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人生的秋天
我的回忆录标题:
1 参军报国,不负韶华
2 难忘军旅情——军部小车班
3 参与接待徐向前元师陪柬埔寨国家元首访问吉林市
4接待沈阳军区司令元李德生司令
5 赴“绥芬河”边防执行战备任务
7 落实毛主席11.24批示,全军进行野营拉练
8 执行中央军委命令,全军调防徐州
9 -随军王育智副政委去北京,成都参加老军长治丧活动
10 参与接待罗瑞卿大将,及总参、济南军区、南京军区首长、山东、江苏两省主要领导
11 第二次调防,从徐州调潍坊
12 难忘的军校生活
13 参加军机关整党试点
14 调军坦克团工作
15 调回军机关工作,随军首长下138师,组织参战前的训练及准备工作
16 军组织137、136师实兵演习,参加后勤导调工作
17 去京送军史,经历“百万裁军”
18 调67军136师工作
19 转业回辽宁锦州
20 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26年的军旅生涯,在我参与接待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有共和国元帅、有开国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在接待的外宾当中有国家元首,都给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如共和国元帅徐向前,70岁高龄 搞搞的个子,身姿挺拔、和蔼可亲,不失元帅风度。罗瑞卿大将军虽然残疾行动不便,坐在轮椅上,可两眼炯炯有神,运筹帷幄,廖汉生将军总是那么神情自若、谈笑风生、诙谐幽默,这些老革命家、军事家真是太有风度了,太有风采了。西哈努克亲王那时还很年轻,是个多才多艺的王子,在吉林下榻的宾馆弹起了钢琴,在外参观时,看到好的风景时,抢过工作人员的相机亲自拍照,他们的神采和风度至今难忘。
有一种地方叫军营,有一种人叫军人,入伍前向往、入伍后喜欢你、转业后思念你,因为你已融化在我们老一辈革命者的血液里。(未完...敬请期待我的回忆录)
我认识的刘大哥。
1993年10月,我转业回到辽宁省锦州市交通部门工作,因为业务上的关系,认识了刘成金大哥。那天我们单位要印一批不干胶的贴片,我跑了几个不干胶厂家都没谈拢,很快我又赶到了天龙不干胶厂,接待我的就是刘成金经理。初次见面,两手紧紧相握,双眼对视,都在相互打量对方。他中等身材,戴着近视眼镜,透着精明和干练,我们没有马上谈业务,却拉起了家常。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点,都穿着不戴领章。不带肩章的马裤、军服,就不用说了,我们都是军人。
交谈后得知我们都是刚刚转业后到地方工作的,很快我们的心贴近了,越说越多,有说不完的话。相谈甚欢,已经到了中午了,刘大哥又打电话约了几个战友,一定要小聚一把。我也没客气,匆匆忙忙的谈了一下业务,当然那是十分顺畅,从此,我和刘大哥结下了深厚的情意,这种情意延续至今。刘大哥也是1968年入伍的。和我是同年兵,比我大一岁,黑龙江双城人。当过部队放映员,他很喜欢这个行业,在他工作的办公室里,还摆放着电影放映机和电影拷片我常去他那儿,有时我们也摆弄一下放映设备,将办公室的墙面当银幕,放一下电影。1996年的一天,刘大哥找来了几位老战友相聚,席间,刘大哥举杯说:“今天和大家商量一件事儿,我想成立一支老兵义务电影放映队”,大家一拍即合,一致同意。就这样,这支队伍就正式成立了,共八名队员,刘大哥为队长,张显龙同志为副队长,这些队员来自于公安干警、国安局干警、国税局、交通局等。
我们做了队旗,统一了队服,进行了分工,并约法四章,既不怕吃苦受累,不怕上山下乡,不吃群众一餐一饭不拿群众一分钱报酬,哪里需要就将电影放到哪里,还提出了一个口号儿。用电影传播文明,让社会新风!
让社会新风气进入千家万户,从此我们走上了我们自己所选择的艰辛的奉献道路
这支队伍成立至今,坚持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个人休息时间,深入偏僻山村及社区、企业、部队、学校,义务放映电影,足迹遍及辽西大地。为丰富锦州的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锦州地区的三个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受到了群众的广泛欢迎,得到了各级党委的充分肯定,也获得了许多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