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共济失调通常在儿童或青少年期间起病,首发症状常为进行性的步态共济失调,双下肢同时受累及,表现为行动困难、站立不稳。当症状明显时还可以出现感觉性和小脑性共济失调并存,病人站立行走时两足距增宽、左右摇摆、头部摇晃,还可以伴有震颤。随着病情的进展,数月或数年之后可以出现双上肢的共济失调,有意向性震颤或者动作性震颤。最后逐渐出现言语不清、言语缓慢,还可以有难以理解的爆发性语言,可以伴有眩晕、耳聋以及轻度的面肌无力等表现。患者的呼吸和吞咽动作也可以因出现共济失调而受到影响,疾病的后期可以出现轻度的肌肉萎缩。
共济失调通过患者的日常生活动作来观察,如穿衣、系扣、端水、书写、进食、言语、步态等。行走不稳,步态蹒跚.动作不灵活,行走时两腿分得很宽;成年发病者,步行时不能直线。忽左忽右呈曲线前进,表现为剪刀步伐,呈“Z”形前进偏斜,并努力用双上肢协助维持身体的平稳。睡觉有时为不停震颤。肌张力的改变随病变可由降低而转变为痉挛状态,共济失调步态也可随之转变为痉挛性共济失调步态。
站立不稳,身体前倾或左右摇晃,当以足尖站立或以足跟站立时,摇晃不稳更为突出,易摔倒常是患者早期的主诉。患者常常说到:“走小路或不平坦的路时,行走不稳更明显,更易摔倒”。随病情的进展,患者可表现起坐不稳或不能,直至卧床。动作缺乏次序或条理,不规则,混乱和不协调的一种表现。是促动肌失去了拮抗肌收缩调整所致。
健步清言饮中有关肝主筋脉,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髓海空虚,脑失所养,气血濡养经络骨结等论述,是临床的理论基础。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亏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说明人体的损伤必然影响到整体,因而整体治疗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中医健步清言饮疗法:中医认为脑髓空虚是小脑萎缩的病理变化,中医理论认为肾气肾精亏虚 是其基本病机 。但是中医治疗恢复需要一个过程,从根本上控制病情进展。
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髓海空虚,脑失所养,气血濡养经络骨结等论述,是临床的理论基础。
治疗之法必须以活血化瘀为先,血不活则瘀不去,瘀不去则经络不通,经络不通则脑和肌肉失之营养。
所周知中医治疗疾病多从患者病情的整体情况出发,注重患者脏腑的功能,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再到理法方药,从而使药物更加适合患者的病情,以达到药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