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新课名师备教手记

中原区中学语文
创建于2023-01-14
阅读 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好书推荐18《初中语文这样教》

郑州桐柏一中     彭芳

       优秀课例接触越多,感触就越深,名师的课堂大都深入浅出、设计精妙、富有灵魂。身为普通老师,我惊叹艳羡之余,不禁自省深思:备课到底备什么?怎样的备课才能成就高效的课堂?一堂好课究竟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偶遇《初中语文这样教》,吹散心中迷雾,与大家共享。

       有效备课,才有精彩课堂。本书是王君、肖培东、凌宗伟等语文特级名师针对统编初中语文新课的备教手记。全套书共分为上下两册,收录了近60篇各位教学名家针对统编教材进行新课备课的手记。名师们的亲笔备教手记,凝聚着名家备课思维,贯穿他们对语文教育的深刻思考。全书完整呈现了各位名师精心备课的过程和备课的核心观点,包括备课中的问题构思和涉及课堂环节的初设、修改,以及最终呈现案例,整体读来一气呵成、酣畅淋漓、醍醐灌顶,为我们提供了备课的核心步骤与新思路。

 一、备课需要开拓视野,博采众长

        “教师的视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视野。教师备课时要打开自己的视野,捷径之一是勾联、品读教材及相关的教学资源,如此这般,我们的眼光才能通过一篇课文看见课文背后站立着的人,进而穿越这个人,望见一种人生” ——楚云《<秋天的怀念>备课与教学手记》

       纵观全书,所有名师无一例外都强调了教师备课研读的重要性。从课标要点、教材内容、教参分析到单元导读、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同行资料等,都是备课研读必须关注的内容。而各位名师都强调真正的研读要从反复多次的素读开始,即不带有任何参考和查阅的阅读,细心捕捉自己内心的点滴感受,那将是备课的重要基础和课程环节设计的突破口。教师单纯地与眼前的文章静默相对,在书本上留下瞬间的发现与感悟,然后反复默读,继而诵读出声,直至熟练到可以脱口而出,好像文中的所有情绪都是自己的,言语思维都是自己的表达习惯,谋篇布局的行文逻辑也是依据自己的感受来安排的,这才能读出最真切的感受。如果教师对文本没有真实的感知,学生自然与文本就有了一层隔膜,就会导致学生理解文本只能停留在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手法上。

 二、备课需要立足学情,因材施教

       “基于学生的视角去解读,立足学生的学情去发展,这,是教学应有的姿态。”——肖培东《<湖心亭看雪>备课手记》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肖培东老师在书中提到:“阅读需要过程,参悟需要等待,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要从学生视角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文本架构学生与教材的桥梁,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真正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学生的世界里感知另一个世界。”

       是啊!我们教学需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没有学生充分地、大量地阅读做基础,教师再好的讲解都是空中楼阁。语文教学,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与文章对话,让学生多一些“体验”和“内省”来实现自主学习,去体验到语文学习本身的乐趣和价值。我们需要深度思考:从什么角度引导学生真正的走入文字,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独特的阅读体悟;我们需要不断追问:学生从自己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每一个活动中能得到什么,能否在课堂里有效地阅读思考等。

       心怀学生,这或许才是我们备课的真正意义所在。

    三、备课需要教无定法,深入浅出

       “面对最厚重的文本,我们依旧可以有‘断舍离’的勇气,以朴素之道,入经典殿堂。以纯真之师心引领烂漫之童心,选择用最简单的方式去感知经典的温度。老师要’舍得’,繁冗删尽,目标纯粹,手法天然,大道至简。”——王君《<岳阳楼记>备课故事》

       备课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为了教学能深入文本,我们需要把文章读厚,与文字、与作者、与编者去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交会;为了课堂能提质增效,我们需要把文章读薄,不贪多贪全,不固步自封,勇于断舍离,恰当选择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该学生钻研思索的,一定留给他们充实的时间;该合作探究的,一定保证质量,不走形式;该我们讲授的,不心存顾虑,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各展其长,相辅相成。

       例如郭跃辉老师在《<我的叔叔于勒>备教手记》谈及研究性备课流程:“裸读—参考名家解读—参考同行解读—参考教参解读”。首先通过大量的阅读来理解文章、理解作者、理解编者,达到自我的融会贯通,最后围绕教材助读系统确定这篇小说的教读内容,以课后思考题为切入点,结合调查问卷,进行精巧的活动设计。

       例如在王君老师《<岳阳楼记>备课故事》里,我看到了自己备课的身影——从写作背景到人物轶事,从问题特点到佳句鉴赏,从历代评论到当代开掘,自以为备课足够充分。但在王君老师这里,这只是备课初期的基础步骤,也就是她所说的“加法”,而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重要知识点,王君老师把文本处理成诵读型文本,采用一种极俭省极聚焦的教材处理方法,整个课堂教学以诵读去建构,去推进,去达成目标。她的备课故事带我们完成了备课中的“断舍离”,让我感叹“断舍离,解万愁”。

       例如肖培东老师的《<湖心亭看雪>备课手记》中,开篇用了整整五页来谈读文本、读张岱的心路历程,仿佛肖老师与张岱的隔空对话。可读罢文本,肖老师话锋一转,强调要浅浅的教语文。课堂设计要让学生以阅读去接近张岱、去品“与”字的孤独与傲然。他在课堂上呈现的活动形式表面以诵读贯穿始终,备课手记上呈现的却是一场深入灵魂的思想碰撞!

       米兰·昆德拉说:“生活是一棵长满各种可能的树。”读罢全书,我想说备课亦是如此。通过名师们的案例,我们得以窥探备课是从课标、教材、学情、教法等诸多方面进行系统设计的完整过程,需要用智慧和汗水不断探索,这是一个呕心沥血的过程,也是我们拔节生长的过程,虽难尽善尽美,但应尽心尽力。惟有如此,我们方能在“下一节课”中不断遇见美好的自己,成就自己充满可能的语文课堂。

阅读 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