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殿涛文集一、二卷》出版之际
三年多前,我曾要求自己的学生为大家描述一下他们未来的打算和目标,同时,也向学生们郑重表示,在未来几年内,老师要完成一件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的“大事”——将自己近二十年来的一些文稿集结出版,以了却一桩心愿,也算是对自己过往的一个纪念。孩子们也许并不清楚这件事为什么对我很重要,但说到出书,他们还是一脸的崇拜。
受母亲的影响,我从小便对文字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读大学选专业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文。2000年来到美国,在历尽沧桑和磨难之后,压根也没想到过,会在陌生的美利坚的土地上,居然是靠着自己的专业让我重新找回了自信,而且不经意间,还混成了一个大家口中的“华府名记”,的确有点滑稽。
从2002年起,先是在《新世界时报》做记者、编辑,然后是《美华商报》的编辑、记者,以及执行主编和主编,再后来是“ACM”总编辑,在华文媒体的圈子里摸爬滚打了近二十年,一不留神,前前后后竟写了近千篇文章,内容涉及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华人社区等方方面面,曾进过白宫、国会大厦,出席过美国总统的国庆招待会,与美国、中国的国家领导人握过手,也曾深入社区,采访过形形色色的人……于是,便有了集结成书的想法,希望以此给自己一个交代,起码说明我这二十年没有懈怠,并用文字为自己建造了一座看得见、摸得着的“金字塔”。
说到出书,往前推几十年,那可是天大的事儿,尤其是自己出书,更近乎天方夜谭,除非你是巴金、矛盾、老舍……但自九十年代起,国内出版界出现了某些松动,个人出书、出唱片并非鲜见。于是,我找到了一位在国内出版界颇有名望的大学同学,请他为这本书的出版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便利,他满口答应,随后,我的准备工作随即展开。
实操起来我才发现,这事儿可并不简单。因为年代久远,而且当时的办公条件远非今日可比,许多文稿尽管印在了报纸上(很幸运,我几乎收藏了自己在《美华商报》工作期间的所有报纸原件),但原始的文稿早已不知去向。无奈何,只能将精选出来的文章(200余篇)和照片一件件地复印,然后通过软件将其转换成便于编辑的文档文件……光这项工作就足足耗费了一年多的时间,弄得家里全都是纸张发霉的味道。
好不容易把这些琐碎的基础工作完成了,没想到国内那边又出状况了。由于大家众所周知的原因,来自国外的书稿一律被那什么,一切要等那个大会之后再说,再说什么就不知道了,唉!
眼瞅着在国内出版遥遥无期,无奈和只好另辟蹊径,找到了一家美国的华文出版社——南方出版社,并且以极其便捷的方式搞定了,便捷的几乎让我不知所措。
2022年10月19日,当飘着墨香的《殿涛文集一、二卷》真的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我竟然抑制不住地有一点点小激动,近二十年的心血,疫情中三年的努力和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换来了236篇文章,60余万字,这沉甸甸的两本书……
此时此刻,我忘不了身边那么多朋友无微不至的关怀与鼓励,忘不了大家对此书的期待与付出,更忘不了给我工作机会,以及一起共事的朋友们!期间,赵小兰、马国富、魏大航、王涛峰、王璐、孔羽、齐丽丽、彭瑜、曲长虹、汤伟、肖玲、李铁君、吴嘉、何晓慧、沙碧红、袁俊杰、邹少男、柳红伟、张丽慧、张祥雨、胡宏、崇艺农、潘启元等好友特意为此书写了推荐,溢美之词让我有点脸红。华府著名书法家陈荣华先生专门为本书题写了书名,而且是几易其稿,令人感动。朋友的情谊没齿难忘,在此,一并向各位,以及关注此事,为此书的出版做出贡献的朋友们表示最真诚的谢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件心事得以了却,现在,我可以自豪地对自己的学生们说,老师没有食言,你们呢?
此书在美国最大的连锁书店巴诺书店(Barnes& Noble),以及亚马逊(Amazon)等网上和实体书店在全球范围内发行,美国国会及各大地方图书馆均有收藏。购买此书,请进入上述网站,搜索《殿涛文集》即可。