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不减学习热,12月13日晚,陆早才名师工作室线上培训活动如期开展。此次活动邀请《小学教学设计》王冬精主编和教科院原副院长赵宪宇教授开设两场精彩的专家讲座。陆早才老师带领工作室全体学员通过线上学习的方式,聆听精彩内容,共促专业成长。
为了进一步帮助工作室成员更好地将教育实践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更好地撰写教学研究论文,王冬精主编作了《基于2022年版课标的写作指引》的专题讲座。
王主编以一场诗意的观花经历,向我们娓娓道来,新课标理念下教师写作的新启示。讲座中,王主编紧扣新课标,结合具体实例,从主编的角度与高度,作具体讲解,切中目前教师困惑,产生热烈共鸣。在“写作准备”中,他指出:教师要精读课标,仔细品味;听读结合,加深理解;实践洗礼,总结提炼。在“习作指引”中,他分享关于“写作内容”“文章标准的确立”的相关建议。
“细读标、勤实践、善思考、常动笔”,老师们在感动中,更添动力与信心。
赵院长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写作实例,阐述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作专题讲座《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他满腹诗书,幽默风趣,讲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三通道,强调了读书能催生教育智慧,研究将升华职业灵气,反思会积淀专业睿智。他以自己原创的杂文是为载体,为我们娓娓道来,坐在视频前的我连连点头。
讲座结束,大家便化身粉丝投身到了赵院长的“杂文诗”公众号中汲取营养,一篇又一篇,意犹未尽。
两位专家的专业指导,为老师们做出了示范与引领,解决了老师们目前的困惑和焦虑,让大家受益匪浅,看到了一条学习新课标,实践、反思、写作的清晰之路。
学习心得:
1.许黎颖:聆听了两位大咖的讲座,受益颇多。王主编站在编辑的角度,为老师们解读了论文发表的秘钥:以2022年版课标来指引教育教学写作。其中,“学习任务群”“过程性评价”“学习情境创设”等是目前论文写作的热词,教师们的课堂教学和论文写作都要紧扣热点话题,把握时代脉搏。赵老师以独特的视角分享自己对生活、对工作的体悟,在一篇篇鲜活的文章里,一颗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的心跃然纸上。我也深受触动:教师的成长在专业知识的成长,更在多方面的生命的拔节生长。细体悟、勤动笔、常记录,让“书写”成为教师成长的助力。
2.李真:感谢陆老师为我们搭建学习平台,邀请两位专家为我们讲座。王冬精主编所讲授的“教学论文如何呼应热点话题”“怎样找准论文选题的切入点”这两个话题,对我来说实用又实在。在王主编的举例分析下,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论文写作上的误区和痛点,找到了教学写作的方向。博学的赵宪宇院长,他旁征博引,分享自己的阅读写作故事和感受。无论是条分缕析的论文写作指导,还是幽默深刻的专业发展建议,都是专家倾囊相授的宝贵经验,确实“胜读十年书”。感谢三位专家的最好方式是继续学习转化,日常实践。听专家的,我的努力就从写笔记开始!
3.冯冬梅:王主编是资深教育媒体人,他的讲座很应景也很接地气,听完讲座后我产生了强烈的写作动力,明确了今后投稿的方向和注意点。他紧扣新课标,结合具体实例,从主编的角度与高度进行讲解,切中目前教师的困惑,令人产生热烈共鸣。我们要精读课标,对照课标和教材,深度研究,产生并解决自己的疑惑,才更有价值。同时,多看专家的文章,学习专家的思维、解读方式及独特之处。写作的选题也不必仅限于论文,还可以写写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操作记录、教材解读、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课堂纪实、教材分析与建议等。这给我打开了写作的思路,提供了广泛参考。
4.周小琳:一个月一次的名师工作室活动如期开展。王主编先从2022年版新课标下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谈起,让我们避开这些“雷区”,少走弯路;又给我们讲解了新版课标下教育教学写作准备和写作指引,鼓励我们认真研读新课标,做好新课标理念的消化和吸纳;最后又通过学习任务群案例设计的举例,让我们有了更具体的感受。赵院长则从情感、善良、想象、才学的角度,鼓励我们从写好日记、写好教学反思、及时做好笔记做起,不断积累和进步,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论文。感谢工作室提供的学习机会,学习、消化、吸纳是我应该赶紧行动起来的,期待有所产出。
5.刘萍:今天听了王冬精主编关于写论文的讲座,给了作为一线语文老师的我很多启发:多阅读专业书籍,为论文的写作奠定理论基础;要基于自身的课堂实践,多阅读、多思考、多写作;选题可以结合当下的热点话题,比如“新课标”“任务群”等;内容要独特、视角要新颖、角度要恰当……总之,就如王主编所说的,我们要“细读标,勤实践,善思考,常动笔”,才能够写出高质量论文。
6.李振楠:陆老师组织的这次名师工作室活动,让我对论文写作产生了三点新的理解和认识:一是研究新课标。精准把握课改方向,通过论文写作对基于新课标的语文教育教学进行理念性研讨和实践性探索。二是聚焦真问题。真问题,是聚焦学生学情的问题,是指向课堂质量的问题。基于真实问题的论文写作,有支点,更有价值。三是探索强策略。开发内涵理论支撑又实际可操的实践策略,是将美好理想照进现实的必经路径,更是论文写作真正意义的价值所在。
7.冯若泓: 总是对写论文有种莫名的恐惧,听完两位专家的讲座,突然觉得豁然开朗。原来我没有找到自然的、舒服的写作状态,总想去迎合、套用某种看似“高级”的写法,殊不知写作更应该源于本真的教育教学生活,写作也可以是饱含真实情感的生动情境和妙趣故事。勤于写——写作不是等有需要时才写,我们要勤于写教育日记,像叶老所说将一天里头比较新鲜的知识见闻和想头记录下来。写于思——要做仰望星空的教育人,不囿于一名教书匠,敏锐地捕捉值得深思的教育教学问题。写于实践——思想的光辉会在实践中闪烁,深入思考,积极实践,在其中总结规律,创造方法,体验成败,我想一个有情怀、有创造力的教育人一定也会是快乐的写作者。
8.张瑜:今天听了两位名师教育教学的讲座,深深地吸引着我,感动着我,让我的心潮起潮伏,让我的心灵震撼,让我从全新的视角审视“我”“教师”这个职业,眼前豁然开朗。教师要坚持进行阅读,因为阅读可以让我们跨越时间、空间、界限,充盈自己的教育智慧;教师更要坚持做一名哲学的思考者,带着问题去思考教育,带着尝试去解决问题,带着反思去总结问题,带着结论去验证问题,将教学历程、挫折、收获、感悟、进步等所有的经历形成文字。
9.浦珍慧:今天有幸在线上聆听了两位大咖的讲座,笔在本上记,脑在迅速转,心在默默念。整个讲座的内容,直击我这个一线语文教师的内心深处,王主编提到的一些问题,疏通了我的写作困境,提醒我要做一个“新人”,静下心来多读书,认真研读新课标,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地思考,并及时把思考记录下来。写作困境,获益良多。赵院长则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教师是一个职业的阅读者,必须要读书。教师,又是一个写作的职业,所以我们要养成写日记、写笔记、写教学反思、写作的好习惯。一次次学习之路,让我收获,伴我成长。学习之余,须得好好消化,让自己沉淀。
10.卢希:本月名师工作室的讲座主题是写论文。论文,是几度让我头大的话题。今天的讲座两位大咖用风趣幽默又一击即中的讲述,使我沉淀下来,静静思考:第一,要多读书以积淀底蕴。要读专业书籍,包括教育理论、教育研究类书籍,以及和自己研究主题相关的书籍。第二,要多看同行及专家论著。为自己的研究寻找理论支撑,与自己的想法、行为进行比对。第三,要多反思教育实践。在实践中寻找困惑点,可以从一节课提炼一个主张,可以从一个现象或是一系列现象深研一种理论或体系。教学实践和论文写作应是同消同长的存在,勤动笔方能促思考,使自己的教学研究有形有实有质。
12.陈梦圆:不得不承认,当理论阅读和论文写作这两翼丰满不起来的时候,我是没有底气的,我的专业成长“飞”不起来。感谢陆早才老师精心安排的线上专题培训:王冬精主编的讲座满满都是干货,他用鲜活的论文案例讲述了现教学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充分强调了研读新课标的重要性,给我以切实的帮助和指引。赵宪宇院长诙谐幽默的讲座令我着迷,让我深思,直指我职业阅读上问题——缺乏深度阅读和专业表达。培养即时阅读和即时写作的习惯,过自觉自律的语文教师学习生活,打开专业学习的眼界,获得精神的拔擢与思想的引领,是我当下必须要做的,不是停留在想一想,而是定好目标,切实力行。
13.董鲁君:有幸参加了陆早才名师工作室,听了两位专家的讲座,获益匪浅。听完两位专家的讲座后,感受最深的是任何一个漂亮的教学过程和任何一篇有独到见解的文章都是由一个个精彩的瞬间组成,但要想每个瞬间都回眸生媚,都在自己和别人的脑子里产生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痕迹,即使是名师大家这样的瞬间也恐怕不是俯拾即是。再说于己可能是铭心刻骨的,而于人或许就是过眼烟云,平淡如水。如果是想要通过一瞬间而留下美好的记忆和影响,需要的是脚踏彼岸的那有力的一蹬。
14.洪梅:两位专家理论联系实际,近两个小时的讲座告诉了我们“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两大主旨问题。于我而言,收获最大的应该就是“怎么写”这一问题。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在场者和主导者,有观察、感受、反思、凝练教育问题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该培养敏锐的教育眼光,有强烈、持久的研究意识,努力从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要多学习理论,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学会用通识理论证明、解释、总结有新意的实践经验。多练笔、多写作,培养“他者意识”,学会专业表达。
15.章佳:有幸参与陆早才名师工作室本月的学习活动,受益匪浅。如何写好教学论文,将自己的教学实践化为理论型文字,提炼、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也一直是自己的短板。通过学习,逐步清晰,要想写出好的教学论文,首先要关注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前沿动态、信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多尝试、多反思,找准切合点,做到观点正确、立意新颖、论据充足,层次清晰,表达准确,力求科学、精炼、简洁、专业。当然,整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最终还得落在“勤”字上,“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教学论文也是一种“业”,要达到“精”的境界,它的桥梁就是一个“勤”字,只有笔耕不辍,在写作中思索、实践,才能有所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