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燕梅花❀寻梦路上❤03

小鹿
创建于2023-01-08
阅读 4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学习简报

【第三期  2022年12月8日】

一、文美  景美  情美

      本周,我们学习了部编版五年级课文《四季之美》,这是一篇优秀散文文学作品,作者清少纳言以她独特的视角、细腻的表达为我们呈现了四季的独特韵味之美。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作者对自然、对生命、对生活的的热爱。

        大家热情高涨,小宇宙燃烧,一篇篇小作文就这样诞生啦。


    艳:

    四季之美美如画

        人们常说唐诗如画,而吴老师把这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教成了一幅画,引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让学生看到作者笔下的四季不仅是画,还是一幅会动的画。学习之余,有如下收获:

       一、发现独特,朗读中发现美

       吴老师,从梳通文本开始,让学生从直观上发现本文用词的特别之处一一巧用叠词。以“微微的红晕”作为切入点,通过朗读感受到叠词有加深程度的表达效果,“浓的更浓,淡的更淡,快的更快,慢的……”用这样浅显易懂的评价语让学生听得明白,读得到位。吴老师每一小节,请一名同学朗读, 在朗读中及时评价鼓励,处处感受散文语言的魅力,为后文品读重点段落蓄势,学生读完全文不仅读懂了内容,还读出了文章结构。

       二、板块重组,体验中感受美

      “怎么读出文字的画面”应该是本节课吴老师着重想解答的问题,根据这一目的,吴老师重组了课文的结构,首先和学生品读了“秋天最美是黄昏”这自然段。吴老师在出示学习方法时,用王维的代表作《山居秋暝》引出诗中有画,引出“顺着文字想完整”“关注动态描写”的方法,用具体的方法把文字想象成会动的画面,进而走进秋天的黄昏。

       品读第三自然段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吴老师先让学生找出景物:夕阳、西山、归鸦、大雁等,再关注如何动,体会归鸦和大雁飞行的不同形态,提供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老师适时完成黑板上简笔画的板书,课件上不同的背景呈现,为学生勾勒了一幅以夕阳远山为背景,高空雁鸦为主体,树木虫鸣为近景的丰富画面。

       三、注重关联,探究中升华美

    吴老师做到了两个关联,第一个是文本的关联,其次是关于作者的关联。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吴老师将本单元的21课《古诗三首》及日积月累中《渔歌子》和本文进行了关联,注重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围绕主题,紧扣语文要素。阅读高年级的文学作品,对于作者的生活背景一定要有所了解,因此吴老师介绍了作者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到清少纳言从小熟读唐诗,受唐文化的影响,因此才写出了与王维相似的意境,这就是文化的相融共生,是不同时代文字留下来的永恒之美。

       作者笔下的四季,不也是我们经历的四季吗,我们可曾在闲逸时发现她的美,欣赏她的美?其实一切的景美都源于对生活的那份热爱,有了这份热爱,再普通的日子也能过得熠熠生辉!

     

     

梅:

四季之美     人生之美

       12月7日晚,聆听了吴敏老师执教的《四季之美》。《四季之美》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一年四季,时光流转,四季之美,各美其美。

       一、四季之美,美在画面。

      唐朝诗人常建说“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要想真正领略一年四季独特的美,就必须透过文字,想象画面,把画面说完整。教学中,吴老师通过顺着文字想画面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去阅读,于是静默的文字逐渐变得鲜活起来,一行行文字变成了一幅幅画面,让学生形象的感知了四季之美。

       二、四季之美,美在韵味。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如何让学生体会其美感,体会其文化的韵味,教者勾连中外,发现作者清少纳言是日本著名的女作家,被誉为“日本散文的鼻祖”,她少时曾受中国诗人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影响,原来文化的独特韵味不分国界!孩子们在如诗的语言中浸染,在如画的文字中行走,逐渐品味出四季的文化韵味。

       三、四季之美,美在朗读。

       美的课文,更应用美的声音来体现。整节课中,吴老师极富耐心,一次次地指导学生朗读,“一点儿,一点儿,你慢一点读”,“在生活中,你什么时候闲逸呢?”在获得情感经验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入情入境的朗读,有理解的朗读,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孩子们读出了画面,读出了理解,读出了心情,读出了韵味,不仅积累了语言,还培养了他们的语感。

       四、四季之美,美在心情。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无声胜有声”。如此优美的课文,正是作者闲适悠然心境的体现,教者在教学过程中,时时不忘提醒孩子们注意那些表示心情的词,让孩子们体会拥有好的心情就能拥有美好的生活。这也落实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让孩子们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会生活。    

    


个人建议:

        一、整体建构。

      四季之美,美美与共。四个季节虽有不同,但却构成了一幅自然生动的画面,教学时不能支离破碎的去分析,而应整体建构,抓住一个“美”字,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哪儿美,作者是如何展现美的?这样学生就会有整体的美感,整幅画面就会展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让他们获得美的享受。

        二、语言运用。

       课标指出,语文的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四方面是一个整体,同时又相互促进。而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应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的过程中得以实现,教者在课堂上带领学生领略秋季之美后,如果让学生用动态描写的方法进行语言实践,如此,孩子们便有了属于自己的秋季之美,就会形成“得意得言,言意共生”的美好境界。

        日夜流转,四季轮回,让我们携一缕春风,捧一抹骄阳,拾一枚红叶,掬一捧雪花,走过人生的四季,品茗人生之美!

     


    菲:

       吴老师在整节课中呈现出自然优雅的教学韵味,她的语言如春风般沁人心脾,她的姿态如夏荷般清新脱俗,她的板书如秋叶般潇洒自如,她的拓展如冬雪般润物无声……纵观整节课,吴老师紧紧抓住“读”展开教学:

        一、通读课文,抓关键词句

       吴老师在整体感知的部分,采用多种方式,如指名读、齐读、一人一句轮读等,让学生在多次的朗读中自然而然消化多音字“红晕”的“晕”,再联系文本,引导孩子关注生活现象,如结合自己经历感悟“闲适”,进而提醒学生关注叠词的巧妙运用和表示心情的词,为下面的教学奠定情感基调。

       二、精读片段,悟学习方法

       在引导学生抓住每段中心句概括文章的同时,指导学生读出文字描绘的画面,并结合微课,以动画、主角对话的方式,呈现文本阅读的方法是顺着文字想完整,并且关注文中的动态描写。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吴老师就抓住这两个方面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第三个部分:秋天的黄昏。在学生想象画面时,还实时进行拓展:“你看到的画面是一样的吗?哪些词跳出来让你看到了画面的不一样?”学生在老师一步步的引领下,体会匆匆归鸭对家的眷恋和比翼而飞的大雁的情谊。在对文本的深入挖掘之后,吴老师还由浅入深地让学生去关注画面的背景,由最美的夕阳到夜幕降临的安静,学生在一次次的配乐朗读中感受文字给我们呈现的和谐、美好和心旷神怡。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把这样一幅美好的画面记在了心里,当堂完成了背诵文本的任务。

        三、对比阅读,品诗人情怀

       有了方法的指导以及前面第三段的师生共读,学生能够将春天、夏天甚至是冬天独特的情感体验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几个自然段看似品读的时间很短,其实也正是由于吴老师在之前方法的指导和实践,学生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语文学习技能,并且在课堂上得到一个很好的反馈。在课堂最后的拓展环节,老师将王维的《山居秋暝》和清少纳言的这篇课文进行对比阅读,从而挖掘文化相融、文化无国界、文人相惜的价值导向,在整个过程当中,有学生借助自己收集整理的相关背景资料进行评析,这正是体现新课标当中对高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资料,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

        整节课,作者的文字是优美的,老师的教学是柔美的,学生的参与是醇美的!


     

    华:

     这篇散文属于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味;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

        一、关注总起句,感知四季之美

       春天最美是黎明;夏天最美是夜晚;秋天最美是黄昏;冬天最美是早晨。吴老师引导学生读好叠词与表心情的词语基础上,如“一点儿一点儿”、“红紫红紫”、“蒙蒙细雨”、“翩翩飞舞”、“急急匆匆” 、“心旷神怡”等,初步了解这篇散文的基本特点,通过指读和轮读的方式整体感知了四季之美。

       二 、搭建学法扶梯,体会动态之美

       本单元的内容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单元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整体感知四季之美的基础上,吴老师问:写景的文章紧紧这样读够吗?一个问句,领着孩子回顾了王维代表作《山居秋暝》的学法:顺着文字想完整,关注动态描写。在此基础上,吴老师带着孩子品读秋天最美是黄昏这段文字,首先联想文字背后的画面,夕阳斜照西山,点点归鸭,成群结队的大雁,风声虫鸣,孩子们脑中涌现一幅幅画面;接着吴老师引导孩子们关注动态描写:归鸭一飞,动了;大雁一飞,动了;夕阳一沉,动了,风儿一吹,芳草动了。

        至此,完成了由画面到动态描写的感悟,原本以为吴老师完成了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惊喜的是,吴老师又问:同样飞的背后,有着怎样不同的动态和情谊?这一问旨在引导孩子们关注动态描写的微妙不同:点点归鸦与成群结队的大雁,点面结合,对比动态美;急急匆匆与比翼而飞,一个是对家和亲人的眷恋与牵挂;一个是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温暖情谊。不知不觉中,孩子们通过联想想象,感受了散文文学语言和“秋天最美是黄昏”的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的同时,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扎实有效。

        接着孩子们在老师带来的淡淡的温暖红的背景和动情的音乐中,朗读感悟,人景合一,和谐美好,心旷神怡。不仅如此,吴老师又为日积月累中《渔歌子》的学习做铺垫,向孩子传达了单元整体意识。

        三、关联作者背景,树立文化自信

       在感悟优美清新的文字后,吴老师借学生搜资料的方法出示清少纳言的出生背景,日本贵族,自幼熟读唐诗,深受中国唐诗文化影响,当吴老师说,文化,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相融共生的。

      我内心更多的想法是:如此美文,是受中国唐诗文化影响,可见作者是学习借鉴了我国文明优秀成果,中华传统文化历经时代经久不衰,这是中华文化有生命力的最好体现。我想如果吴老师适时点出一句,更能树立孩子们的文化自信。


二、故乡  老屋  童年 


02:01

02:01

02:01

02:01



三、练字  练心   练意


四、运动  健康  快乐

       

       天气渐冷,疫情肆起,小伙伴和家人们纷纷中招,咱们的学习生活暂停啦,期待下一次的进步与提升。

阅读 4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