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的关键在于动起来

花婆婆心理天地
创建于2023-01-03
阅读 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这几天非常火的罗振宇跨年演讲:拒绝名词,成为动词。我非常喜欢这个题目,要活成一个“动词”。也许是因为我总感觉自己的行动力不够强吧。

         今天读到临床心理学李松蔚博士《5%的改变》这本书,他说他是“坚定的行动派”,“我要他们动起来。无论如何我会请他们在这个星期做点事。这是一条朴素的真理:你想改变吗?做点什么吧!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变化,也一定要从“做”点什么开始。

        《5%的改变》这本书讲述了44个“扰动惯性”的真实案例。

        “扰动”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刺激”,让对方更容易地启动不一样的尝试,这种要尝试的行动既要是新的,又不能太难受。

    李博士是怎么给来访者扰动的呢?今天先分享4个关于自我的案例。

         1.为什么我总是搞砸自己的人生?

        来访:中考前,我突然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心里很急,但无法停止一些无聊的行为。有时感觉自己是个旁观者,在做无聊事情的肉身旁边歇斯底里:“你该看书了,这个剧并不好看,无聊死了!干吗一直看个不停、逃避看书呢!”

        扰动:请你在接下来七天,每天记录旁面者和你的对话。

    旁观者:“你该看书了,这个剧并不好看,无聊死了!干吗一直看个不停、逃避看书呢!”

         请你作为当事人,向旁面者解释,她认错人了。对她做一句自我介绍,让她知道你是谁。比如:当事人:“你认错人了。我不是你以为的那个应该看书的人,我是……”

        我的思考:这个反问是一个不断自我扣问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接纳自我的过程,接纳这样一个自己,然后用这个自己去努力改变行动轨迹。总是自怨自艾没有任何意义。

        2.明知有危险,却无法节制

        来访:严重的糖尿病患者,总是处于饥饿状态,每天满脑子想的主浊一日三餐吃什么,自己也热衷于制作各种美食。

        扰动:你在艰难地保持对生命的热爱,不惜以生命为代价,钦佩你的坚持。同时也在想,能不能找到一条两全其美的路?是不是可以一边控糖,一边把精力 放在研制一些低糖的、同时也能满足口腹之欲的食谱上?

         我的思考:欣赏来访对生命的热爱,尊重他的爱好,同时指出一条”两全其美“的可能性道路。

        3.先给失败找好理由

        来访:高三学生,平时在学校可以精力十足地投入学习,但这次疫情耽误了回学校的时间,在家什么都不想做。明明非常想考一所好的学校,怎么办呢?

        扰动:每天晚上花三分钟,给自己一个小型的仪式。如果白天学习效率还不错,当晚的仪式主题就是:“我真棒。我战胜了疫情的影响,离好学校又近了一步。”你可以对着镜子说这句话,可以写下来,或者用别的什么办法庆祝。如果那天学习效率不高,仪式主题就是:“我真棒。但是因为疫情,让我离好学校更远了。”同样,把这句话说出来或者写下来。

        我的思考:感觉这样做有一些消极,但李老师说这叫“防御性悲观”,就是预先为自己铺好后路,万一失败了,不怪我,怪外部因素。这是一种给自己解压松绑、轻装上阵的办法。

        4.自律为什么这么难?

        来访:我总是管不住自己。有囤积癖、爱吃东西、爱刷剧,我想变得自律。

        扰动:一个简单的办法,是给自己设计一个“自律窗”,在真实的生活中留出一个用来展示自律的窗口。比如,在工作时一眼能看见的地方围出一块空地,比如工作桌上,0.1平方米就好。这块地方始终保持整洁,除此之外的地方,爱怎么囤积都可以。

        我的思考:这就是给自己一个小小的改变吧,给自己设一个很小的目标,然后去坚持做,逐渐自律。

        李博士有这样一个词“向上螺旋”:积极的行动会开启一条“行动让人的状态变好,状态变好又带来更多积极行动”和正反馈循环链路。

        少想,多做,一旦开始做事,就启动了“向上螺旋”。无论如何先做一点对自己有用的事——哪怕看起来没有意义的小事。可以把这个过程比喻为“滚雪球”。开始了,雪球就会越滚越大。

        一切的关键在于动起来。

阅读 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