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而生 逐光而行

༒helen༒s
创建于2022-12-29
阅读 32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学习地理,使我们懂得欣赏和尊重人类生活的世界。自然环境是复杂多样的,这是大自然赠与我们的多彩世界,而多彩的世界赋予我们多彩的生活。我们探究大自然的奥秘,了解世界的、祖国的、家乡的地理环境、经济和文化现象、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地理事物的形成与地形、气候、河流、交通等因素有关。一些特色民居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在人类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世界各地的人们利用自然环境和他们勤劳智慧,创造了不同的聚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聚落文化,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遗产。



下面我们来欣赏每个小组合作制作的民居作品吧!

一组:西亚

西亚

1、地理位置: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亚洲西南部,又称西南亚。自阿富汗至土耳其,是联系亚、欧、非三大洲和沟通大西洋、印度洋的枢纽。

2、气候特点:西亚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草原和沙漠广布,本区西南临干旱的北非,加之高原边缘有高大山系环绕,所以气候干燥,多属热带和亚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很少。

3、西亚的民居叫碉堡式建筑,墙厚窗小(防止风沙进入),本地水源稀少,树木、石头不多,房子建造主要是垒土、土砖、泥房等,平顶建筑为主于留存一些雨水,适应当地炎热、干燥和多风沙的环境。

制作过程:

当时任务布置很急,组长一洋同学因疫情被封控在家,得知消息后立即将自己所了解和查找的关于西亚图片、文案发至小组群,交待以端副组长安排,以端同学雷厉风行亲手制作出了别具风格的西亚建筑。

感悟:

培养了同学们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更深的了解怎样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道理。

二组:客家土楼

1.历史背景

        唐宋以来,南迁人士来到重峦叠嶂、交通闭塞的山地地带并扎根于此,面对闽南人与潮汕人的矛盾、地方起义军与朝廷的对峙、家族之间的械斗,横行的盗贼,山区中出没的猛兽,为了让家族在此长期稳定地生存下去,他们沿袭中原的夯土建筑形式,结合当地的特殊地理环境,建造了兼具居住与防御功能的土楼。

      明朝,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土楼的建筑形式日渐趋于考究,功能也向多样化发展,渐渐形成了方形和圆形几种模式。

      清朝以及民国时期,随着手工业蓬勃兴起,人口的增长,闽南一带居民对住宅的要求更加迫切,于是,为维护家族的共同利益,让众多的宗亲几十人或几百人聚集在一起的超大型土楼应运而生。

 

 2.客家土楼的特点

 客家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土楼具有庞大的单体式建筑,其体积之大,为民居之最,土楼中的普通圆楼,其直径大约为50余米,三、四层楼的高度,共有百余间住房,可住三、四十户人家,可容纳二三百人。它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住宅,其形状有圆形、半圆形、椭圆形、方形等,其中以圆形最为著名。

 

 3.客家土楼的作用

 客家土楼,特别是圆寨的坚固性最好。圆筒状结构能极均匀地传递各类荷载,同时外墙底部最厚,往上渐薄并略微内倾,形成极佳的预应力向心状态。

 在一般的地震作用或者地基不均匀导致下陷的情况下,土楼整体不会发生破坏性变形。而由于土墙内部埋有竹片木条等水平拉结性筋骨,即便因暂时受力过大而产生裂缝,整体结构并无危险。

 

 4.分布

 福建(简称闽)的西部、南部,是客家人("客家"并不是一个少数民族,而是汉民族的一个民系)居住的地方

 

 5.美誉

 电影《大鱼海棠》中随处可见中国元素且古典神话韵味浓厚,

 其很多灵感源于福建的客家土楼。福建客家土楼将东方建筑的智慧与美完美呈现了出来,是东方建筑极具特色的代表之一,土楼因其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称为“中国传统居民的瑰宝”,“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等,电影《花木兰》的取景地也在这里哦。

 

 6.建筑材料

 土楼建材以生土为主,土里面还要掺进一定比例的糯米,除了加糯米,一些土楼在建造时还要加入蛋清、红糖等有机黏合剂,和匀后作为砌墙材料使用,坚固如同水泥。当土楼修到大约十厘米高时,工匠会将竹片和杉木条放入墙里,称为墙骨,密密麻麻分布的墙骨把整座楼的土墙连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

 生土:沙质黄土与黏土按一定比例拌成的泥土纯沙质黄土含沙质过多,无法结团,缺乏坚固性;纯黏土虽然容易结团,但是如果沙,则如同未掺沙的水泥一样,干燥后会裂开,缺乏韧性,唯有两者按一定比例拌合才能用于夯筑土墙。

 

 

 小组合作完成的心得与体会:小组作业在我看来就像一个古代的“军队”,每个队里都有“军师”,出谋划策,有“将军”,带领大家勇往直前,有“武夫”,不擅“细节”,只管接收任务去执行,有“好友”,商量事情和决策,有“将士”,全力以赴,做好分配给自己的任务,都是这个团队缺一不可的人。虽然这只是一次简单的任务,但我相信一定会越来越好。

三组:热带雨林小楼

“热带雨林气候是一种常年高温,持续降雨的气候,基本没有季节变化,每天都是夏天,每个月的平均气温都在25-28摄氏度之间,最低温度很少在18摄氏度以下,虽然常年高温,但最高温度却还好。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一种常见于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等。在热带雨林我们可以看到油棕、大榕树等树木还可以看到用茅草、木板、泥土搭建的房屋,这样的“船型屋”是海南黎族群众世代居住的房屋。屋顶坡度大(便于排水),窗户大(便于通风散热),房屋建于海拔较高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比较通风凉爽。

热带雨林气候影响的地区一般都生长着茂密的热带雨林,水热条件得天独厚,植物种类非常丰富。

温暖的气候,丰富的食物养育了无穷无尽的动物王国,全世界有一半动物生活在热带雨林气候区,还有源源不断的新物种被发现。全世界五分之一的鸟类和鱼类都能在亚马孙雨林找到。”(以上内容摘自网络)

所以热带雨林的植物和动物也是我们制作时需要考虑的重要景观。

制作前,组员们在群里进行了分工接龙:

组长清欢负责“铺地”,制作好整个景观的场地,曦月负责制作热带树木,蒙泽负责房屋,熙悦负责制作小动物,昱萱做文案。商量好分工,大家最终高效完成了制作任务。

蒙泽同学用卡纸制作的房屋非常现代,虽然不太像传统的当地民居,但是看上去非常舒适,适合研究热带雨林的科学家们居住和工作,其他同学也用超轻黏土制作了栩栩如生的植物、动物和昆虫等景观,让整个作品妙趣横生。

制作心得:

这次小组活动,让大家充分体验了分工协作的高效与乐趣,让大家意犹未尽。无论最终的作品品质如何,相信都让每个参与的小伙伴有了一次难得经历和收获,期待能在下次的合作中汲取相关的经验教训,让大家在享受Teamwork的同时,共同进步。

四组:北京四合院

    1.四合院的分布主要在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也有少量。

      2. 砖木结构建筑,房架子檩、柱、梁、槛、椽以及门窗、隔扇等等均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围则以砖砌墙。.取材方便,资源丰富,黄河流域等地散布大量茂密的森林。

适应性强承受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地震力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木构架的组成采用榫卯结合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 

    3.有居住,祭神、祭祖,维持纲常伦理和家庭秩序,体现风水学说,团拜、请安、开会、议事,社会交往等功能。

    制作安排分工:

    ①小组内的所有同学都参与了四合院建设的讨论,使我们组的方案实施计划更加的清晰,在此感谢所有的同学

    ②邓智熏为我们组找到了装饰四合院的各类树木植物、景物的摆件,使我们组的作品更加的出色。

    ③陈欣睿主要制作完成了四合院的整体拼装,带领小组成员积极讨论。

    活动感受:

    这次活动让我们充分了解了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征,以及主要功能和作用。增加了我们关于这方面知识的积累。这次的手动实践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体验,还希望以后这种活动能多多举办,真的涨知识了。

五组:冰屋

主要分布地区:冰屋主要出现在北寒带的因纽特人居住区,主要是在北美洲北部,也就是在格陵兰岛和加拿大北部。

主要制作材料:冰屋所用的建筑材料就是一条条长方形的大冰块,建筑方法是先将冰块交错堆垒成馒头形的小屋,再在冰块之间浇水,很快就能冻成密不透风的冰屋。

当地气候特点:这是因为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北极地区,那里的气候属于极地气候,终年寒冷。特别是在北半球冬季时,有长达数月的极夜,气候更加寒冷。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当地的气候特点:极地冰原气候,全年寒冷干燥,多暴风雪;居民的建筑特点 冰屋,建筑的材料为冰。

制作过程:付子欣同学准备了材料,李禅岳和汪爱婷同学提供创作思路,陈佳韵同学负责制作。

六组:黄土高原窑洞

黄土窑洞主要位于主要位于中国北部黄土高原,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那里的黄土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米,于是中国人民就利用了那里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窑洞有许多不同的形式,一般分为靠崖式·下沉式·独立式等。其中靠崖式的运用最多,应用最为广泛,最节省材料。

窑洞的主要材料有:泥土·石头·木头·树枝·草筋·绳索等,就地取材。

窑洞模型制作过程:

1.将木片量好并贴上打印好的纸。

2.在选定位置打孔。

3.凸起的部分插入打好的孔内。(拼装)

4.多拼几层,增加立体感。

感想:每个科目都有自己的特色,即使是其它学科的作业也要认真完成,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制作,并用认真端正的态度对待,这样才能制作出完美的作品。

七组:合掌木屋、江南水乡

作品建筑特点:

1.合掌木屋主要分布在日本本州岛白川乡。

2.当地居民就地取材,屋顶由茅草覆盖而成。该结构有利于隔热保温,冬暖夏凉。

3.夏季降水多屋顶茅草有利于防止雨水浸透。

4.木屋建造不用任何钉子,支撑作用强,不易倒塌。

作品亮点:

①万玥嶒同学用“雪糕棒”,搭建木屋的外形。

②王梓霖同学电脑绘制木屋结构图,手绘拼贴“茅草”屋顶。

③周贵铃同学绘制“木栅栏”装饰

️收获和感受

小组齐心合作和学习,在制作中不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而且激发了我们对知识的深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品建筑特点:

1.江南水乡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中国最富有的鱼米之乡。

2.江南建筑的典型特征是青砖白墙,给人质朴清新的感觉。

3.江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屋顶坡度较大,有助于排流雨水。

作品亮点:

①王梓霖同学电脑制作设计效果图

②程小萌同学用3D打印笔绘制“乌篷船”

③刘建川同学自创诗歌一首,为作品增光添彩。

④朱柯宇同学绘制风景图和环境装饰。

️ 收获和感受

该作品应用科技设计的新元素,是上一项手工制作重要突破,创新性强,同学的自创诗歌、绘画,直接把江南水乡的影子留在了心上。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挽救这些人类的无价之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世界上许多聚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希望同学们: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登名山大川,赏名胜古迹,览奇异风光;


忘学习繁忙之累,陶天地广阔之醉,走出小家门,游览大世界。


尊重自然规律,热爱生我养我之地,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感受世界和祖国的千姿百态,学会与地球进行终生谈话。


做那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识丰富,充满智慧的人。


第三期班刊:


总策划:张老师、马老师


总编辑:杨一洋


素材来源:各小组所有成员

阅读 32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