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湖南,江山历历,皆吾旧游。看飞凫仙子,张帆直上,周郎赤壁,鹦鹉汀洲。吸尽西江,醉中横笛,人在岳阳楼上头。波涛静,泛洞庭青草,重整兰舟。长沙会府风流。有万户娉婷帘玉钩。恨楚城春晚,岸花樯燕,还将客送,不与人留。且唤阳城,更招元结,摩抚之余歌咏休。心期处,算世间真有,骑鹤扬州。大脑中关于潇湘古城、秦汉名镇的神往,已经魂牵梦绕好长时间了。在这虎年收尾之时,终于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近距离的浏览了长沙的大街小巷、名胜古迹。 长沙是楚文明和 湘楚文化 的发源地,有3000年悠久的历史文化,约有2400年建城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始建城,属楚国。因 屈原 和 贾谊 的影响而被称为“ 屈贾之乡 ”。长沙又称“楚汉名城”, 马王堆汉墓 和 走马楼简牍 等重要文物的出土反映其深厚的 楚文化 以及湖湘文化底蕴,位于 岳麓山 下的 岳麓书院 为湖南文化教育的象征。历史上涌现众多名人,留下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成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晚上到达长沙黄花机场,因机场所在地为黄花镇,故其名曰黄花机场。吃了一碗正宗的湖南米粉,晚上好好睡了一觉,为第二天的游览养足精神。
第一景,橘子洲头,我从住处芙蓉广场走到湘江中路,本计划步行过桥到橘子洲,但看到距离有点远,还是做了一站的地铁(2号线)。走上橘子洲,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绿树成荫、古树参天。名人故居遍布其中。是一处休闲放松的好去处。再次就在此想起了毛主席的诗词《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看层林尽染、万山红遍。橘子洲、又叫水陆洲,它位于长沙市区对面的湘江中流,是湘江下游众多冲积沙洲之一。橘子洲,西望岳麓山,东临长沙城,四面环水,绵延十里,狭处横约40米,宽处横约140米形状是一个长岛,是长沙重要名胜之一。介于名山城市间,浮袅袅凌波上。史载:橘子洲生成于晋惠帝永兴二年(305),为激流回旋、沙石堆积而成。原有桔洲、织洲、誓洲、泉洲四岛,至清时只有上洲、中洲、下洲三岛,“望之若带,实不相连”。今演变成一串长岛,上为牛头洲,中为水陆洲,下为傅家洲。橘子洲以盛产美桔而得名。湘江水流平缓,河床宽阔,由于下游受洞庭湖水顶托,因而形成绿洲片片。橘子洲久负盛名,春来,明光潋滟,沙鸥点点;秋至,柚黄橘红,清香一片;深冬,凌寒剪冰,江风戏雪,是潇湘八景之一“江天暮雪”的所在地。1904年后,长沙辟为对外开放商埠,洲上建有英国领事馆、长沙新关。 1952年,毛泽东同志从广州回到湖南领导农民运动,寒秋时节,重游橘子洲,写下了《沁园春长沙》,因此,橘子洲声名大振。1960年,在洲头建橘洲公园,占地14.2公顷,从湘江大桥修一专用支桥直通岛上。堤岸围砌石栏,垂柳护堤。洲头面江建望江亭和游廊,迎面耸立一块巨形汉白玉纪念碑,上刻毛主席手书“橘子洲头”四个大字和他1925年秋所作《沁园春长沙》一词。洲上植有柑橘数千株,金秋时节,橘果累累,洲下两测为平坦河滩,是天然游泳场地。每到盛夏,人们结伴而往,嬉戏水中,纳凉消暑。真的和北方风景有天壤之别、令人恋恋不舍。步行一圈,大概有8-9公里,累的成马。耗时3-4个小时。
第二景,岳麓山,名气很盛,从橘子洲坐地铁到涝湾镇出站,再走5、6分钟,就到了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之前在网上查了查,岳麓山海拔300米,就没在眼中放,但上去之后,因我全程步行,坡度比较大,感觉呼吸都有障碍。历时1.5小时终于走到岳麓书院,时间已经走到了17点31分,岳麓书院刚好停止售票1分钟,没有心想事成。应该是一个比较大的遗憾。但是从岳麓山东门,走到南门。一路上,绿意盎然,空气湿润。好一派南国风光。岳麓山从唐宋开始就风靡天下,黄兴、陈天华、蔡锷、蒋翊武、刘道一等等的墓穴就在于此。依山傍水,好一处胜景。岳麓山最高峰云麓峰,又名灵麓峰。是南岳衡山之72峰之一,是中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岳麓山四季风景宜人、秀美多姿,而“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独特红枫秋景。 爱晚亭原名红叶亭,又名爱枫亭。后来由湖广总督 毕沅 ,根据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更名为爱晚亭。爱晚亭几经沧桑,清 同治 、光绪、宣统年间均相继进行过修复。其中宣统三年秋,湖南学监程颂万先生主持修复时,把罗典所撰写的对联刻在亭柱上,"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这次修复爱晚亭之事还刻在石碑上记载下来。世人称为《放鹤》石刻或《二南诗刻》,两首诗为宋代张南轩和清代钱南园两位大文人游 岳麓山 的七韵诗。石刻后移至清枫桥南端的六角茅亭中。解放前,亭破败不堪,四周荒芜。解放后,党和政府曾五次修复。其中1952年 湖南大学 重修,校长李达专函请 毛泽东 题写了"爱晚亭"亭额。1969年,岳麓山公园重修,刻毛泽东草书手迹《沁园春·长沙》于藻井内,更为古亭增添了光彩。总之一句话:赏景、学习两不误,一圈下来收获满满。
第三景,天心阁。潇湘古阁,秦汉名城。
天心阁既是长沙的历史见证,又是古城长沙的缩影。
天心阁座落在长沙东南古城墙上,其名始见于明末俞仪《天心阁眺望》一诗中,至清乾隆年间重修天心阁,“极城南之盛概萃于斯阁”,盛名于世且成为文人墨客雅集吟咏之所。今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相媲美,被誉为古城长沙的标志。岁月悄然流逝,历史却灿然永存。天心阁其座落处因地势险要,筑有内外两城,外城分为南北两月城,月城内共设炮洞十一个,据同治四年记载,当时城墙高三十三米,加阁高共计四十八米,为古时重要的军事防御要塞。现遗留城墙长251米,高13.4米。天心阁饱经战火,屡毁屡建。1852年太平军西王萧朝贵率部进攻长沙,与清军鏖战,不幸殉难于天心阁下。1938年,“文夕大火”,古城长沙一片焦土,阁楼更是荡然无存,唯有那坚实的明清(窑印为证)古城墙在无声地哭泣。
今天的天心阁为1984年重建,阁楼具有明清两朝城楼风格,高阁用游廊连接,形似山峦起伏,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它的结构用挑梁,不用斗拱,三层阁用四十六根红漆圆柱支撑,廊柱结合,栗瓦粉墙,灰白色石基敦厚稳实,六十二头石狮各具姿态,三十二只龙首托起翼角,翘首蓝天,三十二只风马铜铃迎风鸣响,巨型吻龙各领风骚。石壁图案,更是古人所崇拜的图腾、狩猎和战车战马,看上去,仿佛仍然是旌旗猎猎,战马萧萧。整个建筑色调凝重而雄浑,风格去华饰而存古朴,是一幅历史的画,是一首古雅的诗。古阁雄踞,气象蔚然,游者登临,瞰湘流北去,招岳色南来,放眼祖国江山,缅怀革命先烈,振兴中华之志,无不油然而生。位于天心阁古城墙北入口处的“入胜亭”,又名“崇烈亭”,是1946年为纪念在长沙四次大会战中抗日阵亡将士所建。2004年底,天心阁主阁一楼建成的“百年长沙”史料陈列馆,以百余幅珍贵图片展示了长沙近百年的历史变迁,而“长沙大火”幻影成像展示厅采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再现了六十七年前发生在长沙的那场惊世劫难――“文夕大火”的全过程。景区内还有:仰贤亭、逸响亭、薰风亭、名人石刻画廊、太平军魂群雕、映山楼等众多景点。
第四景,其实还参观了湖南博物馆,但是觉得没有想象的好,故此没有留影,但是在岳阳参观了岳阳楼。但是看了之后感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已没有当年的烟波浩渺了,少了些气象万千的感觉,现在的八百里洞庭只是当年云梦泽的东南一角,可见当年云梦泽的广袤,真正能领略到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气势。 关于洞庭湖的名称的历来,有许多的说法。在《 史记 》、《周礼》、《尔雅》等古书上都有"云梦"的记载。梦,是当时楚国方言"湖泽"的意思,与"漭"字相通。"春秋昭元年,楚子与郑伯田于江南之梦"。又云:"定四年楚子涉濉济江,入于云中。"《汉阳志》说:"云在江之北,梦在江之南。"合起来统称云梦。当时的云梦泽面积曾达4万平方公里,《地理今释》载:"东抵蕲州,西抵枝江,京山以南,青草以北,皆古之云梦。"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说:"云梦者方八、九百里。"到了战国后期,由于泥沙的沉积,云梦泽分为南北两部,长江以北成为沼泽地带,长江以南还保持一片浩瀚的大湖。自此不再叫云梦,而将这片大湖称之为洞庭湖,因为湖中有一著名的 君山 ,原名洞庭山。《湘妃庙记略》称:"洞庭盖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为洞庭之庭,故曰洞庭。后世以其汪洋一片,洪水滔天,无得而称,遂指洞庭之山以名湖曰洞庭湖。"这就是洞庭湖名称的由来。站在想在的岳阳楼下,望着洞庭湖令人感慨,当年那种无法言喻的广袤水域,已成为一洼水塘,但是仍然承担着繁重的湘江水运,一艘艘货船南来北往,好一派繁忙景象。至此四大名楼已全部走完。
剩下的时间,就交给长沙的大街小巷,寻找人间烟火气,在望城拜访了老朋友,感叹长沙人民的幸福生活,因其房价控制得好,感觉大家生活的很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