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是为了让人们要懂得饮水思源、知恩报恩,只有这样才能积累深厚的福德。祖宗是我们的根源,有祖先的筚路蓝缕、勤俭持家,才有后代的繁荣昌盛与安定幸福,因此我们要常常怀念祖宗的恩泽,谨记祖宗的教诲。基业远遗恩泽大,苹藻时荐水源香。所以,祭祖的用意在于教导人们不忘根本,懿范永扬,缅怀祖德,知恩报恩。我们对于千百年前的祖先尚且念念不忘,感恩戴德,对于眼前的父母就更应该殷勤孝顺,恭敬侍奉。
“祭祖与过年”一文已收入余的拙作《平定民间信仰考论》,癸卯春节即将来临之际,谨以此文再散见诸友,与大家共享祭祖之情怀,过年之喜悦!
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存在。譬如北京周口店发现的距今两万五千年至5万年前的山顶洞人,遗骸周围撒有红色粉末,并有死者生前的饰作物随葬品。随葬品反映了灵魂不死的观念,而在尸体周围撒红色粉末,则被认为是最原始的巫术宗教仪式。实际上,原始巫术和宗教的出现是人们神灵观念产生的必然结果,在蒙昧时代,人类首先是根据自身的体会(例如做梦),相信人除了身躯形骸,还有一个可以游离于形体之外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人的灵,也就是神。原始人相信,不仅人有灵,动物也有灵,于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就此产生。故许慎《说文解字》释“神”时竟然与“天”、“天神”联系在一起:“天,颠也,至高无上”;“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视为有神主宰,因而产生敬畏感,乃对之顶礼膜拜。那时先民们除认为万物有灵而产生自然崇拜外,还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因而又产生了对鬼魂的崇拜。鬼又是什么?近人沈兼士《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指出:原始鬼是一种丑恶的类人动物,如山魈之类,与后世不同。蒙昧时代,先民相信惟依赖超自然、超人的方法,才能解决由自然所引起的灾害及人们招致的灾难。各种丧葬仪礼和祭鬼、驱鬼仪式亦随之逐渐形成。
到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已发展到信仰上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上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向上帝请求答案。原始的鬼魂崇拜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这一时期已出现专门从事沟通鬼神和人类的宗教职业者——巫祝,当时国家和社会均受巫祝支配。周代鬼神信仰进一步发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祇三个系统。并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尊祖。盖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平定的祭祖分为家祭、墓祭、祠祭三种。
家祭又分为节祭、丧祭。丧祭的内容很多,但丧礼中的“家祭”是最隆重的(严格地说这个活动不能叫家祭,而是“家奠”)。“家奠”就是在出殡的前一天晚上在丧家举行的盛大家庭祭礼仪式。丧礼中的“家奠”是所有祭祖活动中最为隆重的一种,其仪程繁杂,供品丰盛,奠祭隆穆,笙乐助祭,缟素稽拜。平定的“家奠”中现今仍保留着古老的“血祭”传统。我在《丧礼·家奠》中有专论,此文不再赘述。除此之外的家祭还有虞祭、周年祭等。
平定家中祭祖的“节祭”主要在春节。除夕上午,家家设仪迎祖,把载有列位祖宗名讳的“图祖谱”悬挂在墙上(东乡、南乡叫‘祖’,北乡叫‘神祖案’),无“图祖谱”的人家,则用黄纸上书“奉供×氏三代宗亲之神位”悬于墙上,并将亡父母的遗像立于案后,随后摆供、燃烛、焚香、烧纸、鸣炮,迎祖礼成。然后一日三餐案前焚香,举餐祀飨;直至正月初五早饭时分祭祀完毕,然后撤供,祭祀暂止,但“图祖谱”不撤;正月十四日再设仪迎祖,如数祭祀,正月十七日早饭时分祭祀完毕,然后撤供,祭祀暂止,但“图祖谱”仍不撤;正月三十日再设仪迎祖,如数祭祀,二月初三日早饭时分祭祀完毕,“送祖”后撤供,撤下“图祖谱”收藏,春节祭祖才算彻底结束。南乡送祖宗的风俗是正月廿五日,所以春节期间的祭祖活动止于正月廿五。
光绪版《平定州志·风土》记载:“家祭多无专祠,而居室竟为丽丧。”就是指“节祭”中“图祖谱”高悬,举案摆供、燃烛、焚香、烧纸的华丽场面,即“居室竞为丽丧”的隆重祭祀活动。
平定北乡的岔口、黄统岭北部,随盂县、忻州风俗,除夕上午带上供品要到坟头迎祖;具体程序为,先将预请祖宗的名讳一个个写在三厘米见方的红纸上,到坟头后先将写有祖宗名讳的红纸(大概算是请柬)置于坟头,摆供、焚香、烧纸,祭祀完毕,将写有祖宗名讳的红纸收起带回家中,将写有祖宗名讳的红纸一个个贴在一张较大的黄纸上,然后将这张黄纸悬挂在墙上(与东乡、南乡的“图祖谱”悬挂方式一样), 随之摆供、燃烛、焚香、烧纸、鸣炮,迎祖礼成。
近几年北乡人除夕日到坟头迎祖的习俗也渐次锐减,多数人已不行此俗。当今平定北乡居民不论有无“图祖谱”(北乡人叫“神祖案”),不到坟头迎祖者,也不用黄纸书写“奉供×氏三代宗亲之神位”(北乡的写法为“本音门中三代宗亲之神位”)的牌位,而是用四色纸(粉、绿、蓝、紫)制作四个牌位,分别写上父母(父母有“神主龛”则不再写“神祖码”)、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的名讳,立于供桌上(北乡人叫“神祖码”),即为奉供四代宗亲之神位。
有祠堂的家族,均要在除夕日上午到祠堂举行合族公祭,祭祀礼毕,分支别派,各请祖宗回家过年。北乡有祠堂的居民是用四色纸(粉、绿、蓝、紫)制作四个牌位,分别写上父母(父母有“神主龛”则不再写“神祖码”)、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的名讳,祠堂举行合族公祭时,将写着先祖名讳的“神祖码”放在祠堂的香案上,祠祭结束,带上四代祖宗的“神祖码”回家过年,即为请祖。回家后将“神祖码”摆放在悬挂“图族谱”前的香案上,举行春节祭祖仪式;正月廿五送祖宗时,备供品三碟、炷香、四色纸一封,然后用条盘端上供品、香、纸及四代祖宗的“神祖码”,至祠堂或十字路口,摆供、焚香、烧纸,并一起将四代祖宗的“神祖码”焚烧,送祖宗仪式礼毕。这说明北乡人奉供四代宗亲的礼仪更形象生动,“送祖”仪礼更具体更明了。
祭祀烧纸时均要献上一杯酒,将酒酹在燃纸的上面,酹时将酒滴成一“心”字,以示祭者献上钱帛之虔诚。然后一日三餐案前焚香,举餐祀飨;直至正月初五早饭时分祭祀完毕,开始撤供“送祖”。过去北乡到坟头迎祖的人家,多数人家“送祖宗”是在正月初五;“送祖宗”则要带上供品和贴着祖宗名讳的那张黄纸,继续到坟头行祭祀礼,并将贴着祖宗名讳的那张黄纸在坟头焚烧,“送祖”仪式方才结束。所以正月初五不走亲戚、不串门,因为家家都在这一天送祖宗,出门怕碰上晦气,或给亲朋好友带去晦气。平定正月初五不走亲戚、不串门的习俗源于北乡的正月初五“送祖宗”。北乡地区除夕日到坟头迎祖的习俗,现在已很少践行,所以送祖宗也均变为正月廿五。
境内举行“节祭”,除春节外,嫁娶时节、乔迁之日均要在家中举行祭祖(时间一般为三天),祭祀仪程类同于春节。但春节在家中举行的祭祖最为隆重,祭祀持续的日子最长。
我出生在东回镇东西沟村,该村于清朝初期才有人定居,民国后才成为独立的行政村,因此村里均无宗祠,故而童年时根本没见过什么祠堂,所以村里人的祭祖只有“墓祭”与“家祭”。记忆中,跟着爷爷上坟时,只有偶尔才带一个白面馒头在曾祖父的坟头前摆一摆,大部分时候的上坟,仅仅是带几封四色纸,宗亲们在先人的逐个坟头烧纸,算是完成了“墓祭”的礼数。现在富裕了,上坟时人人祭品一大堆,祭祀完毕大家还能吃饱肚子。影响深刻的是童年时每年春节的“节祭”,祭祀地点均在我和爷爷居住的窑洞,正面供家堂、财神、灶王,侧面供祖宗;除夕上午爷爷领着我贴好春联,把“图祖谱”挂好,依次天帝、土地、家堂、财神、灶王、祖宗、门神摆供,家门贫寒,祭品也贫寒,天帝、土地、门神只放一个馒头,家堂、财神、灶王供品为三盘,每盘五个馒头;供祖宗的祭品最奢侈,一碗小米捞饭,一块十六七厘米见方的枣糕,枣糕上再放一个白面花糕,另加三碟馒头,每碟四个。摆供完毕,依次天帝、土地、家堂、财神、灶王、祖宗、门神,燃烛、焚香、烧纸,天帝、土地、家堂、财神、灶王、焚香三炷,祖宗、门神则为一炷,祭祖宗烧四色纸,其他神祇均为黄表纸。依次焚香、烧纸完毕算是请神迎祖过年。随后一日三餐案前焚香,举餐祀飨;直至正月初五早饭时分祭祀完毕,才算过年结束;初五只撤供品,“图祖谱”不撤;正月十四继续设供祭祀家宅六神,供品式样与除夕相同;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二月二的家祭程序如前类同。唯心主义思想浓重的人,祭祀“家宅六神”(包括祖宗)要从除夕日开始,其间一日三餐祭祀(或早晚祭祀),一直持续到二月二。因为县境东乡的大部分村庄均是二月二送祖宗;二月初三日早饭时分祭祀完毕,然后卸下“图祖谱”收藏,即为“送祖”。所以二月初三为春节期间祭祀“家宅六神”的终点日;北乡地区和南乡的个别村落送祖宗为正月廿五,故北乡、南乡地区春节期间祭祀“家宅六神”的终点日为正月廿五日。
我的出生地东西沟村
大年初一子时,即除夕夜的11点至1点,家家户户均要在庭院拢一堆火,红红火火喜迎新春,所以除夕的子夜时分,家家庭院灯火通明。拢火时爷爷总要在火堆里放几根柏木或柏叶,爷爷告诉我,柏木焚烧后的烟雾能驱邪避灾兆祥纳吉。同时在庭院摆上一张小供桌,设蒸供三碟置于桌上,并燃烛、焚香、烧纸,祭祀天地太岁八方神灵。随后依次天帝、土地、家堂、财神、灶王、祖宗、门神,燃烛、焚香、烧纸,这算是乡民大年初一的首场祭祀活动,祭祀完毕方才入睡。
春节期间在供奉祖宗的案前磕头拜节是乡下很普遍的礼俗,大年初一早上吃饭前,按以上程序祭祀跪拜天帝、土地、家堂、财神、祖宗、门神后,父亲、母亲领着我们要先给爷爷磕头拜年,磕头拜年时儿孙们一起跪在供奉祖宗的案前,行三叩三拜之礼,前二拜是拜祖宗,第三次跪拜、磕头、作揖,随着身起,父亲、母亲应声“大!”,我们应声“爷!”,给爷爷磕头拜年后,一家人才开始吃饺子过年,这是我家过年恒之不变的礼数。初一早上祭祀“家宅六神”完毕后,爷爷就在炕上盘着腿等着儿孙们给他拜年,磕头拜年后爷爷给我们每人发五角钱的压岁钱,爷爷端坐炕头乐享着天伦,享受着家室内唯我独尊的崇高礼仪,餍享着穷人独有的精神自慰。这一拜使儿孙们知来处、识感恩、悟孝道、明礼仪。祖父去世后,我领着儿女、侄儿拜父母,如今父亲已过世四年,我的孙男已八岁,但我家这个给长辈磕头拜年的传统一直未变,每年大年初一上午,我和弟弟领着儿孙总要给妈妈磕头拜年。
父亲生前常讲:“生前跪拜为感恩戴德,既积功德,又承孝道;死后稽颡乃仪礼报本,只显孝事,不结业果。”并讲:“稽首能断诸结缚,跪母方消灾殃无。”
现如今我也成了“长辈”,给妈妈磕头拜年后,儿子、侄儿、孙子均依次给我磕头拜年,我在给孩子们发压岁钱的同时,也乐享着天伦,餍享这些小庶民独有的精神自慰。我深深体悟到,对父母一年一度的跪拜,难吗?不难。应该吗?父母养育我们长大,成人成家,确实应该给父母磕头拜年。但就这样简单地对父母的一年一跪拜,世人能屈膝跪拜者几人,特别是当今的年轻人,几乎不能做到。如果你是真正感到你应该要报祖先的恩德、父母的恩典,就应该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行此大礼,让我们的父母能乐享天伦,聊以自慰!不要非等到父母谢世,才跪在灵前跪拜磕头。故而,愿此家风能永远传承。
今天我们是祭祀跪拜祖宗的生灵,一百年后,我们就是儿孙后辈祭祀跪拜的神灵(祖宗)。祀宗祭祖尽显人伦之纲常,跪父拜母方知己身之来处。
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项古老习俗。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强固,远古时代墓祭就被归入了“五礼”中,之后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平定的墓祭有葬祭、复三祭、七祭(死后七七四十九天内,逢七墓祭)、死忌日祭(三周年后,忌日祭终止)、清明祭、中元祭(七月十五)、寒衣节祭(十月初一)、除夕祭。
祠祭即祠堂祭祖,是由族人共同参与的祭祀活动;祠祭有丧祭、节祭两种;丧祭是行丧期间在祠堂举行的祭祀活动,有祠堂的家族,丧礼期间要到祠堂设供祭祖,在笙笛鼓乐的伴奏中在祠堂举行“送疏”“报庙”的祭祀仪式;有的家族父母双亡后,丧事完毕,要将父母的“神龛”移至祠堂祭祀。
节祭是清明节、中元节(七月十五)、寒衣节(十月初一)、除夕日族人在祠堂举行的祭祀活动,这些节日有宗祠的家族均要在祠堂集体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
光绪版《平定州志》载:“家礼有四时祭,又冬至祭祖,立春祭先祖,秋皆祭于祠堂。又有忌日、有墓祭。平定俗最喜修屋,而有祠堂者不过三数家,虽士大夫,亦皆祭于寝室,故礼皆废失,维元旦(现在的春节)供菜果四蝶,拜酹地以祭;其他时节供鲜物、炷香、燃烛而已,朔望亦如是,忌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各日鬼节,供饼果焚纸钱,妇女同往,名曰上坟,约其俗于丧礼则奢靡而不中仪节,于祭礼则简亵,而鲜有敬哀,积习相沿,故不可变也,惟望士大夫家讲明礼仪,专制守分,为人则效,庶几一变,至于道欤。”
而现实中,伦理大于宗教,以个体家庭计,平定境内祖先一年之中多次受到祭祀,除了天帝爷、土地公外,这是任何仙道真人、佛祖菩萨、民间诸神所难望及的。古代人家可不供神明佛祖,但一定供奉祖先神主牌位,祖先是家祭的主要对象,是人们心目中最重要的尊神。
祭祀文化中深奥复杂的内容都是通过各种形式表现的,再好的内容也得借助形式。平定人过节的仪式呈现为多样性,请神迎祖是仪式,除尘换符是仪式,祀神祭祖是仪式,焚香烧纸是仪式,燔柴祭天是仪式,走亲拜节是仪式,燃炮辟邪是仪式,磕头拜年是仪式;人们的生命情感和精神传统都是通过各种仪式进行表现的;人们用各种仪式汇聚成浓浓的年味,在对各种仪式的践行中,默默地传承着儒家祀神祭祖的文化内涵。
我们的春节原本是有很强仪式感的,但如今传统的仪式感已经被我们遗忘了。这确是一个很大的文化失落问题。我们传统的年俗,有着很严格的程序。比如,吃年夜饭之前必须祭祖,祭拜“天地君亲师”,以焚香磕头的方式,向大自然、祖先、师长以及生命的传延表达感恩与敬畏之情。我回忆自己童年祭神、祭祖时的恭敬严肃,磕头拜年程序要遵循祖父、父亲,再到堂伯、堂叔的序列,以表达一代代传承有序,心中自小便自然形成了对“天地君亲师”的敬畏之心。辛亥革命之后,中国人推翻了君主专制,“君”被拿掉,但我们对“天地”“亲”与“师”的敬畏却应该传承下来。一旦中断,传统文化的精神就会显得模糊。
祭祖之后是阖家团圆,今天我们把它看作是一顿团圆饭,其实没那么简单。一个家庭一年一度地把家庭的人气凝聚起来,和谐相助,这也是我们中国人最看重的。而且这种以家族为单位的凝聚实际上是我们这个民族凝聚力的根本。在这个时候,全家人又自主地都会说上一些吉祥话,相互助兴,特别是给老人磕头拜年,让老人们高兴。春节时,老人一定要放在餐桌“最上面”的位置,桌上最好吃的菜要先夹到老人碗里,这种意识一年年早已深入到我的骨头里。
民俗是一种亲和又美好的生活文化和生活情感。它是一种朴素的“仪式”,它不像宗教仪式那样严格规范,却由衷地发自内心。它最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精神内涵和多情感内涵。
传统节日正是我们当代人少有的真正亲近传统、温习传统、尊重传统的时候,因为传统不完全是祭神、祭祖,给健在的老人们磕头拜年的仪式蕴藏着一代代人的情感,这是我们文化和生活中最珍贵的部分。
如果过年时节,失去传统特有的仪式感,我们的传统将变得越来越浮光掠影,这样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年的魅力,还有我们的节日深厚又美好的生命情感和精神传统。
祭祖,是为了让人们要懂得饮水思源、知恩报恩,只有这样才能积累深厚的福德。祖宗是我们的根源,有祖先的筚路蓝缕、勤俭持家,才有后代的繁荣昌盛与安定幸福,因此我们要常常怀念祖宗的恩泽,谨记祖宗的教诲。基业远遗恩泽大,苹藻时荐水源香。所以,祭祖的用意在于教导人们不忘根本,懿范永扬,缅怀祖德,知恩报恩。我们对于千百年前的祖先尚且念念不忘,感恩戴德,对于眼前的父母就更应该殷勤孝顺,恭敬侍奉。
辛丑春节即将来临之际,谨以此文缅怀我慈祥的祖父、父亲,并告慰所有的列位先祖,同时也与诸位同仁共勉共享“祭祖”之情怀。
2021年2月10日(除夕)泪目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