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案例分析

博瑞
创建于2022-11-25
阅读 344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一、案例基本资料 
       姓名:希希(别名)性别:女(独生子女)年龄: 13岁
二、问题概述  
       自述:近两周情绪低落,对过去感兴趣的事也难提兴致。觉得自己长像平平,不自信,不被人理解,觉得自己是多余的。小学时性格比较开朗,喜欢唱歌。
  咨询师概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我否定、人际关系困扰、学业压力,偶尔有失眠症状。

三、个案背景资料 
       1、家庭情况
  希希自小由爷爷带大,爷爷今年76岁,性子急,脾气暴躁,没耐心,难免会对成长中的希希造成身心上的伤害和压力。希希小学三年级被父母接到身边一起生活,孩子一些不良习惯和行为,时常遭到父母的批评和指责。又因父母感情不和,时常争吵动怒,希希也是苦不堪言。上了初中,父母开始闹离婚,也就完全顾不上希希的感受和想法了。希希越来越不愿意与人交往交流,性格也越来越变得孤僻。
      2、学校生活
      希希小学时,父母陪伴不多,成绩不理想。由于性格缺陷,不会与人打交道,在班里是被边缘化的孩子。有时希希为引起同学们的关注,故意寻事滋事动手打人,班主任通知家长来学校处理孩子的问题,家长领孩子回家后,时常惯用的就是简单粗暴打和骂的教育方法,以至于希希很不喜欢班主任。进入中学后,新的学习环境、新老师、新同学……一起都是新的。希希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对她的关心关爱,紧张焦虑的情绪有所缓解。近期她想主动和同学交朋友,但过去的关系相处模式又让她有了紧张和焦虑感,她这样的心理状态,不由自主就与同学们保持距离。同学也觉得她有点古怪,反复无常情绪。希希越来越觉得孤单,不知所措。
      3、个性与兴趣
  性格内向,脾气古怪,思想极端。爱好唱歌,网聊,打游戏。

四、分析与诊断 
      1、早期自我成长受到影响
      年幼时的希希没有得到足够的安全感和爱,使她产生不信任、不确定感。小学低段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并未得到幼时心理缺失和匮乏的弥补。希希的一些不良习惯和行为、父母关系不和闹离婚等等,对成长中的希希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为此,在孩子的内心深处播下的全是恐惧、焦虑、委屈、无助和无望……
       2、不合理的认知信念影响人际关系困扰
       希希一直自我封闭,沟通欠缺信任,没有好的人际关系,由于爷爷不懂教育,脾气暴躁,造成希希从小就没有形成明确的自我认同;而最亲近的父母的不完全接纳,造成希希认为自己是家里多余的;老师的严厉管教,同学想靠近她又走不近她,希希认为自己是班里多余的人;而她认为自己笨,心胸狭窄,成绩不好,长相一般,不会与人交往,不值得别人爱,生活无趣。这些都是认识上的偏差,造成她无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诊断:本个案有明显抑郁、焦虑倾向,依据症状发生时间较短两周,根据抑郁量表、焦虑量表、SCL90量表测量结果,排除重型精神病(抑郁症),身体状况良好,排除身体疾病原因造成,是自我意识欠缺的人格障碍,属心理咨询范畴。

五、辅导策略  
       1、采用沙盘、合理情绪和认知调整的辅导方法。 
       2、学校和家庭的配合辅导。  
六、辅导过程  
       1、心理咨询师介入:
       第一次:最初带到沙盘室,她不愿与我交流,让摆沙盘不愿动手,绘画也不愿画,咨询师询问的问题,答一句没一句,点头摇头,让说什么都只说一半,遮遮掩掩,极度不信任、不配合,作为咨询师尊重她,没有强迫,向她讲述了一些作为学生现在处事方面该做的事,通过咨询师引导,希希陆陆续续讲了一点点学习、生活方面的点滴,第一次谈话就这样结束了。
       第一次见面后,联系班主任建议在班里给予相应支持,联系家长给予建议指导。
       第二次:来时开心,可以感觉到她也想和咨询师拉进关系,也愿意信任咨询师,通过和她的沟通,对她的信息了解越来越多。
  第三次:愿意配合,在沙盘中呈现自己的想法,在摆沙盘的过程中,咨询师抓住机会,一些没有释然的东西,在这里得到了极大缓解。

      第四次: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和认知调整,对她不合理信念撬动,触动对父母的感恩,对周围人的感恩,树立目标意识,开始反省自己,给她留作业,下次带着留的作业和想法问题来。
      第五次:先解决带来的问题,进一步深挖自我,认识自我,给我讲述了自己的优点、爱好,咨询师鼓励她的进步,鼓励她信任身边的人,鼓励她懂得感恩,肯定她相信自己。
  第六次:总结前期方方面面的沟通,性格开朗了,逐步接纳了身边的人和事,心理变化很大,进一步鼓励,给她信心。愉快接受离别,愿意和咨询师成为朋友,以后有不愉快,会来找咨询师,结束咨询。

       2、家校配合:  
  父母对于她物质上、学习上的一切要求都尽量满足,只是教育方式简单,疏于对她心理和身体的关怀,动辄打骂,有时夫妻吵架时当着孩子面说一些不该说的话,家庭不温馨,孩子听后牢牢记住,并不断扩大,造成自己巨大的心理压力,感觉家里缺爱。当我把希希在校的情况向其母亲作了反映后,家长马上说:“她就这德行,从小到大都是,怎么打,怎么骂都没用,就跟她父亲一个样,改不了”。鉴于她母亲的反应,忙说:“其实,你女儿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得相当不错,给班里浇花,关心班集体,关心同学,也有自己的爱好,你没发现孩子的优势,缺失陪伴和关爱,忽视年龄成长中的变化,如果我们能给她一个较宽松的环境,让她呼吸得更自由些,或许她的脾气会好得多,保证在家尽量少指责女儿。”她的母亲通过咨询师的讲述,也认识到家庭不幸福,没有好脾气、好心态,对孩子关爱不够,通过交流,也明白作为母亲对女孩子应该怎样去爱,该怎样转变。回头和孩子再沟通,妈妈也是爱你的,有一些工作压力,迫于生活的压力,缺少爱的方式方法。我们要懂得爱妈妈,才会让她看到她爱我们。(与父亲联系不上)

       3、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配合:
       和班主任进一步沟通家里情况,建议班主任安排在班里担任一些合适工作,让她感觉到班级是温暖的家。在班会和实践活动中给她更多表现机会,加强她与同学交往,任课教师上课多提问,多关心,找机会表扬,给她精神力量支持,增强自我效能。
  通过一个半月的这种互动,希希母女的关系缓和了许多。跟踪班主任了解情况三个月,希希情绪平稳,人际关系改善很大。

阅读 344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