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
1901年,第1届ABC锦标赛(即后来的USBC公开赛)在芝加哥举行,有41支五人球队参加了比赛。该赛事至今仍在举办,2022年有超过5万人参加比赛,是世界上参赛人数最多的保龄球赛事。( 图中是早期的ABC锦标赛 ——1905年,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
1903年,伊利诺伊州芝加哥的佩弗发明了一种保龄球差点记分法(Handicap),使得不同水平的保龄球手同场竞技时,可以获得相同的获胜机会。这个记分方法目前在俱乐部联赛和业余赛事中被广泛地使用。
1905年,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的威廉•维特勒发明了橡胶鸭子瓶保龄球,并在加拿大魁北克流行开来。
ABC最初用的的保龄球是由加勒比海地区的一种硬木——铁梨木——制成的,1905年亚邦尼(Ebonite)公司发明了硬橡胶保龄球,以及1909年宾士域公司发明的矿物橡胶球球,最终取代了木制球。哥伦比亚(Golumbia)工业公司成立于1960年,是第一家在保龄球中成功使用聚酯树脂(俗称“塑料球”)的制造商。1980年,亚邦尼推出了聚氨酯材料作为外壳的保龄球。
1908年,现存的最古老的保龄球馆在威斯康辛州密尔沃基市的霍尔豪斯小酒馆地下室开业,现在里面仍保存了美国最老的经过认证的球道。
1909年,欧洲第一个十瓶保龄球馆在瑞典建成,但直到二战后,这项运动才在欧洲其他地区流行开来。与此同时,因为二战期间在美国军事基地安装了数百条保龄球道后,英国开始流行十瓶保龄球。
1913年,《保龄球手杂志》月刊在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创办,并持续出版至今。
1916年末,女子国际保龄球协会(最初是女子全国保龄球协会)WIBC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成立,2005年并入美国保龄球协会(USBC)
相邻的两条球道分别摆放了鸭子瓶和十瓶。可以看到鸭子瓶的球没有手指孔,而当时的十瓶保龄球除了拇指孔外,只有一个手指孔(照片约1919年)。
1920-1933年,美国发布的禁令迫使保龄球馆与酒馆分离,从而把保龄球变成了适合家庭参与的运动,并鼓励女性保龄球手参与这项运动。
1921年10月2日,一年一度的彼得森保龄球公开赛(又称“皮特”)首届比赛在伊利诺伊州芝加哥举行,成为奖金最高的保龄球业余赛事。1998年,该项赛事由AMF公司接管。
1926年,美国、瑞典、德国、荷兰和芬兰联合成立了国际保龄球协会(IBA),到1936年举办了四届世界锦标赛。
1934年3月21日,四名保龄球记者在伊利诺伊州皮奥里亚成立了全国保龄球作家协会;1953年更名为美国保龄球作家协会。
1939年8月,全国黑人保龄球协会在密歇根州底特律成立,1944年该协会去除了“黑人”的名称,并向所有种族的人开放会员资格。它在2007年达到了3万名会员的规模。
1942年,美国保龄球业主协会(BPAA)举办了第一届BPAA全明星赛,这项赛事于1971年更名为美国公开赛,成为了四大职业赛事之一。
1948年4月18日,职业女性保龄球作家协会(PWBW)在德克萨斯州达拉斯成立,1975年开始招收男性。2007年1月1日,该协会与美国保龄球作家协会合并。
1950年,在1947年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合并后,民权团体进行了广泛游说,ABC向非裔美国人和其他少数族裔开放了会员资格。第二年,WIBC也采取了类似措施。
大约从20世纪50年代,十瓶保龄球的黄金时代开始了,职业保龄球手的薪水与棒球、美式橄榄球和冰球球运动员相当;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
1951年,第一届ABC大师赛举行,2000年该项赛事成为职业保龄球四大赛事之一。
1952年,国际保龄球联合会(FIQ)在德国汉堡成立,负责协调九瓶和十瓶保龄球的国际业余比赛。1954年,第一届FIQ世界保龄球锦标赛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1979年,国际奥委会承认它为保龄球的官方世界管理机构。2014年更名为世界保龄球(WB),2020年起称为IBF(国际保龄球联合会)。
1952年,纽约布鲁克林的美国机械铸造厂(AMF)开始销售自动置瓶机。这个设备使得保龄球不再需要人工摆瓶,这使得保龄球运动得以迅速普及,并使20世纪50年代成为“保龄球运动的十年“。
1954年,史蒂夫•纳吉(Steve Nagy,1913-1966)成为第一个在NBC-TV的“冠军保龄球”电视节目中打出完美300分的人。职业保龄球协会(PBA)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体育精神奖。
1958年,职业保龄球协会(PBA)在俄亥俄州阿克伦市成立,由33位著名的保龄球运动员(包括唐·卡特、迪克·韦伯、迪克·胡佛、巴兹·法齐奥、比利·韦鲁、卡门·萨尔维诺和格伦·阿里森)在听取体育经纪人埃迪·埃利亚斯的演讲后成立。PBA现在有来自全球14个国家的约4300名会员。1975年,厄尔·安东尼成为第一个年收入10万美元的PBA球员,1982年第一个总收入达到100万美元的PBA球员。2000年,PBA被微软前高管收购,后者将PBA总部迁至华盛顿州西雅图。2019年,博莱罗(Bowlero)公司将PBA收购。
1960年11月28日,唐·卡特在田纳西州孟菲斯赢得了第一届PBA锦标赛。2002年,它被更名为PBA世界锦标赛,冠军奖杯被命名为厄尔·安东尼杯。
1960年,职业女子保龄球协会(PWBA)成立,成为第一个职业女子保龄球协会;它于2003年停摆。2015年,在USBC的支持下,PWBA恢复了赛事的运营。
1960年,国家保龄球联盟(NBL)成立,与PBA展开了竞争。它吸引了比利·韦鲁和巴兹·法齐奥等大牌球员,但未能签下顶级球星唐•卡特。该联盟未能获得电视合同,导致其在1962年首次赛事后就解散了。
1962年1月27日,美国广播公司电视台(ABC Television)播出了第一个周六下午的PBA巡回赛节目,即在纽约奥尔巴尼的红木球馆举行的帝国州公开赛,开始了美国广播公司与PBA的合作关系。合作一直持续到1997年,直到有线电视推动了体育赛事观看选择的爆发性增加,导致了保龄球收视率的下降。
1962年,第一届PBA冠中冠锦标赛举行;它于1965年成为PBA的年度赛事,1965年至1993年由费尔斯通轮胎赞助。
1962年,理查德·卡尔森在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成立了美国轮椅保龄球协会(AWBA)。
1963年11月3日至10日,来自19个国家的132名男子和45名女子(首次设立女子项目)参加了在墨西哥墨西哥城举行的第五届FIQ世界保龄球锦标赛。美国队在该项赛事首次亮相,获得了八枚金牌中的七枚。
1963年11月25日,《体育画报》发表了一篇文章《一个叫史密斯的家伙正在致富》,揭示了PBA明星比其他职业体育明星赚得更多,因为“有超过100万美元的奖金可供分配,美国顶级职业保龄球手正在赚大钱。”然而,这种情况是很短暂的,因为尽管美国保龄球道的数量从1957年的六万五千条激增到1962年的十六万条,但美国保龄业的增长在1963年开始受阻。好在,保龄球在欧洲和日本的繁荣弥补了这一点,这使得10瓶保龄球成为一项国际运动。
1964年,“保龄球先生”唐·卡特成为第一位签下100万美元代言合同的运动员:与亚邦尼国际签订了一份多年合同(图中人物——唐·卡特,1926-2012)。
1965年,FIQ举办了AMF保龄球世界杯比赛。
1967年1月27日,日本职业保龄球协会(JPBA)在日本东京成立。
1971年,BPAA全明星赛更名为BPAA美国公开赛,并正式成为PBA的主要比赛之一。
1978年,美国黑人保龄球协会先驱艾尔默•里德(1903–1983)成为第一位入选ABC名人堂的非裔美国人。
1979年12月16日,威利·威利斯在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举行的宾士域国民职业锦标赛中获胜,成为第一位非裔PBA赛事冠军(非常规赛事)。1980年,他成为参加PBA赛事的第一位非裔球员(费尔斯通冠军赛),获得第13名。
1982年2月27日,厄尔·安东尼赢得了托莱多信托PBA全国锦标赛,成为第一位职业生涯收入达到100万美元的保龄球运动员。(图中人物——厄尔•安东尼1938-2001)
1982年,美国青少年保龄球联盟由美国青少年保龄球大会、青少年保龄球协会以及ABC和WIBC的大学分部合并而成。 1982年,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的英联邦运动会增设了女子保龄球项目。
1982年7月1日,前PBA职业选手格伦·艾里森打出了第一个900分(连续三局300分满分),并将成绩提交给ABC申请认证和奖励。然而,ABC以球道条件不符合规定为由拒绝了认证。
1986年11月22日,乔治·布兰哈姆三世(1962年出生)在伊利诺伊州芝加哥的纪念宾士域世界公开赛上成为第一位赢得PBA正式巡回赛冠军的非裔球员。
1988年9月18日,在韩国首尔举行的1988年夏季奥运会上,十瓶保龄球作为表演项目首次出现在奥运会上。
1991年8月2日,在古巴哈瓦那,保龄球在1991年泛美运动会上首次成为国际奖牌级别的运动项目,并持续至今。
在1992-1993赛季,ABC推出了树脂保龄球(俗称“反应球”),使得打出300分满分局得次数增加了20%。
1995年,第一届ESPY年度最佳保龄球员奖颁发。
1995年,国家保龄球馆在内华达州里诺落成开业,被称为是十瓶保龄球运动的“泰姬陵”。
1997年2月2日,杰瑞米·索南菲尔德(1975年出生)在内布拉斯加州林肯的太阳谷球馆打出了第一个官方认可的900分,即连续三局300分满分,,被称为“900分先生”。
1998年,首届世界十瓶保龄球大师赛在英国举行。
2000年,首届韦伯杯赛举行,赛事以迪克·韦伯命名,相当于高尔夫的莱德杯,美国队与欧洲队在为期3天的比赛中争夺赛事奖杯。(图中人物——迪克•韦伯1929-2005)
21世纪
2004年3月31日,米西•贝林德(后随夫姓帕金)成为第一位女性PBA成员。2003年PWBA解散后,PBA向女性开放了会员资格。一年后,丽兹·约翰逊成为第一位参加PBA巡回赛电视转播最后一轮比赛的女性。 2004年,为来自欧洲、亚洲和美国的业余和职业保龄球运动员设立了宾士域欧洲挑战赛。
2010年1月24日,凯莉·库里克成为第一位赢得PBA赛事冠军的女性,也是第一位获得PBA全国巡回赛冠军的女性。(图中人物——凯莉•库里克, 1977- )
2012年11月,在球馆的俱乐部联赛收入占比从80%下降到20%后,弗吉尼亚州里士满的保龄球馆连锁企业AMF第二次申请破产(2001年曾申请过),2013年AMF与来自纽约的高端保龄球馆运营商博尔莫(Bowlmor)合并,试图扭俱乐部联赛的局面,合并重组后成为博莱罗(Bowlero)公司,并收购了宾士域公司的保龄球馆业务。该公司从2013年的276家球馆增长到2015年的315家。2019年博莱罗又收购了PBA,并于2021年在纽交所上市(股票代码:BOWL)。 2013年,PBA成立了俱乐部联赛,联赛由八支五人制球队组成,每年进行一次选秀。
2015年,职业女子保龄球协会(PWBA)在中断12年后重新成立。
中国的保龄球运动
二十世纪初,保龄球运动开始传入中国。其后,在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建有少量的保龄球道。
1925年,上海、天津、北京等大城市率先建立起人工球场,当时的球场靠人工拣球和摆瓶,还没有机械设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上海、天津等仍旧保留了部分保龄球道。
1960年在中国台湾出现了第一家全自动球道的保龄球馆。其后陆续建立了多家保龄球馆,形成了第一股保龄球运动热潮。由于1973年的石油危机的影响,市面百业萧条,大部分球馆倒闭了,剩下的几家球馆也是惨淡经营。
1981年,上海锦江饭店建成了6条全动保龄球道,成为中国大陆的首创。
1984年,国家体委将10瓶制保龄球列为中国正式开展的体育项目。
1985年5月26日,中国保龄球协会成立,并随后代表中国加入亚洲和国际保龄球组织。
1988年台湾保龄球馆业主引入了电脑记分系统,并将多种娱乐设施(桌球,电玩和投币KTV等)和餐饮引入球馆经营范围,让顾客有更多的选择。这一复合式的经营观念,立即风靡了台湾全省。
1991年,来自中华台北的球手马英杰,以其自创的“飞碟球”打法,在第12届FIQ世锦赛中获得了男子个人和全能冠军。适逢台湾的经济正在起飞,这也因此带动了保龄球运动在台湾的再度兴起,成为广受喜爱的休闲运动。
1998年曼谷亚运会上,中华台北参赛的选手获得了6金2银3铜的最佳成绩。此时台湾的保龄球发展已达巅峰,球馆超过600家,球道数量接近2万条,球道密度高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台湾的经济景气度下降,以及亚洲和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打球的人潮不复盛况,球馆经营困难,纷纷结束营业,或者转移到大陆经营。
2003年,我国女球手杨穗玲在世锦赛女子精英赛中,为中国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
2016年,我国男球手王鸿波在世界杯男子个人赛中夺得冠军,为中国男子世界冠军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