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空大气排山去,人间砥柱是此峰。他们是“第一波风浪”战役中的排头兵,更是“无所不能”的“多边形战士”。无论是生产一线操作岗位空缺还是外协力量严重紧缺,维修先锋队都做到无论你我、不计得失,全力拉满生产。他们不仅顶岗物流中控、切丝、洗梗等12个操作岗位,也全力支援香糖料配置、解包箱皮转运、现场区域清洁等外包业务,逆势而上、冲锋陷阵,保障正态运转;同时,圆满完成两台切梗丝机吊装搬迁及水幕除尘项目安装调试工作。
周萍芳——“非常时期,不论岗位、不计得失,我们都是制丝人。”
“直接联系我。”短短五个字,是两保一防封闭生产期间制丝车间设备主任周萍芳最为霸气的回应,虽言简意赅,却踏实温暖。这背后不仅反映了制丝设备人实时在岗待命的坚守,更体现出快速、准确、果断的反应力,生产所需,我必有应的担当。一个月时间里,通话时长3566分钟、企业微信线上会议72次、处理工作会话8549次,她以主动担当、井然有序的强力作为为“跨越第一波风浪”战役首战告捷提供最为坚实的保障。
罗民——“与时间赛跑,同病毒较量。”
740余小时的驻厂奋斗,残烟线、物流线、香糖料配置转运、箱皮转运、中控及各主机设备等10余个岗位顶岗生产,开展20余次工作总结及任务安排碰头会,完成430余项设备维保及应急抢修任务......这一串串的数据背后,是他与队友在生产一线的坚守,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打破条线维保模式,一人多岗多线,24小时待命,舍小家顾大家,把对亲人的挂念埋藏在心底,只为了与时间赛跑,为保障生产争取更多的时间。
霍建松——“我只是在这个不平凡的时期,做了一些应该做的平凡小事。”
“心中存大,眼中有小,手中见细”。多次酒店、逾期1月的驻厂是他顾大局担使命的徽章;维修、操作、组织随时切换是他多面手的标签;寒风凌厉穿行连廊,15天,40余人,一日三餐带餐服务是他热心肠的体现;了解职工思想动态,带动周围同事参与体育活动,是他纽带作用的有力体现。
李会平——“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里。”
“保障生产就是我们工作的最大意义,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我!”他,既是老师傅,眼里有光、肩上有责,带领着青年维修工始终活跃在车间生产第一线,承担起设备检修、维护、排故等繁重任务;他也是“年轻人”,永远精力充沛、朝气蓬勃,在残烟线无人值守时主动顶岗,设备维修和操作两手抓,以实际行动保证残烟生产不掉档。在抗疫情保生产中,李会平师傅驻守车间,连续作战,像青松一般坚韧;精检细修,为设备正常运转撑起安全的防护伞,用责任和担当筑起保障生产的坚强堡垒。
李永康——“坚守岗位,勇担责任”
李永康同志因肺部做过手术,疫苗无法接种,但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的当下,他克服身体困难,放弃照顾家人,义无反顾的投入到驻厂保生产的工作中,连续驻厂接近一个月未曾离开,直到最后自己高烧至39度才回家,整个驻厂期间由于外勤保障人员无法进厂,他就担负起了箱皮转运的所有工作,他带领三个同事每天顶着寒风不停歇的转运箱皮,保证了生产能正常运行,同时他还为驻厂人员组织协调住宿物质,晾晒场地,安装热水器,为驻厂人员有个舒适的住宿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胥国芳——“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时刻准备着。”
作为一名维修工,在这种特殊情况下,首先排除杂念,能够坦然面对一切未知因素,响应公司的号召,保质保量完成任务。自两班生产模式运行后,一直坚持驻厂生产,能在第一时间赶往生产现场解决设备故障,同时,在生产人员不足的情况下,能够响应车间生产的安排,随时进行生产人员的顶岗,做到持续一个月坚持在岗。在平时工作中通过学习、实践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以最好的状态随时进入“持久战”,发扬武烟人敢打敢拼的精神风貌。
唐林——“这是工厂正需要我的时候,我就应该坚守在这里。”
10月20日早晨六点前后,唐林师傅收到业主群通知小区马上封控,他立马起床收拾到厂开启驻厂模式。离家驻厂的这段时间,生产一线人员逐渐减少,最吃紧的时候切丝维修岗位只剩他一个人,切丝操作岗位也缺员严重。唐林师傅从4号线开始顶岗,中间还顶过1、2、3号线,如果遇到别的生产线切丝机故障,就协调烘丝操作工帮忙值守杂物,处理故障后即刻回岗。白班干完维保工作,中班还要开车生产,连续几天的工作时长都超过12个小时。
王修君——“年轻人这个时候不上还等什么时候?”
作为维修组最年轻的一名维修工,王修君师傅从11月27日就开始了驻厂跟班维修生产生活,在这段时间里王修君师傅与其他维修师傅们一起解决了潜伏式AGV手动巡位问题,帮助白班维修更换电子秤换皮带,协助3号线除麻除块堵料疏通等工作,同时帮助维修组每日运送三餐,解决了大家吃饭问题。
在“两保一防”封闭生产期间,他们用坚强的意志、伟岸的身躯筑牢冲不垮的技术先锋堤坝。以“无我”为帆,以“大我”为岸,于平凡岗位、日常工作中磨砺先锋志,铸就担当魂,为保生产、保质量,实现车间全年目标任务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