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回忆

青龙
创建于2023-01-11
阅读 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到了这个年岁,小时候的事情总会时不时浮现,那些人、那些事,一幕一幕犹在眼前,不胜感慨。

       插秧。记得从我能帮家里做事起,每到播种的忙碌季节,我总是要参与水稻插秧,因为我插秧的水平不错,秧苗插得正,也因此没少受表扬,心里很自得。为此叔叔家、大姑家、伟姨家......,都要我去帮助插秧,虽累的腰酸背痛,也乐此不疲。后来才知道,这活干的漂亮是事实,但是却也是有被忽悠的成分,其实田里的秧苗,你插的正与不正,照样茁壮成长,照样长出谷子,可是被忽悠的我哦,却很认真投入的干了不少弯腰的活,哪怕被太阳晒脱皮,被蚂蟥咬、蚊子叮,都还心甘情愿的去干,实诚人一个。对了,那时的记忆里,每年是种双季水稻,种早稻时,水田被耕牛犁了耙了后,很平整,过一夜,水田澄清,为了秧苗横竖整齐划一,先要拖格子,就是用木制的大格子,一个长手柄,有人在田里拖着划线,先纵后横,没有基准线,全凭拖格子的人自己掌控,我试过,自然拖的歪歪斜斜很难看,一下子就拖得没有一点信心,仓皇逃窜,但是我爸的格子却拖得很直,真不知道他是怎么练出来的,总之发现他全凭感觉就拖出很直的线,十字架插上秧苗,整齐笔直,煞是好看,似乎禾苗也很是满意,竞相茁壮成长。

       舞狮。记得是读初中的时候,我们永杉村檀树组搞了个舞狮队,有敲锣打鼓的,有几组舞狮的,有保障的,几乎每家都出了人参与其中,我那时年纪不大,但是积极参与其中,在春节前进行操练,大家热情高涨,有的学习锣鼓,有的舞狮,我是和小学同学合作舞狮,我舞狮头,他舞狮尾,因为乐在其中,又勤于练习,我们这对组合舞的效果最好,还有我们独创的动作,因此我们组总是负责重要的场合演出,我记得到我小学班主任家,就是我们组合表演的,也是实诚人,我们那次表演很卖力,也不知道老师知道不知道。春节后,似乎是从大年初二就开始了,天黑吃过晚饭后,大家集合,开始从本组挨家挨户舞狮庆新春,照例都是鞭炮迎送,基本上一个晚上就要把本组所有户都走到,一晚上下来,我们舞狮的组合都是大汗淋漓,但是却很兴奋。舞狮有其流程,到一户后,一般是在堂屋表演,披上舞狮袍,踩着锣鼓点,狮子从屋外进入堂屋后,先要拜六方,这个也有讲究,不能出现关门狮子,就是从拜天拜地到拜东南西北四方,走的路线不能出现圆圈,这是不吉利的,这个我们在练习的时候一再被交代,在表演的时候也有师傅在旁边看着把关,一旦出现路线不对,马上制止和引导。拜完六方后,就是一些表演性质的玩法了,每个玩法都会有专门的人进行礼赞,给主家说几句吉利讨喜的话后再把要表演的节目说出来,如“肥猪吃食”,这些节目用哪个也是根据每户的情况来定,如果这家相对富有,表演“肥猪吃食”就有点不依不饶的,因为这个节目狮子会去找主家要吃的,一般主家准备的是花生瓜子和糖果等,也有的放烟或者红包,这些东西用一个盘子端到狮子面前,狮子会做出吃的动作,然后把这些东西通过狮子袍下的组合递给专门收集的人,直到大家满意为止。主家也不会生气,只会高兴,因为是过年,图个吉利和开心,找你要“吃”的多,说明大家对你一年来收入和家庭富裕的认可。对于家庭条件相对困难的,舞狮的节目就相对简单,既要达到送新春祝福的目的,也不给主家带来太大压力,不会通过舞狮讨要什么东西,大家彼此心照不宣,也真是很人性化的。舞狮从晚上7点左右开始,一般要到12点左右才能结束,然后第二天去村里另外一个组,一直到村里所有的组所有的户都走到。我们村有9个组,有时别的村离我们村比较近的来往多的一些组也要去表演,因此基本上要到元宵节前才能结束,春节的舞狮才算完成。那是年少的我乐此不疲,记得有一年舞狮结束后将收获的东西分账,我作为舞狮主力被分配了2块2毛钱,好高兴,那是人生第一次劳动报酬。

       扎泥鳅。每到春耕时节,就是扎泥鳅最好的时候,春暖花开之时,雨水充足,准备种早稻,家乡的稻田被犁过耙过,用心的还用木板拖平,待到晚上,平整的田里,水逐渐被澄清,冬眠了一个冬天的泥鳅,被温度和翻耕搅醒,在带点闷热的夜晚,纷纷钻出泥里,到水面乘凉。我大姑父最喜欢扎泥鳅了,每到这个季节,已经准备好煤油灯、扎子和背篓,80年代条件简陋,手电筒太奢侈,煤油灯是用铁罐做的,罐子容量估计是1.5升左右,罐侧伸出三根小管,放入灯芯,罐子里装好煤油后盖上,三根小管点燃灯芯,就是很亮堂的煤油灯,铁罐用铁丝吊在一根较长的竹竿上,因此站在田埂边也可以照到田里很远的地方。扎子很奇特,一根长木棍,一头绑上很多铁针,铁针磨得很尖锐,密密整齐排列绑在木棍一头,像把梳子一样。带上竹制的背篓,工具齐全,就可以扎泥鳅了。我那时还小,只能跟着看热闹,有时是看我爸或者我叔扎泥鳅,但是更多的还是看大姑父干这活。夜晚的稻田水面上,泥鳅就安静地歇在那里一动不动,油灯照着也懒得游走,它不知道灾难已经来临,大姑父下手稳准狠,用扎子对着泥鳅的腰部扎下去,绝无逃脱的可能。我们也试过,毕竟水平差些,有时泥鳅逃脱了,大姑父一晚上能扎到好多泥鳅。忙到深夜,收工回家,泥鳅放水桶里养着,第二天新鲜的吃不完这么多,就把泥鳅破了烟熏干,可能营养没有新鲜的好,但是用辣椒爆炒,却是味道最美,自从离家求学,在外工作,已经好多年没有吃上这美味了!

       捡菌子。老家是大山区,林木繁多,山上长的多是枞树、杉树和茶子树,地面难以照到阳光,有各种耐阴的地衣覆盖,每到秋天掉落的枞树叶和杉树叶,都被村民扫回去当柴火用,这样的山林环境,最适合野菌生长。我们儿时经常要去山里捡枯枝扫落叶当柴火,顺便能从茶树和枞树底下、背阴的地衣上面捡到野菌,那些野菌的名字我们叫不出,但是基本上都能分辨哪些能吃哪些是有毒的,秋天的野菌个大,不易变质,捡回后洗净切片晒干,冬天炒肉放点野菌干,绝配。不过还是新鲜的野菌更好吃,每到下黄雨的时节,待雨过天晴,马上进山,运气好的话,有的地面上长满了好多野菌,个头不大,小心采摘回来,洗净后可熬汤可就肉小炒,极为鲜美,我至今难忘那味道,也导致我离开家乡后,对城里市场上买的菌类一点也不感兴趣,觉得那味道和老家的野菌相比天差地别。2012年,应大学同学邀请去了一趟西昌看卫星发射,车子进入那个凉山州地界,也是山区,看山上生长的植被,我立马对同行人说这里肯定长有野菌,果然被同学用宴请证实。同学很热情,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专门请我们一行人到一个农家乐吃饭,告诉我请我吃点特别的,还弄得有点神秘,同学说,多年未见,你千里迢迢过来,没什么好招待的,今天就请你吃野菌。我一看,餐桌中间一个大钵,里面熬着一整只鸡,围着大钵周边,放着好多碟洗净切好的野菌,我们一行人就着鸡汤,一碟一碟吃着新鲜野菌,确实鲜美,仿佛吃到多年前老家那样的野菌味道,同行的同事一家人也是吃的极爽,说是大饱口福。一直思念老家的野菌,但是总是没有机会能吃上,偶尔回去一趟,想到山上去捡野菌,已经不太可能了。农村已经普及液化气,不使用柴火,山里植被没有被砍伐和收割,在南方的气候里疯长,树木极为茂密,山里已经进不去人了,因此野菌生长的空间受限,就是有,人也无法到达,能吃到野菌在今天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看到家乡的山被林木覆盖,郁郁葱葱,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哪怕吃不上野菌,也是很欣慰的变化!

       红薯。安化地处雪峰山脉中段,田少地多,山区的田基本没有水利保障,更多靠老天照顾,生产的主食稻米产量有限,祖辈们为了不至于挨饿,甚至把整座山开垦出一垄一垄地耕种,地是黄土地,粘性强,非常适合种红薯,因此我的家乡盛产红薯,家家都在屋后地边有个薯窖,用来保存红薯,薯窖虽冬暖夏凉,但是保存新鲜红薯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勤劳的人们想出各种办法延长红薯的保存期,以免青黄不接时有粮食填饱肚子。一种是红薯丝。秋天红薯挖回来后洗净,用专门的红薯丝切割机把一个个红薯切成丝,摊开晒干即可多收藏一段时间。我那时在家里帮忙干过这活,左手往机器里放红薯,右手握住把手旋转刀片,一个个红薯即被切成大小一样的丝,记忆犹新的是我不小心左手添加红薯的时候,大拇指碰到正在转动的刀片,立马三片伤口鲜血淋漓,一块指甲盖也被切掉,至今伤疤仍在。各家煮饭时,视家里人口和大米的多少补充放入足量的红薯丝,就当主食了,老一辈的人经历过那个艰难年代,已经吃腻了红薯丝。我算是幸运,没感觉到吃饭的短缺,因此还挺喜欢吃红薯丝饭,但是现在没人做了,也就吃不到了。另一种是红薯粉。红薯洗净,一担一担挑到加工厂,磨成渣渣,再一担一担挑回来,家家户户都有个黄桶专门用来制作红薯粉,黄桶其实就是一个大木桶,至今也没弄清楚为什么叫黄桶,也许是那时木桶都抹了桐油看起来是黄色的缘故。在池塘边,用一个大纱布装满红薯渣,提到放了水的黄桶里,两个人各拿纱布一头扯动,让红薯渣在水里翻滚,不一会,红薯渣里的淀粉就全部到了黄桶的水里,感觉差不多了,把剩在纱布里的渣渣再按压出水后倒出来,再装入新的红薯渣继续操作,最后黄桶里都是红薯淀粉,纱布里剩下的渣渣也没有浪费,是喂猪的好饲料。装满水和淀粉的黄桶就在池塘边不动,放置两三天慢慢沉淀,待到沉淀好后,把黄桶里的水倒掉或者舀出,底下的就是白白的红薯粉了,我那时对用池塘水有些无奈,觉得不干净,也许是因为需要水量多的原因吧。最后的工序,就是要用铲子一块块铲起,放到竹制的晒垫里晒几天,晒干成粉末状再收集起来。红薯粉的收藏期就更长了,只要不受潮,放几年都可以。红薯粉就不是做主食了,而是一道菜。吃的时候拿些出来,锅里加适量的水,放入红薯粉,用锅铲不停搅动,直至红薯粉充分吸收水后,再沿锅边浇点油防止粘锅,待一面变色后翻过来,两边都变成黑灰色后即可出锅,放墩板上冷却后切成片,用辣椒、蒜苗和腊肉一起炒熟出锅,想想都流口水。还有一种是红薯粉丝。红薯粉丝这些年一直是我的最爱,其制作流程也更为复杂。如前述先把红薯制成红薯粉,等到打霜的时节来临,就可以制作红薯粉丝了。这活要好几个人相互配合才能干得了,待到入夜,家里屋前空地上,用泥砖砌个临时灶,上面放口大铁锅,铁锅里放入水,有人专门在灶前烧柴火让水沸腾。与此同时,有人把红薯粉和水充分搅合成糊状,这个红薯粉和水的比例是有讲究的,必须恰到好处,而且必须加入一些明矾以保证一定的粘性。制作红薯粉丝的师傅专门有个大勺,勺子钻了好多个孔,把搅合好的糊状红薯粉放入大勺,师傅站在大铁锅边,一只手拿着大勺伸到大铁锅上方,用另一只手背捶打糊状红薯粉,红薯粉受力后从大勺底下的孔里一根一根析出,掉入大铁锅的沸水中。每到一定长度和足够受热后,就有专人从大铁锅中捞出剪断变成丝状的红薯粉丝,这个也是技术活,捞出的粉丝要一般长度,马上要趁热度挂到备好的竹竿上。如此直至所有的红薯粉用完,竹竿上挂着一串串粉丝。第二天起床出来看,亮晶晶的红薯粉丝被霜冻成坚硬的一条条,太阳出来后逐渐化开变干,几天的霜冻和晾晒后,粉丝变得干脆即可收起,没有经历霜冻的劲道和口感就没法和经历了霜冻的比。知道粉丝要有霜冻才好吃,确实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其实冬天地里的萝卜白菜和青菜也是,经历过霜冻就好吃多了,也许是一个道理。吃的时候,就着鸡汤或者鱼汤,放入红薯粉丝煮熟,加点蒜苗或者香菜什么的,香气四溢,极为好吃。现在每年春节回家,家里知道我好这口,都会帮我储备一些,在家里做给我吃,临走还要给我带上好多。时代变迁,现在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办法制作红薯粉丝了,有好多机器去完成那累人繁琐的工序,也因此吃起来已经不是过去的味道。有些专门制作红薯粉丝的作坊,为了节约成本,往粉丝里添加了别的东西,更是变了味。妈妈知道我挑剔,也是四处去找买过去土法制作的或者是信得过的红薯粉丝,但是已经越来越难找。现在我也年纪来了,红薯粉丝虽然好吃,但是淀粉含量高,为控制血糖计,我也只能管住自己的嘴,尽量少吃。

阅读 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