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游记之二——耶路撒冷

吴平
创建于2018-11-05
阅读 11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对犹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来说,耶路撒冷老城都是他们的圣城。对我们来说,耶路撒冷是一个人类文明的交汇点。探访耶路撒冷,是我一个长久的愿望。今天我们终于到了耶路撒冷。我们从粪厂门进入,就看见圣殿山了。

圣殿山(Temple Mount)是以色列人的称呼。传说犹太人祖先亚伯拉罕在此领受上帝旨意、祭献儿子。公元前973年,以色列王国第二任国王所罗门在耶路撒冷建立了第一座圣殿来放置约柜,约柜中存放着摩西十诫的原件。公元前586年,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摧毁了第一座圣殿并毁掉了约柜,并将犹太人流放到巴比伦。50年后,波斯帝国的居鲁士二世允许他们返回故土。公元前516年,第二座圣殿建成。公元前37年,在大希律王的命令下,新的、规模大得多的第二圣殿取而代之。公元70年,罗马人镇压犹太人起义,摧毁了耶路撒冷和第二圣殿,只留下了圣殿的外墙,即今天的哭墙。

伊斯兰教信徒称圣殿山为崇高圣所(Al-Haram ash-Sharif)。公元628年,阿拉伯帝国夺取了耶路撒冷,在犹太教圣殿遗址的北段建起了这座岩石清真寺(Dome of the Rock)。岩石清真寺是圣殿山皇冠上的明珠,是耶路撒冷永恒的象征。岩石清真寺的中央有一块大石头,这对穆斯林和犹太教信徒来说都是神圣的。根据犹太人的传统,正是在这块石头上,亚伯拉罕准备祭祀他的儿子。伊斯兰传统认为,先知穆罕默德正是踏着这块石头登上天堂接受真主的启示。

阿克萨清真寺(Al-Aqsa Mosque)。阿克萨清真寺位于岩石清真寺的南面。阿克萨意味着“最遥远的清真寺”,与穆罕默德来到天堂接受安拉启示这段经历有关。岩石清真寺更多地是作为圣地,而阿克萨清真寺是一座还在使用的清真寺,可容纳5000名朝拜者。

圣殿山小景。

圣殿山小景。

悠闲自得的安保人员和轻松愉快的阿拉伯妇女。

位于圣殿山的博物馆以及陈列在室外的圣殿时期的遗迹。

哭墙(犹太人叫做西墙Western Wall),在2000年前建造时,这个犹太人最神圣的地点只是支撑圣殿山外围部分的一个挡土墙,那里曾是第二圣殿的所在地。

公元70年圣殿遭到破坏,犹太人被流放。当犹太人返回时,他们会来这里哀悼,痛惜圣殿的毁灭,这就是为什么这里又被称作哭墙——一个犹太人往往很避讳的名字。

现在的哭墙前面是一个宽大的广场。它分为两个区域,南边一小部分是女性区,北边大部分是男性区。

在这里,身着黑色服装的正统派犹太人和一般服装的普通犹太人虔诚地做着祷告。有的站着,有的坐着。有的捧着一本圣经,有的拿着一张纸片。口中念念有词,还不停地点着头。有的还扶着墙哭泣。他们的真诚真是令人感动。

走近观看,可以看见石缝之间塞着许多的纸团。一些犹太人相信,把祈祷和请愿书塞进石缝比其他做法更有机会获到回应。据说有一个男子在哭墙做祷告时,发现了一个信封,里面有500多张100万美元的支票。当然,献给上帝的东西是不能乱拿的。

我也在哭墙前装模做样地读起了希伯来圣经。

团队在哭墙前的留念。我们团队对这里情有独钟,在耶路撒冷的三天里,我们来了三次。第一次是上午,正值中午,摄影爱好者认为光线不好。第二天下午又急匆匆赶来,结果太阳已经西下,扫兴而归。第三天午后再来,午后的太阳把西墙照亮了,但也把人影留在了照片里。旅游就是这样,好的照片可遇不可求。

哭墙广场外围急匆匆走过的保安人员。

锡安门,墙上满是1967年“六日战争”时留下的弹孔。

老城里的亚美尼亚区。

圣母安睡堂(Tomb of the Virgin Mary),这座教堂建于1910年,属于德国罗马天主教堂。主祭坛上方是金色的拜占庭式的马赛克镶嵌画“圣母携子图”。教堂四周有精美的马赛克画。 这里是圣母玛利亚传统意义上的家和离世之地。可惜地下层关闭了,没有看到 用象牙雕成的圣母玛利亚的雕像。

马克楼,最后的晚餐厅(Room of the Last Supper)这里是基督教世界最神圣的地方之一,据说当年耶稣就是坐在那里和门徒们共进晚餐的。

上图是代表耶稣的铜制橄榄树。

下图是地下层的大卫墓,但是大卫墓已无从考证。

大卫城(City of David)、大卫塔博物馆(Tower of David Museum)。大卫城是耶路撒冷最古老的一部分,它曾经是迦南人的一个定居点,后来被大卫攻占。曾经被用作大希律王的宫殿。现在是大卫塔博物馆。在这里可以居高临下,俯瞰整个旧城。

在大卫城的城堡上俯瞰耶路撒冷老城。

为了探寻耶稣诞生的地方,我们前往伯利恒(Bethlehem)。位于约旦河西岸的伯利恒属于巴勒斯坦控制区,在以色列与伯利恒之间有高高的隔离墙,还有一些军事设施和检查站。我们持有中国护照可以进入巴勒斯坦控制区。

伯利恒街景,可以看到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法塔赫)的前领导人阿拉法特和现领导人阿巴斯的照片。

伯利恒主诞教堂(Church of the Nativity),主诞教堂没有争议地被认为是耶稣的诞生地。公元326年由君士坦丁大帝下令修建。最近教堂又在进行一次重大修复。

教堂很宏大,但是其正门却很小,人要弯下腰才能进去。这扇门修建于奥斯曼帝国时代,名叫“谦卑之门”(Door of Humility)。起初,入口的门比现在大得多,后来被越改越小。

进入教堂后,看到长长的队伍,在教堂里绕了又绕。这是为了排队瞻仰耶稣诞生地。我们也加入了排队的行列,一直排了一个半小时。这是一座希腊东正教教堂,非常富丽堂皇。

教堂中殿的新地板下面是君士坦丁大帝最初在4世纪铺设的马赛克地板,现在还保留了一部分。

教堂中殿的圆柱也许是原建筑仅存的痕迹,一些圆柱上的圣徒壁画是12世纪十字军时期所画。

圣母玛利亚的画像一直以悲伤的表情多见,很少有像这幅画像露出笑容的。

玛利亚是拿撒勒人,怀孕后去伯利恒参加人口普查,在马槽生下的耶稣。

走下教堂中殿前方的台阶,便进入了耶稣诞生地(Crotto of the Nativity)。一枚14角银星标出来耶稣降生的具体位置。银星已经被摸得发亮了。

洞穴的一侧是马槽礼拜堂(Chapel of the Manger),又叫圣诞马槽(Crib),表现耶稣降生的场景。

夜晚的主诞教堂。

傍晚的伯利恒街景。

参观完主诞教堂,我们又通过检查站返回耶路撒冷。

今天,我们将追踪先知的脚步,参观耶路撒冷老城区的“苦路”——人们认为耶稣背负十字架来到受难地的一条路。我们经过希律王门,也叫鲜花门,再次进入老城。

我们穿过穆斯林区 ,看到老人悠闲地坐在家门口,年轻人时尚地踩着滑板。

苦路的第一站和第二站都在曾经的安东尼城堡内,现在只是两个上世纪建造的小教堂。第一站教堂叫“定罪教堂”,据说是本丢·彼拉多谴责耶稣的地方,耶稣在这里背上了十字架。

第二座教堂叫“鞭打教堂”,据说是耶稣受鞭笞的地方。教堂祭坛上方的穹顶天花板上设计有荆棘花冠,耶稣被戴上荆棘花冠,饱受羞辱。

我们沿着苦路行走。

来到第三站,据说这里是耶稣第一次跌倒的地方,位于一座小教堂内。

第四站,据说在这个地方,耶稣从围观的人群中看到了他的母亲。

第五站,据说这里是西蒙(Simon)帮助耶稣背负十字架的地方。这边的门边有一块墙砖,据说当时耶稣在这里扶着墙。

第六站,据说这里是维罗尼卡(Veronica)用布为耶稣擦脸。

第七站,是人们认为耶稣第二次跌倒的地方。这里有个小礼拜堂。在公元1世纪,这里应该是城市的边缘,出来这里就通往乡下了。

第八站,据说在这里,耶稣告诉一些妇女,要为自己和孩子哭泣,而不要为他哭泣。墙上有拉丁式十字标记。

走过罗马广场,现在是一个市场。

第九站,据说耶稣在这个地方第三次跌倒。

圣墓大教堂的顶部,十字架的顶角在阳光照射下会反射出不同的颜色。苦路的其余五站都在这座教堂里。

圣墓教堂被基督徒认为是《圣经》中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死亡并复活的受难地。据说是在耶稣受难300年后,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海伦娜劝说建立了这座教堂。后来经过穆斯林的摧毁、十字军的重建、又经过火灾和地震,直到上个世纪中,基督教各教派才对重建达成一致。

教堂里十分拥挤,无法辨别出是第几站了。这里也许是第12站,也就是耶稣受刑罚的地方。祭坛下面有一块石头,朝圣者拥挤着去触摸它。

涂膏礼之石,这是为了纪念下葬之前神父为他的身体涂膏的地方,朝圣者跪着抚摸石块。

最终到达这个圆形大厅,即十字架苦路的第14站圣墓的所在地。朝圣者排着队进入里面朝拜。

在橄榄山(Mount of Olives)可以看到整个圣殿山。根据撒迦利亚之书的记载,这里是弥赛亚在审判日归来时,上帝决定救赎死者的地方。为了得到一个好的位子,许多犹太人选择死后葬在这里。迄今为止,约有15万人被安葬在这些斜坡上。据说这里曾经一个位置要50万美元,现在已经全部售罄。

我认为这是橄榄山上最好的景色,岩石清真寺、耶路撒冷老城及高楼林立的新城,一目了然。

橄榄山还有许多教堂和遗址,纪念那些重要的事件,如耶稣被捕以及升入天堂——在一个虔诚的信徒来看。这是位于山脚下的万国教堂(Church of All Nations),金光闪闪的马赛克镶嵌画装饰着这座新古典主义方济各会教堂的立面。山坡上的金色洋葱头形的教堂是抹大拉的玛丽亚教堂(Church of Mary Magdalene),俄罗斯东正教的教堂。

让我们通过时间隧道,从耶路撒冷老城穿越到新城。这就是我们在耶路撒冷下榻的酒店,它坐落在独立公园边上。

在独立公园的对面,有一处美国设施。保安远远地告诫我:不能拍照!我赶紧离开。

以色列国会大厦,建于1966年。属于设计简约的多层停车场风格的建筑。国会大厦广场的围墙是感应玻璃墙,有人靠近就会报警。


玻璃墙前有一个雕塑——燃烧的荆棘。据旧约圣经记载,正是熊熊燃烧的荆棘,引导摩西见到了上帝耶和华,接受了上帝交给他的任务,带领犹太人走出埃及,到那宽广美好,流着奶和蜜的地方去。历史学家们认为,摩西确实是犹太民族历史上一位最伟大的先知和民族领袖,他牢记民族的信念和祖先的遗嘱:迦南是他们的故土,以色列人必将返回那里去。


国会对面是一个巨大的青铜烛台,这是1956年英国工党赠送的礼物,上面镶嵌的图像介绍了犹太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和事件。

以色列的七烛台是犹太教的徽号和现在以色列国国徽的中心图案。七根灯柱源于旧约圣经,左右共6根代表上帝创世用了6天,中间一根代表安息日。

国会大厦对面还有一处玫瑰花园,盛开着各色玫瑰花。玫瑰公园里面还有一处国会大厦的直升飞机停机坪。

大屠杀纪念馆(Yad Vashem),前面这栋白色的楼是游客中心,后面的灰色的主展馆设计为一把利剑,插入深山里,代表犹太人失去600万同胞的伤痛。进入展馆,从纳粹当权开始,走过这段黑暗、不可逆转的历史,来到结尾处是蓝天和青山。我们的导游小姐的丈夫是欧洲犹太人,他们家也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她尽量克制情感的讲解,已使我们陷入悲愤之中。为了尊重逝者和犹太人的习俗,我没有在展馆里拍照。


展馆外矗立着纪念碑。在大屠杀中遇难的犹太人有600万人,而目前确定身份信息,记录在册的只有400多万人,还有近200万的死难者身份信息不明。建立这座纪念碑,来悼念在大屠杀中遇难,但尚未确定身份的死难者。正如导游小姐所说的,大屠杀纪念馆不是为了声讨,而是为了警醒和检讨,让我们意识到人类不能再犯这样泯灭人性的错误。

以色列博物馆(Israel Museum)。这是一座辉煌的博物馆,拥有丰富的考古文物,展现了该地区绵延5000年的历史。有关于犹太艺术和生活的展区,还有国际和以色列的艺术品。更重要的是,馆内还有一个展馆专门展览镇馆之宝《死海古卷》。参观这个展览馆至少得半天,甚至一天时间,可我们只有两个小时,只能走马观花。

展览馆展现了耶路撒冷第二圣殿鼎盛时期的城市模型,圣殿中间高出的建筑就是存放约柜的圣所。

整个展览馆最醒目的就是这个白色的雕塑《圣书之殿》,其实它的下方就是存放《死海古卷》的展馆,这个雕塑就是这个展馆的屋顶。这个设计思路来源于当年挖掘出存放《死海古卷》的陶制容器的顶盖。

这个独特的展馆就是专门为了存放《死海古卷》而设计的。《死海古卷》被认为是《旧约圣经》的来源。《死海古卷》共计800卷,1947年由贝都因牧羊人在一个山洞里发现了第一个卷轴。最重要的卷轴是伟大的以赛亚卷(Great Isaiah Scroll),展馆中央陈列着以赛亚卷的临摹品。圆形的展厅四周陈列着《死海古卷》残片的真品。

考古展厅有大量的重要展品,按照时间顺序,从史前时期到奥斯曼帝国依次排列,让人目不暇接,不知道重点去看哪个为好。第一个展厅展出的是一组公元前13世纪的人形陶器棺材。

上图是在Basalt发现的140万年前的石斧。

下图为在Eynan发现的14500前发现的储罐。

左图为公元前6~7世纪的祭司的木质墓碑画,描述了向代表太阳神的形象献贡品。

右图是公元前26~25世纪墓葬石灰石浮雕的一部分,刻有一个奇特的程式,描述了带着食品的献贡品的人。


公元前15世纪的石灰石墓碑,描述了戴着武士王冠的ThothmesIII国王向阿蒙瑞贡献食物的情形。

上图是取自一座公元6世纪教堂地上的马赛克画,描述了一个人牵着一头载着酒罐的骆驼。

下图是那个时代的陶器。

公元2世纪的穿盔甲的罗马皇帝大理石雕像,雕像可能是安东尼·庇护(Antoninus Pius)或者是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都是“罗马五贤”的皇帝。雕像穿着装饰着美杜莎(古希腊神话中的3位蛇发女怪之一)和格里芬(希腊神话中半狮半鹫的怪兽)的胸甲,肚脐处是栖息在弩箭上的鹰——宙斯的象征。褶边是鹰和狮子头的形象。雕像失去的头部和手臂很可能被用去烧成石膏——古代很多大理石雕塑的命运。

公元3世纪后期罗马别墅的餐厅马赛克地板。这是在以色列发现的最漂亮的马赛克之一,尽管它的中央部分已经遗失,只留下边上的部分。

以色列博物馆里美术展厅收藏了很多名家作品,由于时间关系,只能忍痛割爱了。

博物馆的艺术花园里有很多雕塑。这是罗丹(Rodin)的雕塑作品。

一位中国艺术家的雕塑作品——《铁树(Iron Trees)》。树干、树枝和树根都是各个铸铁件,然后把它们组合起来。一眼看去,雕塑就像是真的树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铁树生锈,形成了粗糙的红色的纹理,这使得它们在耶路撒冷的植物环境中——主要是橄榄树和迷迭香灌木,更加自然和谐。《铁树》完成了从自然到人工,再回到自然的循环过程。艺术家把《铁树》放在《圣书之殿》附近,突出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两者都是融合到它们环境中的雕塑作品,两者又都反映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理念。

艺术花园中还有很多现代雕塑作品,这两件就是很独特的。尤其是下图这件,用毛竹搭建起来的,螺旋上升的一个坡道,给人留下很多想象空间。

黄昏的耶路撒冷阿拉伯村落

“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确实很美,但要欣赏它、理解它,需要时间,更需要历史、宗教、文化、艺术各个方面的知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是心灵的向往、人生的乐趣。

阅读 118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