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精神疾病,你遭受过误解或歧视吗?
● 朋友的姐姐在婚后诊断出精神分裂症,她的丈夫果断提出了离婚;
● 一名大学毕业生与公司签订了为期五年的劳动合同,但在同年参加公司集训期间诊断出了抑郁症,公司以此为由,单方解除了劳动合同;
● 陈先生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已基本恢复正常,但身边只要知道他是精神疾病的人,就会用很异样的眼神看着他,或者干脆躲着他。
......
这些病友的经历,很好地折射出了“精神疾病被歧视”的现状,而这对精神疾病患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因为对于精神疾病的歧视,会让患者陷入“歧视一受伤害一自信心降低—社会功能下降”的怪圈,无法回归正常生活,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存质量。
但想要有效解决社会给出的这道难题并非易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当然也包括患者本人及家属。
今天,我们重点来说说:面对歧视,患者及家属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或者家人有尊严地活下去.......
避免被歧视,患者要这么做
除了不把自己患病的事情告诉他人之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改善周围人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和歧视。
1.接受现实,积极治疗
有研究发现,大多数人之所以不愿意跟精神病人共同居住、生活或者工作,主要是因为对精神疾病患者的“不正常和暴力行为”感到害怕。
但实际上,绝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的歇斯底里和危险。相反,现实中的他们会因为害怕被歧视而小心翼翼地生活。
我们还要知道的是,经过规范治疗后,大多数患者都能够继续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有些人甚至创造了非凡的成就。
电影《美丽心灵》中男主角的原型——诺贝尔奖获得者纳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家非但没有因为他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而用“有色眼镜”去看待他,反而对他取得的成就十分钦佩。
所以,一旦被诊断为精神疾病,我们一定要尽早接受治疗,主动将生活变得“正常化”,让周围的人看到精神疾病能治好,从而改变他们的误解和偏见。
相反,如果你总是害怕被歧视,而延误了治疗,那你的病情会越来越重。疾病一旦发作起来,那你“异于常人”的地方是想藏都藏不住的,这样反而会招来亲戚朋友异样的眼光。
2.改变心态,构建健康人格
和艾滋、乙肝等疾病一样,人们对于精神疾病的歧视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想要消除人们对精神疾病的歧视任重而道远。
对此,我们要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并时刻提醒自己“没必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我们要为自己而活”。
另外,我们还要构建健康的人格体系,这可以增强我们处理诸如歧视等不良体验的能力,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那怎么才能构建健康的人格体系呢?
认知行为疗法是个不错的选择,它可以纠正我们自身对疾病的错误理解,改变我们不能接受自己患病的想法,减轻我们的病耻感和社会心理压力。
3.适当社交,不自我封闭
许多病友惧怕与他人交往,担心他人用异样的目光看待自己,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于是选择自我封闭,但这种做法并不明智。
首先,长期自我封闭会加重你的社会功能衰退,造成社交退缩和精神残疾,不利于病情的康复。
其次,与没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适当接触,是减少污名化和歧视的有效方法。
有研究表明,熟悉度和精神疾病歧视之间呈倒“U”形的关系。也就是说,与精神疾病患者接触越多,人们对他们的各个方面就越了解,会更加理解患者,对患者的歧视程度就越轻。
所以,我们还是要与外界建立联系,千万不要自我囚禁。
消除歧视,家属要这么做
对于精神疾病的歧视,并不仅仅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在家庭生活中也同样存在。
调查发现,49%的家属认为患精神病是件丢脸的事,79%的家属倾向于隐瞒自己家人的病情,甚至还有26%的家人会因家人患病而疏远他们。
所以,想要消除歧视,也需要患者家属做出下面这些改变:
1.正视疾病,理解和接纳患者
正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一样,精神疾病也只是一种常见病,我们不应该用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尤其是作为患者最亲密的人。
我们在平时要多学习精神疾病相关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精神健康素养,这能够帮助我们科学地认识精神疾病,懂得换位思考,体谅他们的病情变化,进而能更客观地对待精神疾病患者。
我们还要督促患者遵从医嘱接受规范治疗,这可以最大程度帮助患者获得康复,让他们的生活恢复正常。
对于患者的合理想法,我们要给予理解和尊重;对于他们的合理要求,我们应尽量满足,而不应该挖苦讽刺。
2.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作为精神疾病家属,我们还要给予患者更多关心和爱护,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这会降低患者自身的病耻感,有助于病情的好转和康复。
有的朋友可能会问了,我们天天生活在一起,哪有锅碗不碰瓢盆的,怎么才能减少沟通冲突呢?
关注武汉好心情,好心情高级心理咨询师 韩德刚老师 教您减少患者和家人沟通冲突的方法。
在大家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下,相信终有一天,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冷漠与逃避,能变成理解与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