挚研宏微 | 2023年国内经济预测:负重前行之下,复苏将如何发力?

挚研宏微
创建于2023-01-11
阅读 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最近一段时间,各大机构纷纷出炉了对2023年宏观经济的展望,认为全球经济会出现衰退的声音占据了主流,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预测至少1/3的国家会陷入经济低迷状态。

当然,各国的情况会有所差别,比如经历了能源危机和制造业流出的欧洲衰退概率极大;长期面临人口老龄化和通缩问题的日本,出现强劲复苏的可能性很小;美国借助美元和科技企业的强势地位,经济韧性十足。

中国这边,202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23年定下了全力拼经济的基调,江浙广等经济大省更是在防疫政策刚放松的时候,就包机出海抢订单,但生产之外,大家更关注房地产、消费、就业、通胀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话题。

以下,便是挚研宏微关于2023年经济发展的几点猜想。


01消费有望复苏

对2023年的中国来说,最大的不同无疑是防疫政策的调整,出行、购物、旅游等方面的影响大为减少,有望带来消费场景的全面复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也明确指出,2023年要着力于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虽然2022年10月开始,航空、酒店、旅游等消费板块的股价就开始明显上涨,但这并不意味着实际消费也会如股价般迅速回升。首先要等中国度过第一波新冠感染高峰期(大概率在兔年春节之后)。

而且根据新加坡等国家的放开经验,中国还可能经历3个月左右的混乱期。混乱期中,生产条线上不时有工人因病缺席,医院超负荷收治病人,居民更会因为恐慌而减少外出,此时的消费需求仍然会被抑制。

等度过大规模感染带来的混乱期后,社会秩序和工作生活逐步回归正轨,居民的信心得到提振,2023年第二季度,消费才可能迎来真正强劲的反弹。

当然,在那之前中国许多地方政府就会出台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相关的措施了,比如北上广等地已经发放消费券和购物补贴,再叠加家电和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操作。这些措施将在短期内明显提振消费,因为根据券商预测,1元消费券大概能带来2-3倍的消费乘数。

其次,同样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不同消费场景的复苏速度也不一样。比如交通出行的需求更具有刚性,在取消了48小时核酸阴性等要求后,便能很快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餐饮行业的景气度提升也较快,餐饮龙头企业同店数据已恢复至2021年同期八成左右。


但是旅游、酒店、文娱等行业,需求端本就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即便防疫政策放开,预期收入、心态变化等因素都在限制着居民的相关需求。这些行业复苏情况如何,还需要之后假期的实际表现来验证。

这其实也隐喻着消费复苏的最大不确定性,即居民就业与收入问题。

02收入增长承压

2022年时,中国政府是将稳岗位、保就业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不过从结果上来看,考研考公依然是热潮,互联网大厂裁员屡见不鲜,部分已上市的制造业企业年报中职工人数减少了一半,甚至还诞生了“我国有2亿灵活就业人口”这个网络热梗。

更令人揪心的是,中国16-24岁城镇青年失业率一度达到19.9%的峰值,同时期欧美发达国家的青年失业率则在5%-8%之间。

青年人作为最有消费欲望的群体,如果一直处于失业状态或者可能会失业的焦虑心态中,其收入和购买力势必会下降,进而影响到内需的扩大。

其实不只是青年人,对处在失业风险上升期的全体中国人来讲,消费行为都变得更为谨慎,越来越多人开始奉行“少花钱、降负债、多储蓄”的生活原则。

最近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未再着重强调保就业等目标,有可能是因为有关部门认为,能成功拉动经济增长就能降低失业率,即凯恩斯说的“充分就业”。

只是从提升就业率到提高居民收入,这中间的道路并非笔直通畅。2022年时失业率有所上升,但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保持了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上半年该项数据为18463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同比增长3%。

经济增长(GDP增长)与居民收入提高之间也存在差距,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占GDP的44.81%。

中国居民每创造100元财富,自己能用于消费的只有44.81元,在主要国家中,这个比例是最低的。

相信大家也能在日常生活中直观地感受到,只靠工资等劳动报酬生活着压力很大,如果没有赶上资产增值(比如购入的房产和股票涨价),拥有财产性收入,即便是中产阶级花起钱来也要精打细算。

而疫情三年,居民收入分配间的差距加大,导致“消费升级”这个曾经火爆的概念也越来越不被人提起,现在大家更关注的是如何推进“共同富裕”。

改善收入分配情况,这可能是比充分就业更有利于扩大消费的事情,只是难度也更大。

03通胀保持温和

上面说到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增速时,都剔除了价格影响,事实上,通胀也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通胀和加息也可以说是2022年全球发达国家的关键词,欧美日韩等国家都曾试图用加息来缓解国内的高通胀,但是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大多时候通胀率都超过8%。

相比较而言,中国在2022年采取了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降低房贷和消费贷利率,全年通胀率维持在2%-3%的区间,食物和能源价格变化平稳,通胀情况远比欧美国家好。不过在居民消费支出中,居住和食品等刚性支出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

事实上,在推动核心通胀上行的因素中,房租的权重极大,而出行、餐饮等权重较低。中国目前的房地产正处于逆周期,房价和房贷利率都在下降,深圳等核心城市的房租甚至跌回了3、4年前的水平。

考虑到中国政府还在大力增加保障性租赁房的供给,2023年全国房租大涨的可能性很小,而出行、餐饮、教育、文娱等供不应求的可能性也很小,所以2023年防疫政策放松后,需求端增长大概率不会带来核心通胀上行。

而且中国的货币政策以稳健为一贯风格,近年来并未像欧美国家那样大搞量化宽松、开闸放水,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管控也愈发严格,这些因素都能抑制通胀上行。

总的来说,2023年中国的通胀很可能一直保持在温和区间,这也有利于增强居民的购买力、修复居民的消费信心,从而扩大内需。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缩小贫富差距,这才是以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长久增长的重要基石。

阅读 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