜下治疗及药物治疗等。但部分患者传统治疗不能控制出血时需要其他的治疗手段快速止血。
难治性鼻出血又称隐匿性/复杂性/顽固性鼻出血,定义为在短时间内反复或持续性出血或多次鼻出血发作,每次都需要治疗。且应用传统的局部压迫、血管收缩剂、前后鼻孔填塞等方法均不能控制的鼻出血。
出血原因根据局部和全身原因进行分组。局部原因包括:外伤、局部炎症反应、异物、术后解剖畸形、鼻内肿瘤、化学吸入器、鼻腔吸氧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持续加压治疗。全身性原因包括:血管疾病,尤其是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HHT)、血液恶液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影响正常凝血机制的药物。鼻中的止血可能会受到黏膜异常、血管病变或凝血障碍的影响。
1974 年 ,Sokoloff 等人首先描述了使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治疗鼻出血。从那时起,随着微导管和栓塞材料(例如聚乙烯醇颗粒)的发展,栓塞术得到了改善 。
血管内栓塞最适合后鼻出血,目前介入医生的实践包括双侧蝶腭动脉/远端颌内动脉栓塞。
栓塞手术的平均鼻出血控制率为 87%,轻微的暂时性并发症为 20%(短暂性鼻缺血、颞面部疼痛或麻木、头痛、肿胀、下颌跛行、牙关紧闭),主要并发症为 2.1% 至 3.8%(皮肤/鼻坏死、永久性面神经麻痹、单眼失明和中风)。需要详细的血管造影,包括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造影 ,以及精确的栓塞技术。
近年来,我科对二十余例难治性鼻出血进行了介入栓塞治疗,一次止血成功率接近100%,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近期对一例凝血障碍导致的难治性鼻出血进行了介入治疗,总结如下。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50岁,主因“鼻出血10余小时”入院 。
患者于10小时前开始鼻出血,当时自诉出血量大,不间断出血,伴有头晕、乏力、出冷汗等不适。就诊于当地医院,用棉球堵塞后,因其基础病过多,建议其于上级医院就诊。遂急诊就诊于我院耳鼻喉科。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余年,平素口服缬沙坦,美托洛尔,血压控制尚可。有冠心病史,平素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五年前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于阜外医院行带蒂主动脉瓣更换术,术后口服华法林至今;曾行胸骨骨髓炎清创术;曾因主动脉B型夹层行主动脉支架术;2015年患者因脾功能亢进曾就诊于北大人民医院行脾动脉栓塞术。
入院后急诊行鼻内镜+射频消融+鼻腔填塞术,仍有活动性出血。
急查凝血系列:PT:30.6s;APTT:60.5s;INR:2.74。
血系列:HB:72g/L。PLT:30×10^9/L。
肾系列:肌酐:504umol/L。
患者存在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考虑与口服华法林相关),同时血小板计数极低(考虑和脾亢相关),经积极治疗后仍有显著活动性出血,经我科会诊后建议:
1.积极纠正凝血功能(维生素K1,同时补充凝血因子)。
2.扩容、补液、输血等对症支持治疗,维持生命体征。
3.可考虑急诊行血管造影联合栓塞治疗止血。
4.针对肌酐升高,尽量减少对比剂使用剂量,做好围术期水化,必要时行肾透析。
与家属沟通后急诊行介入治疗。
主动脉弓造影可见主动脉支架影,无分支支架,弓上血管显影良好,未见明显对比剂外渗。
经支架网眼进入左颈总动脉,分别超选至左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分别造影,未见明显异常沟通。微导管超选至左颈外动脉之颌内动脉分支,造影提示远端供应鼻腔内的分支显著增多,欠规则。
超选择上颌动脉,缓慢注入560um明胶海绵颗粒,至远端分支显著减少,鼻腔粘膜染色消失。
同法行右侧颈内外动脉造影证实无异常沟通,超选择栓塞右侧颈外动脉上颌动脉分支。
术后复查,双侧颈内动脉及颅内段未见明显异常栓塞。患者无明显阳性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
介入栓塞术后,患者出血量较前减少,但双侧鼻孔仍有活动性渗血,行鼻腔填塞,积极支持治疗,同时予改善凝血功能治疗:行输血,血小板输注,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等,72小时后,患者凝血功能、肾功能较术前显著改善,出血停止,去除鼻腔填塞物,无明显出血,全身状况良好出院。
嘱患者稳定后返院行病因学检查。
治疗过程中凝血系列变化情况。
治疗过程中血小板变化情况。
治疗过程中肾功能变化情况。
小结
介入栓塞治疗急性出血性疾病,主要原理为:
1.栓塞出血血管,物理性阻断血流,使出血停止。 2.使血流变慢,压力降低,有助于血栓形成止血。
3.栓塞物质停留于血管内,其致栓作用促进血栓形成进一步闭塞出血血管而止血。
对于止血治疗,血栓形成是关键。针对本例患者,由于其存在基础疾病,缺乏血小板,同时凝血功能显著减退,导致射频消融及介入栓塞后仍存在广泛粘膜渗血,必须积极纠正凝血功能后方能止血。
但消融治疗及介入栓塞治疗仍起到了有效减少大出血所致的危及生命风险,为后续的内科全身性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治疗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