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跻春台》整理与研究浅探
钟力生
提要:《跻春台》是清末四川中江人刘省三用中江方言整理记录下来的一部讲“圣谕”故事的本子。《话本小说史》称其为中国最后一部话本小说集,涉及中江地方文史、民俗、方言多个方面,近年学术界研究者众多,有较高学术价值。2017年中江县地方志办公室对该书重新进行了整理、校对和注释,并公开出版。
关键词:跻春台;圣谕;方言民俗;整理研究
《跻春台》原书照片
一、《跻春台》的文本体裁和讲“圣谕”的关系
近年来,《跻春台》的价值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重视,早期的研究者胡士莹在1980年编著的《话本小说概论》一书中称之为清代“最后一种拟话本集”【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80.827页】,90年代欧阳代发编著的《话本小说史》称其是“最后一部话本小说集”,他在书中说到:“从唐代敦煌话本小说到1899年序刻的最后一部话本小说集《跻春台》,其发展演变历史漫漫千年,其间出现的作品难以数计”【欧阳代发.话本小说史.武汉出版社.1994.2页】,并在第十三章“清中叶后拟话本小说的衰落”中,专用第三节“最后一本拟话本小说集——《跻春台》”对其进行介绍【欧阳代发.话本小说史.武汉出版社.1994.478~484页】,体现了《跻春台》在话本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后来研究的学者蒋宗福、曹小云、张一舟、邓章应等大都沿用了《跻春台》是“拟话本小说”或“话本小说”这两种说法,也有学者称其为“清代川刻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李停停,刘世仁.《跻春台》研究现状及展望.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第23卷第4期.81页】。“话本”是宋代兴起用通俗文字写成的白话小说,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拟话本”是明代文人模拟宋元话本写的供案头阅读的白话小说。《跻春台》是清末中江人刘省三用中江方言整理记录下来的一部讲“圣谕”故事的本子,从讲“圣谕”的说唱形式来看,类同于“话本”,从刊印成册广泛发行供世人阅读的传播方式来看,又类似“拟话本”。
《跻春台》原书照片
讲“圣谕”应源于佛教活动“请佛歌”,劝人行善积德、孝敬父母等。这种形式后来被朝廷用以宣讲“乡约”。明初朱元璋即有“圣谕六条”,向百姓宣讲。清承明制,顺治、雍正均有圣谕颁行宣讲,康熙皇帝更加重视教化工作,亲颁“圣谕十六条”,为全国教民之标准,并辅以《维世六模》《跻春台》等故事说本,教化百姓忠君爱国、尊老爱幼,宣扬因果报应、弃恶向善等,以保持社会稳定。在清代中后期,随着官方的重视程度和组织力度不断减弱,“圣谕”的讲唱场所由庙堂扩大到学馆、街头、院坝等地,讲“圣谕”逐渐流变为一种民间说唱曲艺形式。在清代,中江县就流传有“文案圣谕”“武案评书”的说法。民国时期,讲“圣谕”在民间又叫“唱善书”“说善书”,并融入了“打醮”“庆坛”“扶乩”等一些迷信活动。辛亥革命(1911)至民国十三年(1924),中江县讲演“圣谕”风行,寺庙神会、市井街道在社期会日都高设讲台劝善,好善者施舍茶水解渴,听众云集,每天讲生的酬金为清制小钱二百文。1925年,中江士绅李贡山、米荣升等捐资,组织零散讲“圣谕”艺人成立“讲演社”,推著名艺人陈育英为社长,社内有主讲、讲生之外,还有专门从事礼仪的礼赞生和负责伴唱的歌生。【中江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中江县文化遗产志.四川师范大学电子出版社.2011.138页】“圣谕”的艺术表现形式为讲唱相间。讲词的对话表达各有声色,间或诙谐笑谈醒脾。歌词则以戏曲唱词大同小异,其中生离死别伤感词要如断似续,使听众弹泪。平腔则要有舒畅开豁的感受,陈述词则要求有一点雨一点湿的味道,唱词要求声色俱厉,竹琴词则要有飘飘然的气氛。所以,“圣谕”的演唱,要求有很高的文学性和艺术技巧。同时有一套严格的表演程式:先设高台,台上搭桌,挂红布桌帏,桌上置香案,正中供奉金雕漆牌一个,牌木质,高尺许,宽三寸,牌两边绘二龙对峙,一面上书“圣谕”二字,一面书“格言”二字。观众坐分男女,先到先坐,成环四周。开讲时主讲、讲生、歌生依次出堂,挨班站立,须先将“圣谕”二字向外,宣讲人领听众向“圣谕”牌位焚香化帛,三呼九叩。先是通神读五章(《圣谕六训》《圣谕十六条》《八法圣谕》《宏愿王大愿》《文昌帝君六愿》)。最后主讲三跪九叩行礼毕,上台开讲,不时伴以歌声。开讲时要将“格言”二字翻向外面。这套仪式旨在表示“代天立言,替皇帝教化万民”之意,故而又有“高台教化”之称。【中江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中江县文化遗产志.四川师范大学电子出版社.2011.177页】到民国后期,讲“圣谕”时植入的封建迷信活动越发活跃。《中江县文化遗产志》记载:1936年中江县培修龙王阁庙宇。庙内设三教坛,搞扶鸾降乩及求诰箓,“讲演社”于庙内设圣谕台,歇人不歇台,昼夜演讲,每日到会听众300余人。以后,每年朔望佳节,大办华会,搞春祈秋报(即春季办会祈祷、秋季办会感报),捐献者日日增多,银元用箩篼装,“讲演社”一年比一年兴旺。1938年,群众对“讲演社”的额外收入大为不满,告到衙门。县长刘群禁止“讲演社”搞扶鸾降乩、求诰箓和春祈秋报活动,只准讲演“圣谕”。1949年“讲演社”解体。【中江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中江县文化遗产志.四川师范大学电子出版社.2011.183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1月,川北行署将“圣谕”改称“评话”。此后,随着社会进步,讲“圣谕”这种曲艺表演形式在中江县逐步消亡,不传于世。
《跻春台》原书照片
《跻春台》作为一部讲“圣谕”的故事本子,每篇故事内都插有大量押韵的唱词,并普遍使用“喂呀!”“菩萨呀!”等语气词烘托气氛,有的唱词末尾还标注“重句”字样,或是韵脚和唱腔、唱法提示。其中对讲“圣谕”这种宣讲活动在不同的故事中也时有体现和渲染,比如卷一《过人疯》:“顺庆一带,乃是谢寿门在教化宣讲,建醮设坛,解冤治病,阴阳两利。……搬了几个有德的讲生,到李家设坛诵经,门外宣讲善恶果报。这几个痴子喜听圣谕,每日听着不走,都是规规矩矩的,再不发疯。……又做一道祝文,高声念道‘今夜晚坐圣台虔诚宣讲,众冤魂在此处细听端详。讲圣谕无非是劝把善向,阴与阳是一理为善则昌。十六条解仇忿个个宜讲,重身命方不负堂上爹娘。……’”。【中江县地方志办公室.《跻春台(校注本)》.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43页】卷四《僧包头》:“时有讲生在庙宣讲,兰英去听,讲的是秦雪梅断机教子。兰英心领神会,一句不忘,回家尽孝敬兄,又见爹妈刻薄,大利盘算,时常谏劝,说圣谕极好,喊爹妈请来家中宣讲,使一家和睦,知道善恶报应、上下尊卑,也免得作恶造罪,惹祸生灾。”【中江县地方志办公室.《跻春台(校注本)》.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375页】
二、新镌《跻春台》序中的人物地理等相关信息
《跻春台》在书首有一篇行楷书法题写的“新镌《跻春台》序”,落款为“光绪已(己)亥九月中旬铜山林有仁序于藜照书屋之戒欺轩”。序中提到“中邑刘君省三,隐君子也。杜门不出,独著劝善惩恶一书,名曰《跻春台》。列案四十,明其端委,出以俗言,兼有韵语可歌,集成四册。知交者怂恿付梓,省三问序于予。予曰:‘此劝善惩恶之俗言,即《吕书五种》教人之法也,读者勿以浅近薄之。’诚由是,积善必有余庆,而余殃可免;作善必召百祥,而降殃可消。将与同人共跻于春台,熙熙然受天之祜,是省三著书之意也夫。”【中江县地方志办公室.《跻春台(校注本)》.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页】
原序影印件一
原序影印件二
中邑即中江县的省称。中江是一个千年古县,三国蜀汉政权在今县境北部置五城县。南齐改“五城”为“伍城”。隋开皇三年(583)改“伍城”为“玄武”,十三年(593)在今县境南部置飞乌县;仁寿二年(602)今县城区设凯州,辖玄武、飞乌、绵竹、金渊四县。唐调露元年(679)在今县境中部置铜山县,此时境域内玄武、铜山、飞乌三县并存,同属梓州。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玄武县”为“中江县”,元初,飞乌县、铜山县并入中江县,自此,中江成为三县合一的蜀中大县,沿袭至今。
原序影印件三
《跻春台》各卷分目录下又都落有“凯江省三子编辑”款识。凯江是中江县城旁的一条大河,古代又叫“五城水”“玄武江”“中江”,可见江名和当时的行政地名有很紧密的对应关系。隋代时中江县城曾是凯州的州城所在地,明代以后,文人骚客们为了追求复古,对应“凯州”这个古称,渐渐地就把这条江改称“凯江”了。后来凯江也代指中江县城周边地区。1981年,县城周边地区设凯江区;1994年,改为凯江镇。
相互印证,由而可知,作者即为中江人刘省三,是位隐士,经多方查证,其生平事迹现今已不可考。中江历来盛行隐逸文化,道光版《中江县志》记载了一位五代前蜀的隐士:“王隐君,中江人,抱道不仕,尤工于诗,有《落花吟》云‘富贵雨中花,昨开今复落,无人解花意,俱为贪花错’,盖有感于时事,志在远引,故姓名不传”。或许,隐逸文化是古人的另一种精神文化追求。
为《跻春台》作序的铜山林有仁,是中江县一位文化名人。铜山是唐宋古县,宋末毁于兵,元初并入中江县,其县治所在地即今中江县域中部的广福镇。林有仁生于1836年,早年屡试不第,遂绝意功名,致力教书,曾先后在金堂县大成书院、广福宝峰书院、龙溪草堂等处任教。1909年被聘为宝峰高等小学校长。林从事教育工作20余年,培育不少人才。在教学之余纂修《古铜山县志》5卷,记述该地历代名贤,以励后生。同时,又继承宿儒黄晓谷的理学研究,对《易经》钻研较深,常与郫县姜尹人、三台王鲁舆、同乡蒋磐卿等互相探讨,颇有所得,即著《读易日抄》30卷、《易原管窥》2卷、《志仁法天求合德录》1卷、《读论语内省随笔》8卷、《禹贡浅说》1卷、《龙溪日录》12卷、《龙溪诗话》5卷、《孔子小学》2卷、《曾子心传》3卷、《励志求学知本末录》2卷,计20余种,145卷。年逾八十,仍壮心不已,常说:“光阴一去,万古无轮回之时,此身难得,千载无再生之我…。当惜禹寸陶分,一刻不可放松”。民国九年(1920)秋病逝,终年84岁。【四川省中江县志编纂委员会.中江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724页】
三、《跻春台》的版本及整理研究
(一)前期的版本及整理研究情况
《跻春台》由40个故事组成,分为“元集”“亨集”“利集”“贞集”4卷。卷一“元集”有《双金钏》《十年鸡 》《东瓜女》《过人疯》《义虎祠》《仙人掌》《失新郎》《节寿坊》《卖泥丸》《哑女配》10个故事;卷二“亨集”有《捉南风》《巧姻缘》《白玉扇》《六指头》《审豺狼》《万花村》《栖凤山》《川北栈》《平分银》《吃得亏》10个故事;卷三“利集”有《阴阳帽》《心中人》《审烟枪》《比目鱼》《假先生》《南乡井》《双冤报》《解父冤》《南山井》《巧报应》10个故事;卷四“贞集”有《螺旋诗》《活无常》《双血衣》《错姻缘》《血染衣》《审禾苗》《孝还魂》《蜂伸冤》《僧包头》《香莲配》10个故事。据资料显示,反映《跻春台》前期原貌的有上海图书馆藏刻本、首图藏民国新刊本、上海影印本、台北影印本等4种本子。近代出版的《跻春台》有1988年张庆善整理本、1993年蔡敦勇校点本、1999年金藏和常夜笛校点本、2000年戏剧出版社重排本【邓章应.《跻春台》方言词语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1页】和2017年中江县地方志办公室编印的校注本。现在研究《跻春台》的方向主要集中在研究方言学方面,其他社会学方面的研究较少。研究方言学的书籍主要有2001年蒋宗福《四川方言词语考释》、2005年曹小云《跻春台词语研究》、2006年邓章应《跻春台方言词语研究》等。还有不少专家学者撰写了大量相关的论文刊登在不同的学术刊物上,因数量较多,此处不再专门介绍。
卷一目录
在《跻春台》的校点和研究中,因有些学者不是四川人,有些是四川人而又对中江方言不是很了解,所以在后期的整理本和点校本中存在大量断句错误、注释错误、妄改之误等,很多学者在多年的系统研究中指出和纠正了不少的错误,对不明白的地方也提出了存疑,比如张一舟的《〈跻春台〉的性质、特点、语言学价值及蔡本校点再献疑》【张一舟的《跻春台》的性质、特点、语言学价值及蔡本校点再献疑.西南民族学院报.1999年第1期】、蒋宗福的《〈跻春台〉三种整理本勘误举例》【蒋宗福.《跻春台》三种整理本勘误举例.方言.2005年第1期.87~90页】,邓章应的《〈跻春台〉蔡本校记献疑》【邓章应.《跻春台》方言词语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259页】。
卷二目录
就算这样,仍有一些错误未被发现或被忽略。如1988年张庆善整理本序中“俾善宣讲者,传神警觉人也,闻清夜钟声也”一句【张庆善.《跻春台》——清末拍案惊奇.百花文艺出版社.1988.1页】,总觉得语法和句式都有问题,查林有仁行楷书法题写的“新镌《跻春台》序”才知,此句应为“俾善宣讲者,传神警觉人,如闻清夜钟声也”【中江县地方志办公室.《跻春台(校注本)》.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页】,其中的“如”字,林有仁的手写书法很像个“也”字,所以很多版本误作“也”了。原书大量使用的“㥑”字,如《冬瓜女》:“何大嫂,你莫㥑气,你夫是个孝子,我家有地任你择埋”,《吃得亏》:“元旦,王囚出行,雇工见了喊曰‘今早撞着背时鬼,这才㥑人!’”,《僧包头》:“刁氏谓杨母曰:‘可惜我儿莫命,享不起你家富贵,方才结亲就短了命,好不㥑人!’”,句中“㥑”本应简化为“怄”字,《集韵》:“㥑,乌侯切,音讴。愁也”。是四川话中使用范围比较广泛的一个词,让人暗自生气愁闷的意思,现在所有版本都误作“忧人”,是把“㥑”和“憂”搞混了,“憂”的简体字才是“忧”。
还有一些字,原书中的意思和现今的意思完全不同,所以也容易让人不解而错认。如《义虎祠》:“反怜她孤苦,喊她二年搬到一磊去同住”中的“磊”,读“堆”,“一磊”即“一堆”,中江话就是“一起、一处、一块儿”的意思。《卖泥丸》:“吃饭就把火手恨,晌午晏了吷先人”中的“晏了”,读“暗了”,意思是“晚了、迟了”。《南山井》:“满腔含冤,无可告诉,走得足腅手软”中的“腅”,读“耙(音葩)”,意思为“软弱、软和”。
卷三目录
(二)中江县地方志办公室编印《跻春台(校注本)》的整理研究情况
2016年,中江县地方志办公室根据自身手头掌握的资料,广泛参阅前期专家们的研究成果,充分利用中江人更贴近、更容易理解《跻春台》的社会和语言背景的优势,开始着手整理编印《跻春台(校注本)》。在校注过程中为避免再犯先前版本整理研究过程中一些错误,采取忠于原本的方式,对照上海图书馆所藏原本影印件,逐句比对点校,一般不擅作改动。原书中大量的错别字、异体字、生造字、简化字、记音字等用括号“( )”随文旁注,缺失或辨识不清楚的地方,用“囗”替代。原书中“哪”“那”不分,“账”“帐”不分,“他”“她”不分,“倒”“到”不分,校注时按照现代语言规范进行调改。原书中“煙”指鸦片烟,“菸”指烟草,校注时均简化为“烟”,读者可根据上下文语义自行判别。“㥑”直接简化为“怄”,方便现代读者阅读理解。结合对中江方言的了解,校注者对614个词语予以页下注释,包括“不消”“受抬盒”“煞搁”“冲墙”“打保福”“比譬醒确”“利幽”“扯炮糊”“不帷不讲”“揺会”“裸连”“局绅”“光棍”等难以理解的词语,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就可以查证相关词语的语意,让阅读和研究更加顺畅和方便。如《吃得亏》:“为甚么暗地里为殃作祸,有官非和口舌不得煞搁?”里“煞搁”的注释:方言记音词,即“杀角”,有完结、结束、休止等意思。杀角是木工术语,横着锯称“锯”,竖着锯称“杀”。当物件各个部位榫接完成后,再用锯子在每个方角的两块木料交合处轻轻拉上一锯子,让缝口更加严整,这个最后的工序学名叫作“收锯”,四川方言叫作“杀角”。后来“杀角”就引申代指为事情办结完成之意。【中江县地方志办公室.《跻春台(校注本)》.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98页】《川北栈》:“此时心兢胆战,犹如冲墙一般,汗流夹(浃)背”句中“冲墙”的注释:旧时四川地区建土坯房,两边用木板夹住形成模腔,中间放入黄泥黏土,用棍子等工具冲捣压实形成墙体,就叫冲墙。此处用冲墙时的“咚咚”声响,来比喻人在紧张激动时心脏跳得咚咚作响。【中江县地方志办公室.《跻春台(校注本)》.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85页】《双血衣》:“局绅闻请即去,一串钱把卡和好”句中“局绅”的注释:旧时“烟酒公卖局”“征收局”“积善局”等官方机构将一些社会事务交由地方上有名望的贤达绅士主持办理,这些人就叫作“局绅”。1930年版《中江县志》记载,涉及商务税赋等的征收由“绅首”操办,例如记载油税征收:“(光绪)三十四年,县署移交经征局接办,以油捐附于酒税股,责成酒税绅首兼收。民国元年,撤局设课,由绅士办理,照章,油斤征钱四文,各场首董按月呈缴,坐扣辛力钱百分之五,岁为常例。”【中江县地方志办公室.《跻春台(校注本)》.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336页】对以前专家学者有研究定论的其他大量词语,该书未再注释,尽量避免累赘和重复。
卷四目录
2017年11月,《跻春台(校注本)》编成付印,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将原书110×180mm的尺寸改版放大,成品尺寸210×285mm,为大16开硬精装,装帧印刷精美。封面请当地知名书家题写书名,整体设计庄重古朴,雅致大方;内文用浅米色全木浆环保书刊纸印刷,字体为4号字,比一般书籍采用的5号字大了不少,让读者的阅读体验更加舒适。书前影印了原书林有仁行楷书法题写的“新镌《跻春台》序”,书中每卷首页影印了原书的刻板目录,使书籍更具古典味道。全书按照《四川省第二轮市县级志书编纂规范》执行,正文纸张、墨色一致,字符均匀、整齐,页码连贯,清晰度高。因经费原因,仅印1000册。
2017年出版的《跻春台(校注本)》
四、《跻春台》的价值及研究方向
《跻春台》成书于光绪己亥九月(1899年)前后,当时只是一个很粗陋的私刻本子,并非官方正式出版物,字体难看,错讹很多,大量使用中江方言记音字、生造字和简化字,所讲述的故事情节也很简单直白,应该就是“圣谕”讲生直接使用的工具书。1930年出版的民国版《中江县志·著述表》【中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江县志(民国十九年版).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65~172页】中详列了自汉到清中江人著述文集236部,无《跻春台》只言片语记载,可见《跻春台》只是当时一部不入流的闲书。而正是这样一本书,因面对中江县底层百姓宣讲,必须贴近生活,百姓才容易接受,故虽假托故事发生在其他府县,却真实地反映了清代中江一域最原始的社会生态状况:当时的社会结构是怎样的,经济情况是怎样的,官员是怎样管治的,人们是怎样劳动生产、婚丧嫁娶、交谈娱乐的等。通过中江县这个局部,反映四川地区的社会现状,从而折射出当时整个中国的底层社会影像。
因此,《跻春台》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应在三个方面下功夫研究。
第一,方言学研究方面。《跻春台》完全由清代中江方言白话写成,保留了大量的方言方音和民间俚语,与现今仍在使用的中江话通用度非常之高,现在的中江人拿着书一看,基本就知道说的什么意思。可见,早在白话文运动、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底层老百姓就在广泛使用白话交流了。看了《跻春台》,仿佛时光倒流,就像我们在与一百多年前的清代中江先辈们直接对话一样。虽然现在很多研究四川方言词语的专家学者在对《跻春台》方言研究方面有很多成果,但在四川方言的溯源、演变,与古汉语的关系、与移民和客家文化的关系等很多地方还有深入研究的空间。比如“嗄”字,在《跻春台》内多处用到,“差人见说,嗄嗄而笑(《捉南风》)”“一日,忽听喜鹊啼噪,儿童嘻嗄(《血染衣》)”,《现代汉语词典》注释该字一读“啊”,读音和意思相同;一读“霎”,意思为“嗓音嘶哑”,但是和书里词句的语音和意思都不相合。有的整理本直接将“嗄嗄”改作“嘎嘎”,《〈跻春台〉方言词语研究》也按误改后的【嘎嘎】词条注释为“笑声”【邓章应.《跻春台》方言词语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17页】。但实际上“嗄嗄”在这里应读作“哈哈”,“嗄”为形声字,“夏”为的音旁,现在广东话里“夏”就读“哈”,四川话里与“夏”同音的“下”“吓”都可以读成“哈”,“吓人”读作“哈人”,“等一下”读作“等一哈”,“一下子”读作“一哈子”,陕西话也这样读。这和汉语的古音以及广东移民(粤语)等都应该有关系,这类词语还较多,非常值得研究。《跻春台》里也大量用有“哈”字,但读音和意思应该对应的却是“喝”或“呵”字。比如“日做针黹夜绩纺,顿顿哈(喝)的稀汤汤(《双金钏》)”“哈(呵)气人往上升,歇气人又下落(《哑女配》)”。
第二,社会学研究方面。《跻春台》从侧面反映了清代四川地区吴三桂反叛、金川之战等重大历史事件。“去年吴三桂反,各省骚动…时平凉总兵王辅臣反,命部将各处攻略…来到川北广元各隘口屯扎,出下告示,与民通商,将抢来妇女发卖,定价十两银子一个(《巧姻缘》)”。现实地记录了清代官场的丑态,官员们审案动辄使用“掌嘴”“受抬盒”“上美人桩”等刑罚,判案“祷告城隍”或“信奉灵异”且徇私枉法收取贿银。牢狱卡监里对犯人滥用私刑“放虱子”“拴尿缸”,收取“团仓礼”等。“受抬盒”就是其中一种很厉害刑罚手段,现在很多人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这一阵受抬盒昏迷不醒,好一似阎王殿走了一巡(《万花村》)”,它的刑罚方式在巴金的《说真话之四》里有形象的描述“让犯人跪在抬盒里,膝下放一盘铁链,两手给拉直伸进两个平时放抬杆的洞里。这刑罚比打小板子厉害,犯人跪不到多久就杀猪似的叫起来。”【中江县地方志办公室.《跻春台(校注本)》.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61页】书中记录了大量的经济活动,民间筹资活动“揺会”“做会”等,“一日,国良揺会得银八锭,钱氏与怀美商量,藏了四锭(《比目鱼》)”,摇会是一种民间集资方式,分为“摇会”“标会”,由筹款人(即会首)发起,邀请亲朋好友若干人为会友,按约定的数额定期各交一份会金。“摇会”第一期会金由会首使用,会首负责每次会金的收集,以拈阄或揺骰子的方式来决定使用者,每个会友以用款一次为限,直至每名会友都用款一次为止。“标会”则每次由会友投标,出利息最多的得用会金,所得利息由会友平分。会金由会首优先使用,不付利息,但要在集会时请酒一次。一个人可参加一会,也可参加数会。【中江县地方志办公室.《跻春台(校注本)》.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238页】银钱的购买力“老牛不过五六串钱一只,肉卖四十文一斤(《哑女配》)”,银子和铜钱的兑换率“把银一秤(称),重五两五钱,此时银价还高,卖钱九串三百五十文(《东瓜女》)”等。记录了大量的民间民俗活动,婚嫁要“写红庚”“看期”“周堂”,庙会有“狮子”“龙灯”“高桩”,迷信活动有巫傩端公的“丢刀卦”“打保福”“庆坛”等。生动地记录了底层流氓人物“光棍”“烂杆”“和而流”的各种丑恶行径:“出门飞片子,说话攘袖子,口里攒言子,沾着几凳子,骂人充老子!倘若有事,哥弟们齐来搊贺,千百成群,要打就打,要杀便杀,哪些不好?(《审豺狼》)”。这些经济和社会民俗活动都还值得深入的研究。
第三,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研究方面。除去封建迷信的成分,“向善”“行孝”“忠勇”“诚直”等是《跻春台》宣扬的主题。“道光时,汉州城内何车夫,名天恩,家贫如洗,靠推车奉母,性极孝顺,凡温清视膳、出告反(返)面之礼,自祖辈即已遵行,至天恩更加尽道(《东瓜女》)”“凡人学习品德,要在孩提,一生好孬,关头实由弟子,所以孔子说,入孝出弟(悌),谨信泛爱,以至亲仁(《错姻缘》)”。温清视膳是把温凊定省、问寝视膳两词简化混用。“温凊定省”大多又作“温清定省”,是对父母长辈冬天温被,夏天扇席,晚上侍候睡定,早晨前往省视问安的一种孝顺行为。出告反面指外出和返回都要禀告面见父母。《礼记·曲礼上》:“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
2022年9月2日
作者:钟力生,中共中江县委党史研究室(中江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联系地址:四川省中江县凯江镇公园街2号。邮政编码:618100。电子信箱:310087604@qq.com。(原创作品受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