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向善,开拓进取
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工匠精神
华夏子民,龙的传人
陶营少年,研学向前
在校长的寄语:择善书而读,择善人而交,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中,开启了同学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课堂在路上研学旅行。
在教官的带领下整齐列队,口号响亮,神采飞扬,激情满满的出发。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欢乐的车厢里和黄河相关的诗句不断……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多才多艺的同学们也用歌声表达着对黄河和对研学的热情,还有老师们的互动献唱,让车厢乐趣不断。 同学们了解了黄河的文化,了解了小浪底的工程,理解了我们的母亲河不仅孕育了中华文明,还哺育了中华儿女。
沿着黄河微缩景观,体验一日千里,明白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看小浪底水利枢纽,文能风景如画,武能大浪陶沙,树立少年梦想,为国为家。
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黄河意味着民族,黄河意味着腾飞,意味着母亲,研学小浪底使我们更加热爱她,更热爱党和中国。
孩子们经过一上午的参观,心中思绪翻涌……母亲河原来有这么多喜怒哀愁!没想到,黄河竟然穿过这么多省份!同学们用身体摆成黄河流域图的“几”字行,感慨人生几何,最是当下,唯惜今夕,不悔几夕。
黄河如巨龙,百折千回终归奔腾到海。鱼跃龙门,逆流而上,自强不息,永不放弃。大自然的“万类霜天竞自由”,华夏子民从中“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学习到的不仅仅是生存的知识和技能,还有“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
黄河岸边的午餐,餐前感恩的文化。很幸运,我们生活在和平又美好的中国,很庆幸,我们懂得感恩,带着感恩前行,去传承中华美德。
餐后走进三彩小镇,街道上、农家小院的屋脊上、门楼上,到处都是仿古三彩,仿佛走进了一座露天的唐三彩陈列馆。一个个作坊内,技师们忙碌着拉泥坯、描彩绘、上釉色、入窑烧制,有条不紊。
研学导师带领孩子们走入张家彩窑,进了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喷泉。喷泉中布满了各种各样的三彩制品,精美绝伦的唐三彩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震撼着孩子们的视觉,同时也引发了孩子们的思考。
“为什么叫唐三彩?”
“唐三彩是什么年代出现的?”
“唐三彩下面为什么有洞?”
“为什么有的唐三彩上面有一只苍蝇?”
“为什么唐三彩的马尾都是短的?“
研学导师为大家讲解唐三彩的特点,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也知道了问题的答案,在这里我们知道唐朝的马尾是扎起来的,也就是今天“马尾辫”的起源。
随着导师,进入彩窑里面参观收藏的珍贵藏品。近距离的了解唐三彩的文化,丝绸之路的历史。
同学们在这里仔细聆听,认真学习。在三彩作品中,追寻历史的足迹。唐三彩走出课本就在眼前,华丽再现,让人目不暇接。
除了欣赏和了解,我们的同学们还要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三彩作品,在专业讲师讲解下,同学们学习了如何给作品上釉,亲手给三彩上属于个人特色的釉。
唐三彩只有白,绿,红三种颜色的基础色,并且要经过1080°的高温烤制。釉色在高温烤制的过程中会产生流动。所以每一件唐三彩都是不可复制的。都是孤品。
“看,这是我做的唐三彩,漂亮吧。”
完成作品以后,老师们带领小朋友们进入地下玩了“寻宝游戏”。同学们认真的体验,开心极了。
看,摸,做,欣赏,体验,发现,探索唐三彩的奥秘。在旅行中学习,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寓教于乐。
观看、聆听、记录、思考、体验,五位一体,真真正正让同学们学到了知识。
一天的研学课程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返程,研学手册的问题大家都在整天的课程中收获了答案。通过精心的课程设计,让孩子主动学习,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这是行走课堂的意义。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之河,
精彩着我们的华夏文化。
唐三彩是我国艺术瑰宝,
需要我们后代学习传承。
未来,
我们中国的精彩文化必将影响全球。
我们中国的艺术瑰宝必将走向世界。
我们中国的少年精英必将光明万丈。
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工匠精神。
加油!陶营少年!加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